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型】查理·芒格113個思維模型之6-11
這是第二篇,介紹芒格鐵粉Shane Parrish總結的查理·芒格113個思維模型中的第6-第11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第一篇:【思維模型】113個思維模型之1-5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閱讀Shane Parrish的原文,英文寫的很清晰,不難懂。
Mental Models: The Best Way to Make Intelligent Decisions (113 Models Explained)6. 人們只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Confirmation Bias
有個很有趣的實驗:
讓被測試者看一對人臉照片,選出更喜歡哪張臉,選擇完後,測試者把被選中的照片遞到被測試者手中,請他再次確認。
測試中,測試者偷換了其中3張照片,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會指著自己其實沒選中的圖片說:「對,我剛才選的就是這張」。有趣的是,詢問為什麼選這張照片,大多數人都給出了合理的解釋,比如很性感、像我朋友...
我從這個試驗學到的是:
我們總是在為自己的行為或決定辯護,我們對於自己曾經肯定過的事情,總是會千方百計去維護,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就像一名賭客如果下了注買了某匹馬後,馬上對這匹馬的信心大增。
據說朋友圈最容易開撕的兩個話題,一個是星座,一個是中醫,有趣的是,爭論的結果不是大家達成一致,而是更加堅信了各自的觀點。
為什麼?
巴菲特有句話很好地解釋了原因:
What the human being is best at doing is interpreting all new information so that their prior conclusions remain intact.」
人類最擅長的是,讓新信息的解讀,支持自己一貫以來的認知。
人類習慣在信息中尋找有利於自己觀點的論據,而不是認真思考自己可能的不足,心理學家對此的解讀是,如果我們輕易接受一個跟我們以往的認知不同的觀點,我們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從而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為了消除緊張,我們就會放棄或改變其中的一個認知,遷就另一認知,從而消除衝突。
《影響力》這本書提到了「承諾與一致」:
我們總是傾向於和我們過去的承諾、所作所為保持一致。
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或者選擇了一種立場,就會有發自內心以及來自外部的壓力來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我們總是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強迫自己相信自己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網上有句話:自己挖的坑,含著淚也要填上,就是這個意思...
Robertson Davies說:
The eye sees only what the mind is prepared to comprehend.
眼睛只能看到心靈準備理解的東西。
我確實一直認為這個世界,沒有真相,只有立場,所以請時刻警惕別讓自己只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7.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2017年美團的王慧文先生有個演講,他把互聯網公司分成下圖中的3類:A、B1和B2。
他說了一段很有趣的話:
...A、B1、B2三個不同的特徵,其實塑造了對應企業的核心能力,或多或少也塑造了哪些公司跟哪些公司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以及或多或少塑造了一個公司能做哪些行業和不能做哪個行業。 ...
每一個公司在這個裡面會有主要的坐標選項,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在另外一個欄裡面會有涉及。一般來說,一個公司在另外一個欄裡面成功率不會太高,不信你們看一下。比如說...騰訊,他們作為A欄的公司試過做B1的業務易迅。他們認為做B1的業務不如劉強東,後來就把易迅賣給京東了。騰訊在試過之後就改變了態度,說我主做A的業務,A之外的其他業務主要以投資的方式參與。
其實類似的話,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中也提到過:
2006年,我和李開復博士等人多次談論科技公司的興衰。我們一致認為一家公司的基因常常決定它今後的命運。
...微軟的基因是操作系統所以做不好互聯網;雅虎沒有技術基因所以做不了搜索;摩托羅拉植根於模擬通信的基因所以它在數字移動通信領域註定要失敗。
在我個人看來,吳軍博士提到的「基因」不妨理解為企業的能力圈。
強大如微軟、騰訊尚且有自己的能力圈,我們普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曾驚奇地發現周圍許多IT朋友,都有開一家咖啡館的夢想,可是,我們真的具備開咖啡館的經驗嗎?我們真的了解咖啡嗎?對於咖啡館的日常運營,有多少人真的了解?
許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平均來講,要想在某個領域成為高手,刻意訓練的時間需要達到一萬小時,按每天4小時,也需要7年的時間。我們大多數人窮其一生,能在1-2個領域成為高手就非常難得,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學習,另一方面,要承認自己有許多不熟悉的領域。
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持續刻意訓練,成為其中的絕頂高手,是獲得尊重的最佳方式。
8.第二層次思維Second-Order Thinking
Howard Marks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提出了「第二層次思維Second Order Thinking」,他舉了一個案例:
第一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讓我們買進股票吧」。
第二層次思維說,「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認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家好公司。股票的估價和定價都過高;讓我們賣出股票吧」。
根據我的理解,Second-Order Thinking提醒我們要做到3點。
- 多想幾步:
許多失敗的方法都因為只想了一步:
校園裡老鼠肆虐成災,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宣布學生上交一隻死老鼠就會得到 1 美元的獎勵。
結果老鼠沒減少,為了賺錢,許多人開始私下裡飼養老鼠。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因此生活中大多數人在思考時習慣淺嘗輒止,多想幾步是培養Second-Order Thinking的好方法。
《策略思維Strategic Thinking》(我個人讀過的最好的博弈論書籍)提到了制定合理策略的第一法則:
向前展望,倒後推理
展望你的最初決定最後可能導致什麼結果,然後利用這個信息確定自己的最佳策略,分析中要用博弈/決策樹分析和概率期望值計算。
Second Order Thinking除了要往深處走,還要向寬處行——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 不落俗套:
我曾經讀過咪蒙談自媒體創作的一個基本原則:
有個簡單的方法,你先想最常規的角度,列出1、2、3,然後繞開它們。想新的。
FIrst Order Thinking是大多數人的狀態,如果我們的思考和決策與別人完全一樣時,我們很難有勝出的希望,因此必須努力做到不落俗套,才有增加獲勝的可能。
最後,對於曾經的決策,我們需要復盤反思,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給出了一個復盤好方法。
- 復盤反思:
人類有敝帚自珍的毛病,一定做出的決定,就會想法設法維護,給自己找借口,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推薦為決策做「決策日記decision journal」。
每當我們做出重要的決定後,儘快記錄下當時的精神狀態、決策依據和期望的目標等,這樣有助於在日後進行決策反思時,回到決策的真實初始狀態,反思自己在決策思維上的不足。
9.保持冷靜和耐心Mr.Market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指出了「市場先生」的概念:
這位市場先生非常情緒化,他特別擅長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別人,從而讓別人做出錯誤的投資和決策。
格雷厄姆想藉此說明大多數人的情緒受到股票市場暴漲暴跌的影響,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常常會在情緒的大幅波動中作出瘋狂的決定。
巴菲特特別認可這位老師的觀點,他強調投資者必須保持冷靜,當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時候,聰明的投資者能夠以低於公司價值的價格買入股票,或高於價值的溢價賣出股票。
冷靜會讓我們看得遠一點,想得深一點,中國人說「事緩則圓」,就是碰上急事時,不能慌亂,考慮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可能圓滿解決棘手的問題。短期和長期去看同一件事物,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格雷厄姆有一句精闢的比喻:
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個投票機(voting machine),但長遠看,它是一個稱重機(weighting machine)。
從短期看,一家公司的股價是由有興趣參與投資的人來決定的,投贊同票的人越多,股價越高,而長期來看,一家公司的股票是由自身的業務價值決定的。投票是主觀的,投票人的標準和情緒狀態各不相同,而稱重則是客觀的,有國際通用的單位,誰輕誰重,脫光了秤一下就清楚了。
所以說,只有當大潮退去的時候,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
10.概率思維Probabilistic Thinking
丹尼爾·卡內曼和特沃斯基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實驗:
有兩家醫院,大醫院平均每天有45個嬰兒出生,小醫院每天有15個嬰兒出生。
在一年的時間中,每個醫院都記錄了超過60%的新生兒是男孩的日子,你認為哪個醫院有更多這樣的日子?答案1:大醫院答案2:小醫院
答案3:兩家醫院基本相同
結果:56%的人選擇了3,各有22%的人分別選擇了1或2。(出處: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
而根據概率理論,樣本數越大,大數法則越穩定,因此大醫院比小醫院更趨向於50%的正常值。正確答案是2。
人類天生缺乏概率思維,賭場和彩票利用了人們的這一弱點,讓我們相信下一次就會有奇蹟出現。
記得大學選課時,剛開始總是人山人海,大家爭先恐後,生怕熱門課被別人選走,可是熟悉概率學的朋友稍加分析就知道,如果不公布已經發生的抽籤結果,中籤概率跟抽籤的先後順序沒有關係,什麼時候去選課,中籤概率都相同。
有個問題:
假設你有兩個選擇:
1)直接拿一百萬美元;2)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億美元,還有一半機會什麼都沒有。選哪個?
據說標準答案是:
- 普通人選擇1,
- 學過概率的選擇2,
- 概率學教授會去找一個有錢人,對他說:「我把這個選擇權賣給你,但是首付100萬美元,如果你中了一個億,我要求再分成一半。
我?
我會去找一群學過概率的有錢人,跟他們說:「我有個50%能中1億美元的大好機會,出價4999萬美元,誰要?」
11.請勿懷疑一切Default Status
Shane Parrish把「Default Status」列在General Thinking思維類別的最後一條,我認為有壓軸之意。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對現代科學的一些共識提出質疑:
為什麼生命一定要是碳基生物,而不能是硅基生物呢?
為什麼永動機不能存在?或許今天熱力學乃至所有的物理學理論其實都是錯誤的呢?為什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須要高等數學的知識,初中數學一定不可以嗎?你們科學家——人類最偉大最有知識的群體是不是太TM沒有想像力了,能不能保持更開放的心態?
面對這樣的質疑,羅輯思維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
科學的氣質:第一、傲慢、冷漠;第二、排外、閉塞。要推動知識成長,必須標準苛刻。 如果不是在科學的邏輯(西方的知識體系)下長出來的結果,則不予承認。科學不是真理的草原,到處盛開鮮艷的花朵,而是一個老枝盤藤的樹木,科學不認奇思妙想,只認老樹上發出來的新枝。
類似的話,提出「公用地悲劇」的加勒特·哈丁在他的大作《生活在極限之內》也說過:
The scientific mind is not closed: it is merely well-guarded by a conscientious and seldom sleeping gatekeeper
科學的思想不是封閉的:她只是被有責任心、幾乎徹夜不眠的看門人嚴格把守。
這就是Default Status的精髓:
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討論或分析任何問題,一定有一些不證自明的常識或者共識,類似歐式幾何中的公理,如果有人質疑它們,質疑者需要自己履行舉證的責任。
美國專利局曾經因為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受理永動機專利的申請,被迫在1917年宣布不再受理任何永動機的專利申請。
有人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有扼殺科學發展的嫌疑,嚴格地講,熱力學定律確實不是終極真理,它只是現階段基於有限實驗,人類普遍接受的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認知而已。
但是,假如任何現有科學理論都可以被挑戰質疑,在被證偽之前,每一個設想都應該被當作真的,那麼科學界馬上就會被各式各樣異想天開的提議壓倒,科學的進步反而受到阻礙,這就是Default Status存在的價值。
由於機會成本、資源/時間/精力有限,我們的思考分析必須聚焦在某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上,而不是質疑一切。
懷疑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更加堅信?
圖片來源:美團點評王慧文:互聯網有AB面,最慘烈戰爭發生在B2_艾瑞專欄_艾瑞網,《羅生門》:永不為人知的兇手卻是最不重要的,Circle of competence,Confirmation and Anchoring Biases in Medicine,Robertson Davies,Circle of competence,Confirmation and Anchoring Biases in Medicine,René Descartes Quote: 「De omnibus dubitandum.」,http://pitzlfinancial.com/mr-market-has-quite-a-temper/Mr. Market Has Quite a Temperhttp://pitzlfinancial.com/mr-market-has-quite-a-temper/,BUFFETS QUOTES [PAGE - 4] | A-Z Quotes,中國民間科學家發現電荷不存在!真相無語,How a Decision Journal Changed the Way I make Decisions (Template Included),【知之為知之的下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_愛裝網家居百科,Success Archives - Page 2 of 4 - energizers.com
推薦閱讀:
※換個角度去看待建立思想標準的重要性
※呂生榮:財商思維
※如何動態分析問題,幫助思考更全面
※【思維模型】查理·芒格113個思維模型之1-5
TAG: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 | 思維方式 | 邏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