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窮人思維」都是錯的?
這是「解題者」解決的第 21 個問題
閱讀本文需要 7 分鐘
Problem #21:「窮人思維都是錯的嗎?」
Hello 大家好,我是肖璟 Uncle Xiao。
今天我們來聊聊「窮人思維」。
雖然我不算是個「富人」,但因為自己家庭(家道中落的潮商)和工作(諮詢與金融)的緣故,我接觸過不少叫得上名字的「富人」,也了解人們在富足和貧窮狀態下思考方式的差異。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我們對「窮人思維」最大的誤解。
所以什麼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是個成功學概念,主要有兩種:一是讓我們變窮的思維,二是變窮後才有的思維。通常它們是重疊的——會讓你變窮的思維在你變窮後會被加強,然後讓你變得更窮(╮(╯▽╰)╭好拗口)。
常見的所謂「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大概有下面這些:
各種成功學讀物都會告訴你,掌握富人思維就可以變富,繼續堅持窮人思維只能讓你變得更窮。
然而,這其實是我們對窮人思維最大的誤解。
在大部分情況下,窮人思維恰恰是資源匱乏的人當下最理性的選擇,生搬硬套富人思維反而有可能會讓你的處境變得更差。
不信?你讓一個窮人每天打車上班花錢買時間,你讓他去借年化利率 200% 以上的現金貸(因為只有高利貸公司肯借他們錢),你讓他去投資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你讓他整天買貴价商品,也不要專註眼前的苟且開始放眼長遠的未來。
你看看他能不能富起來?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戰爭之王》里有這麼一段經典場景:
主角 Yuri 做完一筆軍火生意後客戶給他安排了兩個妓女。
當地每 4 個人就有 1 人得艾滋,他擔心被傳染所以拒絕了。
於是妓女說了句非常經典的台詞——
「Why do you worry about something that can kill you in ten years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hat can kill you today?」
在戰火紛飛、時刻有生命危險的非洲小國,10 年後的死亡威脅怎能讓人抗拒眼前的情慾。
從本質上來看,「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是一致的——基於對現有資源的判斷以及對未來的預期,作出最合理的資源配置。
思考至此,我突然覺得有些絕望——
馬太效應無法避免,貧窮思維作出的是當下最合理的決策,但也最無奈——這個決策只能讓你越來越窮。
除了中彩票,難道我們就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擺脫惡性循環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把思維方式簡化為「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其實犯了「虛假兩難」(False dilemma)的邏輯謬誤。
這個世界大多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黑和白之間往往有很長的灰色地帶,這是需要我們去辯證思考再加以判斷的,除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辯證思維。
前面兩種思維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富人思維預設了你富可敵國,窮人思維預設了你窮困潦倒。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上述兩種情況,而是介於中間,而我們卻用二元模型簡單決策,而不做深度思考,這一點都不理性。
接著我們來用第三種思維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是否要花錢買時間,其實取決於付出代價與機會成本的關係,只要機會成本大於付出代價,則花錢買時間。
問題是機會成本怎麼算?
機會成本的定義是「如果我不這麼做,我省下的時間去干其他事情能賺到最多的錢」。
於是有的人直接用最高時薪來當作機會成本,比如我出去給人做個線下分享,1 小時可以收個兩萬塊,這個數字可以直接被當作我的單位機會成本嗎?
答案自然是「NO」。
雖然只要工作 1 個小時,但你要準備內容,你要排練,你要去找客戶,這些都是你花的時間。這兩萬塊是要勻到這所有時間上的。
另外就是我省下來這 1 個小時的時間,所帶來的不僅限於眼前的收益。
舉個例子,我每周雇阿姨打掃衛生,每周省下兩個小時。如果省下的兩小時用來複習 CFA 考試,我通過考試後我的單位會給我每個月漲 5 千塊的薪水,未來的這些收入也是機會成本的一部分。
25 歲左右我們的流體智力會達到巔峰,此刻你的學習能力最強,帶來的潛在收益最大,機會成本自然也是最高的。
是否敢於負債,一方面與風險承受能力有關,另一方面與風險偏好有關。
窮人雖風險承受能力有限,但我們也看過不少關於現金貸、裸條的新聞報道。
富人雖風險承受能力強,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永遠也不會借錢去炒股。
而就算是風險承受能力再強,富人圈裡也有不少因為負債率過高、資金鏈斷裂的慘痛案例。
負債是否合理取決於兩點——資金成本與流動性。
先說說資金成本。
就像我們小時候常做的算術題:一個游泳池,一邊放水一邊蓄水,只要蓄水的速度大於放水的速度,游泳池還是會慢慢滿起來的。
同樣的,只要我們投資的收益率大於負債的資金成本,我們還是可以借錢的。
有些土豪朋友特別有錢,全款買房毫無壓力,他們會嫌辦貸款麻煩,又覺得要付利息不划算。對此我可是百般勸說他們貸款買房。
假設你手頭上有個幾百萬,可以用來全款買房。你也可以選擇按揭貸款,年化利率是 5%,把手頭上的這幾百萬拿去投資,年化收益率做到 8%,相當於每年你可以賺多 3% 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同時,我也大力推崇信用卡,因為信用卡有 40 到 50 天的最長免息期。你刷了卡後要幾十天才需要用現金還賬單。與其現在付現金,還不如讓這筆錢在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上趟個幾十天,還能幫我賺個盒飯錢。
流動性則比較容易判斷:月收入扣除必要支出後是否能覆蓋月還款額。
如果覆蓋不了,那你只能新債還舊債,哪天借不到錢了,資金鏈自然就斷了。
賭博和彩票都是不確定性很高的機會,但還是有不少窮人在參與。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是多年好友,但互聯網在巴菲特能力圈以外,對他來說是不確定性機會,所以他也從不投資微軟。
拋開收益談風險都是耍流氓。有個概念叫風險回報權衡(Risk-return trade-off),即高收益與低風險你只能二選一。
我認識的「富人」們,他們會盡量只投資性價比最高(同等風險下收益最高)的產品。
賭博是性價比很低的機會,因為平均回報率大多都小於0(要不你覺得賭場賺什麼錢)。
被極度低估的價值股是性價比很高的機會,因為它回歸到內涵價值的確定性很高,且上漲空間巨大。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學習數學、學習投資、學習商業,這樣你才能判斷哪些投資機會是性價比最高的。
風險都是相對的,懂得多確定性就高,風險就小。所以無論是李嘉誠還是巴菲特,其最核心的投資原則都是「不熟不做」。
投資要看性價比,消費自然更要堅持。
前幾天聽好友吐槽,好友媽媽買蘋果時發現很便宜,於是買了不少,回去卻發現沒那麼好吃。
但她媽媽這麼做也不一定是錯的,這涉及到你怎麼定義性價比。
所謂性價比,就是價值與價格的比率。
而一個東西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多大程度地滿足你的需求,是個非常主觀的概念。
如果在媽媽的需求列表中,「味道」並不是最重要的,「營養」和「飽腹感」可能更重要,那購買便宜但不好吃的蘋果,不見得是性價比低的交易。
目光是長遠還是短淺,歸根到底只是消費與投資的抉擇——投資其實就是未來的消費,這個選擇的本質,只是資源在時間維度上的一個分配。
我在《半年內我胖了15斤,為什麼堅持健身那麼難?》一文中提到時間價值(Time Value of Money)的概念。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比起不確定的未來,大家都會比較偏好確定的當下,也就是現在的 100 塊會比 1 年後的 100 塊更值錢。
當然也有人會選擇放棄現在的 100 塊——只要未來給你足夠多的補償,比如說,1 年後我給你 120 塊,你可能會願意先忍著不消費。
富人之所以目光長遠,是因為他們現在省下的 100 塊可能相當於 1 年後的 120 塊。如果富人不懂投資,100 塊放銀行 1 年後可能就拿個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相當於 100 塊三毛五,補償很少,甚至跑不過通脹,那現在花掉可能是更理性的選擇。
有人說先消費再投資是在殺掉會下金蛋的鵝。假設你知道這隻鵝 1 萬年後才會下第二個金蛋,而你現在就要餓死了,你是會留著它等金蛋還是直接把它吃掉呢?
所以要做到目光長遠,更理性的做法是立刻馬上學習投資,提高收益率。
你可以從以下理財投資相關入門文章/書籍開始——
- 《零基礎開始投資理財,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
- 《花3000塊吃一頓飯,值得嗎?》
- 《半年內我胖了15斤,為什麼堅持健身那麼難?》
- 《小狗錢錢》
- 《富爸爸窮爸爸》
最後照舊來個圖總結好了:
/ 今日互動 /
你覺得有哪些思維是窮人專屬?
參考資料/推薦閱讀
[1] 寺主人. (2016). 年輕時最好的投資是什麼? 女神進化論。
[2] 蘇德中. (2016). 貧窮對人影響很大,比如,「窮人思維」. 知乎日報.
[3] 葉修. (2017). 什麼是「富人思維」?知乎.
題圖/ unsplash
作者肖璟 Uncle Xiao,一個很帥的投資客,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新書《無現金時代》火熱銷售中。
這裡可以幫你擺脫迷茫,提升效率,處理好親密關係,當然還可以順帶升級一下你的財商。
轉載與交流請聯繫/ raphael.xiao@foxmail.com
公 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