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你在一起

今天,是每日人物兩周歲的生日。

感謝遇到你們,感謝你們一直都在。

732次推送,我們大概還是改變了些什麼。也因為這改變的可能,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今天,我們選擇了一些人。我們的記者,家人,讀者,採訪對象,讓他們來講講和每日人物的故事。

很多時候都覺得,是這些溫暖的目光給了我們面對未來的勇氣。

1

韓逸,每日人物記者

大概是去年年底,有同事的朋友來相問:我年已過三十,想做特稿記者,來得及否?同事鼓勵她說,這有什麼,我們記者中就有一個,三十歲轉行,人家一年前還是計生專員!

我就是她拿來勵志的那個計生專員。

2016年初,我考了家鄉街道辦的編製,被分到一個居委會做計劃生育工作。現在看來,計生專業的日常三連問「婚否?孕未?何種避孕方式?」與特稿記者的「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你準備怎麼去?」之類靈魂三問有著神奇的相似之處——都要在非常短的見面時間內,從陌生人口中問出極私密的問題。所不同的,前者仰仗身份和制度,後者多仰仗陌生人的善意。

我記得自己交上第一篇稿子之後編輯老師的表情。她粗一掃我剛熬了個通宵搞出來的幾千字,把眼光從電腦上挪開,越過我看向其他編輯,問,「今天還有備稿嗎?」

我已經忘了她有沒有輕輕嘆氣了。那時候血衝上了我寫著慚愧的腦門,妨礙了接下來的思考。所以在她給我講解接下來該如何改稿的過程中,我的面部表情相當獃滯。

後來,不少同事跑來安慰我。這些年輕的姑娘對我說,加油,特稿是很迷人的,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它的魅力!

在所有好心人的幫助下,我有了進步。我學會了寫眾籌,學會了寫自述,學會了寫長報道。我學會用事實代替觀點,我學會用更簡練的句子搭建更動人的故事。難熬的日子很快過去了,我加了把勁兒,迎來了更難熬的日子。

是的,寫無止境。這個時代里還有太多有趣的人和事,我們得馬不停蹄地往前跑。

2

吳呈傑,北京大學學生,

每日人物實習記者

我在2017年9月獲得了第一屆Epoch非虛構故事大賽冠軍,每日人物是主辦方之一。

這個冠軍給我帶來的改變是,我曾背負的兩種角色在那一刻交匯了:2014年暑假,我曾密集地成為被報道對象;而在進入大學後的三年里,採訪和報道他人變成了我課餘一件樂此不疲的事兒。

儘管我的職業要求我不能離開輿論中心太遠,但重新獲得(小範圍的)公眾關注還是讓我感受到了尷尬和不適。很難說清這是基於什麼原因,也許是我性格里對「引起別人注意」本能的躲避,也許是「隱於幕後」的職業操守對我的規訓。因此,我總是一遍遍對那些在微信上誠懇發問的記者們說:我真沒什麼值得關注的。

很不幸,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一招並不能奏效。只要對方再鍥而不捨地往前挪動一步,我的心理防線就崩塌了——他們的堅持、試探或哀求總讓我想起我自己。為了突破某個採訪對象,我同樣會字斟句酌最精準的約訪辭彙,強調我們的報道價值,試圖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或僅僅是笨拙的死纏爛打。心軟的那一刻,我答應了採訪,代價就是餘下日子裡不停歇的悔恨和自責。

今年1月,我去聽《人物》和每日人物主辦的年度女性力量盛典。同事給我發微信,說演講嘉賓范雨素想見我:「你們這是不是有個很厲害的男孩寫了個《動物孤獨》?」我驚訝極了,像是被一年前的自己狠狠砸了下腦袋——事實上,我正是當初想採訪范雨素而不得的那一批記者之一。

和范雨素(我們叫她「范姐」)的見面非常愉快,她還是之前報道中那副素凈的樣子,在一眾明星和企業家中顯得獨特而奪目。成名以後,她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又似乎沒發生什麼變化:這天,她像往常一樣把手機丟在家裡,演講結束就急匆匆地要搭地鐵回家。這半年,她每天都還坐在家中寫作。

這或許是「名氣」變現為「特權」的一個時刻。因為「名氣」,我有幸結識了一位仰慕許久的寫作者,也在結識以後,意識到「名氣」的附魅和虛無。就像范姐在採訪中說過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能帶給你虛空的虛空,迷茫的迷茫,只有那種無知的驕傲和居高臨下。

希望有一天也能活得像范姐一樣通透。路還長,慢慢來。

3

LX,每日人物大管家男友

我關注每日人物,是因為我女朋友。她是每日人物的大管家之一,就是每天在讀者群里訓斥發小廣告的大管家。

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她一直夢想的行業。在這段時間裡,她經常同我講起在每日人物工作好玩兒的事、有趣的同事,也會偶爾因為選題和策劃的不順利心情焦躁。看她伴隨著每日人物的粉絲數一起成長,我也覺得很高興。

我的女朋友開始這份工作以後,得了一個職業病——看微信的頻率越來越頻繁。白天看晚上看,坐車時候看吃飯時候看,說句實在的,她看我都沒看得這麼頻繁。而且只要工作一來,她基本就會屏蔽外界的聲音。少有的開口說話,就是讓我選標題。

在此前,我也關注過很多公眾號,大多都是政治、科技類。每日人物是我關注的第一個關於人物報道的公號。與其他粉絲相比,我想我是最關心每日人物推送的粉絲之一。這當然與每日人物精彩的文章有關,說到這裡我要點名稱讚記者易方興。在每日人物推送過的作品裡,我最喜歡他的文章,比如之前寫行業衰落的那篇。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只要每日人物推送了,就意味著我的女朋友可以按時下班,準點吃飯了。所以,我每天至少會問她五次以上「你們幾點發稿?」、「稿子來了嗎?」、「怎麼還沒發?」、「快發了嗎?」她每次都吐槽我,比主編還著急。但是,多次的問候也改變不了每日人物文章推送時間隨機的特點。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今天的推送還沒有來,她依舊在工作。不如就這麼結尾,好讓我趕緊去問一句,「你怎麼還沒下班?」

4

方葵花,每日人物記者易方興的母親

對於有一個在每日人物當記者的兒子,我是非常自豪的。

當記者工資雖然不算多,而且記者這個行業也比較辛苦,但我們覺得這個行業非常鍛煉人。只要是認識我的人,見面都會說,你的兒子又發稿子了啊!這時我就感到非常光榮。

我們家人都是當地銀行系統的職員,最開始也希望他考去人民銀行工作,可以按部就班的提升,只要他會寫,那就很佔便宜,這樣到了三十歲,說不定都是一個科級幹部了。結果他選擇了當記者,幹了七八年到現在還是一個記者,也沒有什麼職位。

但只要他選擇這一行,我們家長還是非常支持他。不管寫成什麼樣的稿子,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讀,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放過,而且還在朋友圈裡努力轉發,推薦給大家閱讀。

由於相隔異地,稿子也成為了關注兒子的風向標。有的時候稿子少,孩子他爸就總問,兒子是不是有什麼事,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沒有稿子呢?有的時候稿子多,就會覺得,兒子在北京真是努力啊。特別是寫了效果不錯的稿子,我們就會挨個打電話給親戚朋友,讓他們去看,去轉發。

我喜歡在每日人物的稿子後面評論,因為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感受,沒想到評論次數多了,還被認了出來。但我覺得這是對兒子稿子的一種鼓勵。因為採訪不易。有的時候在零下幾十度採訪;有的時候外地動物園老虎把人咬死了,大過年的時候還要出差;還有的比如湖北沉船、天津爆炸這樣的大事,也都沒有缺席,這些時候一方面是擔心,一方面也是感到驕傲。

葵花媽媽的留言截圖

我覺得,就是什麼時候戰爭爆發了,我也支持兒子去做戰地記者。不,也不希望真有這一天。前幾天北京說是有餘震,新聞一出來的時候,我感覺心裡馬上一揪,因為兒子在北京啊。不過還好級數不大,震感也不是很強烈。

其實,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惟願兒子健康、快樂、平安。

5

周一,每日人物讀者

2017年3月,我注意到了每日人物。

起初看「每日人物」,更多是被作者的語言與結構所吸引。像是曾經去摘錄好句好段一樣。也因此在「每人部落」(每日人物粉絲群)里和一起討論的小夥伴們做了一次好句好段的朗讀活動。

關注久了,發現每日人物有一種從未寫出,卻能感覺到的立場與關注點:平等、女性。在喧囂的網路中,每日人物就像一個安靜的女孩子在一片花園裡彈奏鋼琴曲。她和你很近。

比如說,在我們這個物質富裕的時代,有關「性」的教育卻是缺少的。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對性都羞於啟齒,而性在社會上也陷入了一個尷尬的惡循環,性騷擾、性侵害層出不窮。「每人」持續關注著有關「性」的話題,讓我意識到,性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文章的呈現和潛移默化中,讓我修正了對性的偏見。

我喜歡每日人物的文章,每一篇都會看好多遍。想想為什麼喜歡,卻又找不到形容的詞。當有了喜歡的內容,就想和別人分享。我會在同一個話題中,看到其他媒體的報道中出現推測、好像等字眼。而在「每日人物」里看不到類似的話。它沒有說教式的語言,似乎靜靜等待著有緣人去開啟。

每日人物有一個可愛的大管家。穿著綠T恤,扎著蘋果頭。她關心我這個來自遠方的讀者。聊著聊著,就問她「每日人物有多少新疆讀者呀」,後來就有了「每日人物新疆烤肉群」。在大家的相互分享中,我和陌生的其他讀者相識。我們除了對每日推送喜歡以外,也一起隔著屏幕燒燒烤。我相信在屏幕的背後,還有來自新疆,熟悉新疆的朋友,我們在等你一起吃著燒烤看文章。

我喜歡看「每日人物」,因為不會很累,而且看著很美。

2018年,我打算去每日人物實習。

6

何亮明,前北京搬家公司工人,

每日人物報道對象

點擊圖片查看何亮明的故事《北京居不易,搬也不易 | 我在無數次幫人搬家時,窺見了北漂的人生底色》

每日人物搬家的文章,你們發在微信上的那個,是叫鏈接對吧?

那個鏈接真神了,好多人給我打電話,電視台、大網站,還有CCTV呢!有個上海的電視台給我打電話,應該是個綜藝節目吧,說要給我裝修房子。我說,那篇文章你沒讀完吧,我在北京沒地兒住了,我現在住工廠庫房裡。結果電話那邊的人愣了一下,又熱情地問我,那你的庫房要裝修嗎?

還有好幾家文化影視公司找我,要把我的故事拍成電影、電視劇。他們還跟我說,可以自己出鏡,當個網紅什麼的。我趕緊跟人家說,我是從農村爬出來的人,可不敢想這些。結果他們都笑了,說,我們也是農村爬出來的,大家都一樣,你沒必要這麼自卑的。

可我真的沒信心。我看新聞里說,北京現在是國際大都市,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發展這麼好,像我們這樣的,算是多餘的人吧。我高中沒畢業,只會出力氣,跟不上大都市進步的節奏。所以這些事,我大多都沒答應。

冬天清退的事情,我聽說了。說真的,我特別同情他們,像這樣突然要搬家,我在北京沒少見,被房東趕,被中介趕,被突擊檢查趕。我看到一張新聞照片,一家子人東西很多,裝車的時候抬不動,我看得特著急,很想上去幫把手,別的我不會,出力還是行的。北京可能還真的很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吧?但是我很快想起來,要是我沒有早一步被迫離開,要是我還留在北京,今天我也會跟他們一樣,給自己搬家。

我在北京那麼久,這裡也算是我的第二故鄉吧,還是挺有感情的。當年搬家客戶送給我的禮物,我都留著呢。有外國紀念幣、銀色的書籤、聖經,還有美國鈔票呢,都是給他們搬家的時候送的。我把它們放在床頭櫃的抽屜里,偶爾拿出來看看。

後來,我答應了騰訊視頻的採訪,去了一趟北京,因為那個錄影棚,離我過去干搬家的城中村很近,我想回去看看。那裡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差點認不出路。院子全封起來了,過去天天去吃的小飯館,每天晚上借著亮回家的店鋪燈箱,可現在全沒了,只剩下被拆完的骨架子。北京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回憶了。

在北京的回憶,如果真能拍成電視劇,我只有一個願望,演我的那個人,可千萬別找個電視上那種細皮嫩肉的。北京的老樓都黑咕隆咚的,好多樓道裡面都沒有燈,搬東西上樓梯磕磕絆絆,就沒有不受傷的時候,特別是手背,破皮、擦傷、撞了、磕了,舊傷長不好,新傷就來了。我是在北京干粗活的,骨節特別大,滿手都是老黃繭,都是傷。這才是生活在北京真實的一面。

題圖by Doug Wirson

每日人物&《人物》雜誌Bravo系列帆布包

每日人物2周年,我們推出第一個概念周邊,帆布包。

這款帆布包有它自己的態度和調性,是我們的一次小嘗試。我們希望它成為你的日常,背著它會想起我們。

Bravo,也許生活庸常,但總偶有爆發的美妙,值得喝彩。

每日人物&《人物》雜誌Bravo系列帆布包(限量200個發售)——

1、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可立即購買:

h5.youzan.com/v2/showca (二維碼自動識別)

2、天貓購買鏈接:

detail.tmall.com/item.h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眾號(ID: meirirenwu)


推薦閱讀:

【三周年】陳春花:?這是我的禪修之地

TAG:周年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