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擺脫中等技能困境

個人的幸福感來自追求卓越過程中能力的持續提升,我們希望的進步曲線是圖中的A:

但實際的進步曲線往往是B。

我們發現真實世界的進步路徑通常是這樣的三段式:

從「不能做」到「能做」,最後有可能到精通(專家)階段。我們一生中掌握的大部分的技能都處於「能做」這個階段,起初通過模仿,或在旁人指導下或費力的完成,再通過長期的練習使用,熟練的完成。

生活中大部分技能到這個階段也就夠用了,也沒必要再提升。但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提供別人沒有的價值,就需要少數幾項技能要突破中等技能瓶頸,能夠精通,達到專家的水平。

什麼樣的水平才算精通,具有專家水平呢?

美國圖書策劃人 Kathy Sierra 在《用戶思維+》一書中說:

在一個領域中,給定一項具有代表性的任務,專家的完成情況更好、更可靠。

這就意味著對於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專家的輸出更穩定,結果更確定,可預測,技能已經被內化。

我們知道,不斷練習能讓技能更熟練。但我們也看到,有些人想要提升自己的一項技能,達到精通,他們在頻繁的使用和練習,可就是在能做「階段②」徘徊不前,甚至還有倒退的現象。

或許我們說,這是練的不夠多,我們都知道1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現在也不成立了),有的老司機開了20年車了,加起來可能都不止1萬小時,但開車技術還停留在駕校剛畢業的那個階段,提升不大。刻意練習不是:

  • 更努力的練習
  • 更長時間的練習

而是目標清晰、形式明確,行之有效的練習。「刻意練習」是有意識的從不會到精通的最佳途徑,有時候甚至是唯一途徑。(後面我們還會看到另一個有效途徑)。

刻意練習的要點

1.一定在要在熟練階段練習很長時間才能精通嗎?

有沒有一種方式直接從階段①起步,越過階段②,直接到階段③達到精通呢?

這個捷徑是有的,在後面我會解釋。

2.通過降級來實現更深刻的精通

後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有些我們已經精通的技能會處於自動駕駛狀態,再難進步。此時不妨後退一步到階段②,重新練習就能突破原來的瓶頸。如下圖:

記得在大學上乒乓球課時,跟體育老師對打了幾圈後,他說我打球的姿勢不對,建議直拍改為橫拍。直拍握法可是我從小學就開始練的,降級後,橫拍從零開始練。在老師的指導下練了一小段時間後,橫拍技能提升很快,以前我直拍打不過的同學,也可以較量幾局了,降級讓我的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還有一個原因是,技能並不是用進廢退,假如精通後不再練習和精進,任憑大腦自動駕駛,大腦會試圖降低能量並減少反饋,對外界的反應會變得遲鈍。很多練習還有鎖定效應,如果在階段②練習過多,技能就鎖定在了這個水平,很難升級到③。

3.正確的刻意練習原則:

1)不要在階段②堆積過多的技能

2)精通半個技能遠勝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3)一次只練習一項子技能

4)以更小的顆粒度練習

多小才算小呢?Kathy Sierra 給出了這樣一個標準:

經過一到三組45-90分鐘的練習,就能達到95%的精通度。

如果無法滿足這個標準,那就說明技能太難或太大,需要再細化成更小的技能點。

4.不是所有的練習都是刻意練習:

  • 玩樂或表演不是刻意練習
  • 教程式學習不是可以練習
  • 項目型學習不是刻意練習

精通的捷徑:感性接觸

前面我們說了,有一種方式可以越過辛苦漫長的刻意練習階段②,花很少的時間直接從①到③。這就是感性接觸的訓練方式。

做過電話銷售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一種神奇體驗,當我們有了一定的通話經驗後,打過去或者接到的電話,只聊幾句,就能準確判斷這單生意能不能成。

如果面對面,我們可以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判斷,但是在電話中只能聽到聲音,這就是大腦感性的模式識別能力。

這種感性知識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總結什麼樣的客戶能成交,我們是總結不出來的,但就是能通過簡單的幾句交流判斷出對方的想法和成交意向,我們的大腦能夠學到我們學不到的東西。

所有的專家都在學習和利用這種無意識的感性知識,大腦的這種感性,無意識的學習也是可以訓練的。可以用這兩種方式訓練:

1.使用大量的、高質量的、表面有差異但性質完全相同的實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也就是這個意思,通過高質量的實例來訓練大腦的感性認知,潛意識的學習。

2.創建一種特殊的場景,讓學習者的大腦自己發現模式

水庫論壇建議炒房者實地看房200套,自然就知道哪些房子能炒,哪些不能炒了。在實地看房,就是一種特殊的場景,我們的大腦在這種真實的場景中會發現和識別出模式。

3.感性訓練失敗的可能原因

  • 實例不夠多
  • 實例的多樣化程度不夠
  • 感性接觸與獲得反饋的間隔過長
  • 特徵或模式過於細微,大腦難以察覺

如何擺脫中等技能困境

最後,讓我來回答標題中,如何擺脫中等技能困境呢?

我們給出了兩種方式,

  • 正確的刻意練習
  • 大量的感性接觸

據此結論,我們對上面的圖片完善一下,如下:

註:這篇文章是《用戶思維+》的筆記,如果你看了我的筆記後,意猶未盡,就讀一下書,與其說這是一本用戶思維的書,還不如說這是一本自我教育和成長的書。

小福利:新朋友關注微信公眾號:行為設計學(actiondesign)回復 「電子書」可免費領取三本思維模型必讀秘典。

推薦閱讀:

TAG:個人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