包裝+茶,「設計師」的茶誰會買賬?

如果說傳統品牌產品是「茶+包裝」,那麼「設計師」茶就是「包裝+茶」,孰重孰輕,孰本孰末,不言而喻。

發現茶行業一個奇特現象:越來越多平面設計師開始變身為茶商,憑藉相對專業的包裝手法,在夾縫中打出一片天地。

貨賣一張皮。看起來賣相頗佳的「設計師」茶,從品牌形象、產品包裝到展示設計獨樹一幟,無情碾壓土得掉渣的傳統品牌。只是,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稀缺,包裝出來的「設計師」茶誰會買賬?

包裝向來是傳統茶類品牌的弱項。不少銷售額過億的茶企,產品外觀仍在沿用多年前的老土設計,但這並不影響其創造出一款又一款經典產品。倒是一些挖空心思在外包裝上抖機靈的「設計師」茶,在經歷了短暫的市場興奮期之後,產品內質愈發可疑起來。

所謂「工匠精神」,首重產品內質,而非外在浮華。

最近,名不見經傳的「章丘鐵鍋」,隨著《舌尖3》的播出意外走紅,當地手工作坊打造的鐵鍋一度脫銷,訂單接到了年底。這顯然不僅僅是媒體的傳播力所致,更在於「自身硬」的打鐵匠精神。

包裝精美的「設計師」茶,揭開了包裝紙還剩下什麼?

難怪有業內人士戲稱,有的品牌其實就是「賣包裝紙的」;一個設計師加上一個金主,就可以「做」出一個品牌。

如果說傳統品牌產品是「茶+包裝」,那麼「設計師」茶就是「包裝+茶」,孰重孰輕,孰本孰末,不言而喻。

品牌的沉澱基於產品本身,而非包裝。

新年伊始,重金挖角設計師的招聘啟事頻現茶商朋友圈,這固然表明老闆對產品包裝的重視。但喝茶的應該搞明白,包裝並不必然等同於品質,如同茶品名稱並不必然對應山頭一個道理。有時候,包裝要比茶貴得多了。

國人素來喜歡花架子,畸形市場需求造就了無數「金玉其外」的茶品。產品內質被有意無意擺在次要位置,這是行業的悲哀。

這兩年,消費升級浪潮之下,高檔百貨商場冒出許多網紅餐飲品牌,店名與裝修都令人眼前一亮。真正懂行的吃貨卻不會買賬,因為這種地方往往以花架子居多。他們寧願去老街坊尋訪那些外觀簡陋的口碑老店。

至味在人間,不在「高大上」的表面功夫。

消費升級給了設計師跨界茶行業的機會。修飾好看的皮囊,也別忘了修鍊有趣的靈魂,後者更重要。

內質與外觀並重,品牌才能走得更遠。以「茶+包裝」(而非「包裝+茶」)思維做茶,方為正道。

文:老茶鬼 2018.2.27

推薦閱讀:

1-24
這是一條優惠提前放送12天的文案
2-25
太平猴魁
2-17

TAG:普洱茶 | 設計師 | 茶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