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理論視角看待朝鮮問題
*標籤:國際關係與外交戰略理論;當代國際安全、衝突與和平
一、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
現實主義邏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第一,在現有的國際格局中沒有一種最高權威去確保每個國家的安全、國際機制的約束力和執行力、解決國際紛爭,國家只有靠增加自身經濟軍事實力,以自助的形式求得安全。
然而,在國際政治格局的多角關係中,一方實力的增強必然間接構成對另一方的現實威脅,國家於是就在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中持續博弈。
對應而言,朝鮮希望通過發展核武器來確保國家的安全,並且將核武器作為與美國談判。
這種現實主義戰略思維的推演最終導致了雙方僵持不下的困境,因而,朝核問題難以解決的癥結就在於兩國間現實存在的「安全困境」,即互相視對方為安全威脅。
現實主義安全觀的中心就是國家怎樣使用軍事力量, 以及國家應怎樣應對這種不安全的基本來源。
在朝鮮核危機問題上, 朝鮮利用開發核技術來增強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以應對自己國家外部集合體的潛在的威脅。
第二,均勢安全(均勢平衡)是確保國家利益平衡和主權安全的最優選擇。
在均勢安全體制中,國家通過自身或聯盟的力量來制衡潛在的或現實的對手,從而達到維護本國安全的目的。
二、新現實主義「安全困境」角度看朝鮮問題
阿蘭·克林斯總結了安全困境的三大特徵,即自身意圖的善性、對方意圖的不確定性和政策的自我挫敗。
「安全困境」的存在成為制約朝鮮半島和平機制建構的主要障礙。一方面,主權國家對國家利益的不懈追求是造成安全困境的基礎條件。「
在客觀上,安全表明對已獲得的價值不存在威脅;在主觀上,安全是指不存在價值將會受到攻擊的恐懼。」
維護自身安全無疑是主權國家的首要利益,只要一國在主觀上感受到了自身安全受到威脅,出於國家利益至上原則,即使這種威脅並非實情,該國仍然會積極地加強警備,這就容易導致安全困境的出現。
另一方面,如果行為主體之間進一步缺乏溝通、互相猜疑,「安全困境」便會出現。
第二,雖然朝鮮半島建立了停戰機制,但是朝鮮仍然遊離於國際社會之外,國際規則和國際組織往往不能有效約束其邊緣化行動。
三、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
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分析模式中,國際社會互動的觀念建構賦予了物質力量的現實分配以特定的意義,國際社會的觀念、認同分配結構決定了國家的身份與利益,進而影響國際行為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這超越了現實主義理論下對朝鮮問題固步自封的分析結果,它認為國際關係不是以現實的權力和利益邏輯為核心,而是在進化發展中國家行為體的互構過程,文化和身份的建構才是解釋國際政治現象的可行方法。
而改變兩國間這種狀態的關鍵是集體認同的增加和積極互動的加深。
集體認同是解決朝核問題的關鍵,集體認同是指國家行為體作為群體或者群我的一部分的意識,相互依存、共同命運、同質性和自我約束這四個方面的條件是國家間達成集體認同的必要因素。
只有當具有同質性和共同命運的國家在特殊環境下相互依存,並且能夠在互動中超越利己本性,對自我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國家(間)的集體認同才會形成。
四、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
自由主義理論的優勢在於善於發掘國際體系進程中有利於合作的因素。
在朝鮮問題上,東北亞地區的權力失衡狀況只起了誘因的作用, 這種困境更大程度上是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的缺陷造成的 。
因為有效的 「國際制度和規範有助於減少國家間相互意圖的不確定性和 `安全困境 中的恐懼和欺騙 ,增加相互信任和合作 。
如果國家在這樣的安全機制中 ,那麼一國軍事潛力的增加,將不會導致其他國家跟著效仿做出相應的增加 。
相反 ,基於這樣的認識,即共同接受的行為規範將限制相對較強的國家利用其暫時強大的地位, 這些國家將會容忍它們所處的虛弱地位 , 安全困境由此也將不復存在。」
主要參考引用搬運材料來源出處:文字內容摘自:
崔聃; 張昊(2011).兩種國際政治理論下的朝核問題分析.改革與開放. No.20. p.25. ISSN:1004-7069
李寒梅(2009).從現實主義視角看朝鮮核危機.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Vol.23. No.3. pp.30-33. ISSN:1673-131X
郭銳; 孫衍彬(2013).「安全困境」視角下的朝鮮半島和平機制.社會主義研究. 2013. No.1. Feb. No.207. pp.148-153. ISSN:1001-4527
于海洋(2008).體系轉換理論視角下的朝鮮半島安全問題.東北亞論壇. Vol.17. No.1. pp.18-22. ISSN:1003-7411
譚林茂(2009).從均勢的角度看朝鮮問題.濟寧學院學報. Vol.30. No.4. pp.43-46. ISSN:1004-1877
編者:小保健
專欄:《國際衝突:定性與定量》
推薦閱讀:
※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強大
※《港口城市與入侵者》的譯者小記
※日本的糾結
※睡前消息【18-02-17】動蕩不安
※中美大boss聚會的有什麼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