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準備——走向現代化的印度軍隊

1.1印度人需要為大英帝國而戰

英國早在17世紀就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全球戰略,印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東印度公司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為大英帝國物盡其用,幾乎完成了統一印度的計劃。在1857年,英國人粉碎了莫卧兒帝國和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建立了英屬印度(British Raj)。英屬印度的土地有兩種,一是英國直屬的地區,另一部分是那些印度土邦,他們名義上服從英國人的管理,效忠英國王室,實質上還是獨立的小公國。如果要統治印度,只靠著英國可憐的常備軍是絕對不可能完成這個目標的。不如靠印度人組成的軍隊來打敗印度人,這樣既不用擔心死人過多造成的國內厭戰情緒,也不用支付大量的錢來維護軍隊,畢竟印度人力資源是豐富的。

紅色是英國統治的土地,黃色的則為保護國和自治領

英屬印軍是在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之上建立起來的,本身的任務是保衛印度領土和處理東亞的事務,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英軍的主力是印度人。不過他們的對手是落後的清政府軍隊,阿富汗起義軍和印度土邦軍隊,基本上就是小打小鬧,但是到了1912年,英國人將重擔落在了印度身上。

在1912年,英國和印度殖民政府簽署了一項協定,協定中明確了印度政府要對東部邊境負責,也就是說,在未來的戰爭中,印度要對抗來自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的入侵者。這意味著印度政府必須著手於改革現有的軍隊,把他們現代化,來有效的配合英國作戰。

1.2統合印度軍隊

說到底,印度人的責任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看似要抵抗奧斯曼人和波斯人的背後,印度軍實質的責任是保衛波斯油田和阿拉伯河輸油管——皇家海軍的生命線。一旦輸油管沒有了,皇家海軍就形同虛設,在大海上寸步難行,這隻會讓德國人的公海艦隊在海上不可一世。印度軍隊在當時的編製十分混亂,僅僅印度一個地方就有三支獨立的武裝力量,他們由孟加拉政府,孟買政府,馬德拉斯政府組成,這些軍隊完全維持著1891年的編製和武裝,根本無力面對現代化戰爭。其次在於他們整體也問題百出,士兵不是按需服役,而是完全由志願者組成。軍隊沒有完善的參謀系統,軍官完全來自本地的英國貴族和土邦王侯,他們的培訓是由個地方政府組織的,與資深英國軍事學校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時任印度陸軍總司令基欽納親自執行了對印度軍隊的改革。他首先取消了當地政府對於印度軍隊的控制,統一了軍隊的名稱和頭銜,建立了全新的英屬印軍。隨後在1912年協議之後,他們將被命名為「印度遠征軍」。接下來基欽納對高層執行了深化改革,一個名為印度軍官團(Indian Staff Crop)的機構誕生了。他要把所有的軍官全部脫離直屬部隊,集中到一起進行培訓和訓練,而後等到戰爭開始了他們再重新的被分配到軍隊中去。後來這個改革因為實在難以執行,加上基欽納本人剛愎自用,專橫獨斷,導致改革胎死腹中,只建立了位於巴基斯坦的奎塔軍事學校。

基欽納最成功的是將軍隊徹底的脫離了地方管理,以前的印度軍隊基本上屬於半農耕半軍事化的軍隊,這和軍隊紮根在地方是密不可分的,基欽納取消了這一設定,雖然增加了印度軍隊開支,但是他們可以隨時被部署到了西部邊境執行作戰,徹底的成為了一支職業化軍隊。至少在他的改革之下,散沙一般的印度軍隊被整合了起來,但是他本人也很快卸任,改革也隨之而結束。

1.3印度軍隊的組成

印度軍隊是一支龐大的力量,在1914年,印度軍隊由107個步兵營,38個騎兵營,11個山地兵營和12個山地炮兵營組成,這些部隊隨時可以被調動,甚至增援歐洲戰場。在基欽納不成功的改革之下,這些軍隊將分為南北兩個戰線組成十個師,編製如下。

早期的印度軍隊其實並不可靠,於是英國人是按照營為編製使用他們的。與我們所謂戲謔的「不流干印度最後一滴血,大英決不投降。」這句玩笑相比,印度軍隊的作用不是第一線的肉盾,而是二線的增援兵。當一線的本土軍隊被德國人擊潰之後,印度人將接替防線,並且儘可能的持續拖延德軍的前進速度。而真正的印度師也不是由純印度人或者印度士兵與英國軍官組成。每三個營之中一定會有一個本土編製的英國營來輔助他們作戰,而到西線作戰的印度營在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之後,有些會回到印度遠征軍的編製裡面,成為軍隊的骨幹與核心力量,逐步帶領這支部隊走向成熟。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的確有效,印度軍隊到後來越戰越勇,甚至擊潰了奧斯曼人的軍團,在西線救聯軍於水火之中。然後德國人在二戰把這種戰術發揚光大,建立了臭名昭著的東方營(Osttruppen)和俄羅斯解放軍。

印度軍隊的軍銜比較獨特,在這裡附上表格,今天印度人還在用這套名稱

1.4印度軍隊的服飾

這一次不介紹裝備,因為印度軍隊的裝備和大英的裝備大同小異,裝備介紹我們會放到後來的英國遠征軍之中。於是我們來介紹一些印度軍隊比較有意思的服飾。

作為印度人,頭巾是他們特殊的標誌,他們也一直拒絕佩戴鋼盔。比起生命來講他們更注重自己的身份,這也和印度為什麼積極地參與到戰爭之中有關,當然後面的德軍火炮會教他們做人,並且讓他們明白鋼盔是有多麼的重要。

其實軍服上面,印度軍隊並沒有什麼特色。法國的阿爾及利亞軍團則比較有趣,他們在還擁有裙子一樣的衣服,後來換成了米黃色的外籍軍服。

1.5結語:不知為何而戰的印度人

印度為了一戰貢獻了很多,150萬印度人參加了遠征軍,80萬人加入到了戰爭、他們在第一次伊普洱戰役就和英軍一起並肩作戰,遠早於澳新軍團和加拿大遠征軍。在西線,加里波利,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埃及都有他們的頭巾與奮戰的身影。但是到底印度人為何而戰,這一點恐怕我覺得印度士兵自己本身都不知道。印度民間的高層,特別是以所謂後來的「聖雄甘地」,這一票人認為,加入大戰為英國人作戰,可能會贏得國家獨立。英國人一聽喜出望外,立刻承諾一戰結束會給印度極大的自主權,於是印度人就被這群上層政客稀里糊塗的送上戰場,倒是最後英國人發現印度人的戰鬥能力實在不能獨擋一面,到頭來印度軍隊全一戰只傷亡了12.9萬人。相比之下大英帝國全體戰死了111.5萬人,其中澳新軍團和加拿大軍團都傷亡了20萬人以上。最後當然英國人明白這筆生意虧大發了,於是他們斷然拒絕了印度人的請求。獨立嗎,就要有一個獨立的樣子出來,裝的忠心耿耿,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這篇文章會給一些福利,最後附上所有為英國而戰的印度軍團編號,他們真的是走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推薦閱讀:

歐亞世界簡史(45)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前準備——再起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軍隊
2/26 【歷史上的今天】美國加入一戰的契機
轉捩點——分裂的日本

TAG:第一次世界大戰 | 軍事史 | 軍事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