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的利他主義來自他的原生家庭
據歷史資料,雷鋒是個孤兒。他在七歲之前,相繼失去了祖父和父母親和哥哥,還親眼看見自己的弟弟餓死。因此,他是一個在苦難中艱難的活著的生命。所以,他非常期待家庭和親人的溫暖。
我們在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裡看到的照片,雷鋒都是笑著對著鏡頭。
1960年2月,雷鋒在《前進報》發表署名文章《解放後我有了家,我的母親就是黨》。由此分析,由於孤兒身份,他很自覺的把祖國大家庭當成了自己的家,他希望別人的接納和認同,所以,他會以自己的親身行動去幫助別人,逐漸形成了利他主義的人格特質。
社會心理學家很早就對利他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根據許多學者公認的看法,將利他行為定義為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
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徵: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③自願的;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心理學家在採訪助人者的過程中發現,早期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對成年以後的利他行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利他者在兒童時期形成的觀念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都是他成人以後所做出的利他行為的重要原因。有人認為,如果父母以熱情、支持和愛護的方式對待兒童,那麼,兒童就會發展出一種利他和助人的心理傾向。
在雷鋒的成長中,我們會看到,他不是一下子成為英雄的。他成長的每一步,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社會的善意和接納,讓他不斷取得更好的成績。雷鋒也從一開始簡單的報恩,到逐漸完成了一個利他主義人格社會化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發現,看到一個人處於困難情景中,通常會導致我們的喚起水平提高,也就是一種「共情喚起」,比如,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恐懼和苦悶是就會產生想幫助別人的願望和行動。我們看到,雷鋒會去幫助老奶奶,幫助小朋友.....在這個過程中雷鋒提高了共情能力。
利他主義是對社會文明發展的一種促進,因此,值得推廣和發揚。
1、培養共情能力,遇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2、通過強化,保持和增加利他行為,通過鼓勵和表揚,使利他行為得到保持和鞏固;
3、重視對榜樣人物的宣傳,讓大家有效仿和學習的榜樣,促進道德、價值觀和規範的內化;
4、學習助人的技能,增加實際助人行為。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如果,此時你正為原生家庭所苦惱,來我們這裡吧,參加原生家庭工作坊,學會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諮詢電話:024-31061363
推薦閱讀:
※從「電子寵物」到旅行青蛙,我們是怎麼迷上這些虛擬寵物的?
※意志力
※在逛心理學板塊之前
※抑鬱症是不是真的治不好?
※你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你知道聽話的孩子會是什麼樣的嗎?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