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建築散記

#前言 不知被哪位大V翻牌,整整半年沒有更新專欄關注人數卻突破了一千,然而不出意外本專欄將繼續秉承拖稿這一尿性快樂成長,也祝各位看官新年快樂,在建築學的熏陶下佛系生長#

——分———————————————割———————————————線——

建議參觀時間:2天(僅廈門市區,廈漳泉可遊覽3-4天)

建議參觀季節:反正夏天會很熱很熱

居住地:最好在本島內,但個人不推薦曾厝垵

參觀建築列表:

【區域/建築群】

1.鼓浪嶼西洋建築

2.中山路騎樓

3.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嘉庚式建築

4.兩岸金融商務區

5.觀音山商務區

【單體建築】

1.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中建院 崔愷]

2.廈門欣賀設計中心 [MAD](在建)

4.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T4航站樓

【景觀規劃】

1.篔簹湖/白鷺洲公園

2.五緣灣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台詞叫『生活在別處』,就像片中所說的那樣,我們在孜孜不倦去探求遠方時,總是自動忽略了熟悉環境中別人眼裡的景緻。自己不是廈門人,但因為很近的地理距離,覺得這座全國聞名的旅遊城市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上大學後不論飛機還是火車都要在廈門搭乘,卻又對它投影了家鄉的思念,再以半年為間隔看廈門,才發現這座城市成長得飛快。這兩周兩次去廈門也著意關注了一下各式建築,這次就嘗試著從遊覽者的視角出發寫一篇散記記錄一些小小的感想。

廈門的建築風格大體是很雜糅的,鼓浪嶼上的西洋建築,中山路的騎樓民居,「穿西裝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築,沙坡尾的老房子,環島路的玻璃大樓,它們沒有太明顯的邊界而混雜在一起,卻又各成體系。 <舌尖上的中國3>的片頭背景正是廈門的鷺江道,其實這片擁擠的城中村外圍就是遊人如織的中山路,不過怕是很少有遊客會深入其中,偶有闖入的小文青們拿著單反彷彿發現了新世界,拍下居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浮生一日。生活和旅行之間總是隔著一條淺淺的界線,我們行走在其他城市也往往只是淺嘗輒止,看到建築卻忽略了生活。不知導演取這一幀景時,心裡又是怎麼想的。

從開專欄記錄到現在其實快兩年了,行攝間我喜歡城市裡光鮮亮麗的商業建築,更喜歡那些親切近人的市井日常,而閩南最有代表性的市井建築就是騎樓了。閩南的騎樓和廣東、海南的騎樓本質上差別不大,沿街一塊架空做交通空間,下層做商業,上層居住,充分適應南方炎熱多雨的天氣,也側面反映了商業的繁盛,每棟騎樓在統一的比例中中謀求裝飾的個性,是今天城市裡殘存的最有市井氣息的遺留了。

不過關於中山路,鼓浪嶼和廈門大學的遊記比比皆是,所以本文還是回歸到當代建築的設計上來。說實話作為旅遊城市,除了小體量的精品酒店外廈門的當代建築亮點一直不太多,這兩年來才慢慢出現了一些創新的地標性建築,比如MAD設計的欣賀設計中心,崔愷設計的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但另一方面得益於區位經濟優勢,廈門有多個規劃質量很高的商務區,如會展中心商務區、觀音山商務區、五緣灣商務區、杏林商務區、海滄商務區,這些商務區的規劃建設也體現了廈門的經濟吸引力,不喜歡擁擠的同學們不妨逛逛這些區域。

下面就對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當代新建築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東南國際航運中心[中建院 崔愷](即將完工)

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位於廈門市海滄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領銜設計,大廈總用地面積10.47公頃,總建築面積約65萬平方米,是一個大型商業綜合體,由3棟5A甲級商務辦公大樓、1棟自貿商務大樓和國際五星級酒店、會議中心共六棟建築組成,以航運辦公為主,兼具商務辦公、酒店、會議會展、休閑購物等綜合商業配套功能。

建築以「山和海的對話」為設計原點來體現廈門的城市特色,崔愷曾解釋:「我們要在海邊建一個建築,最為擔心的是,破壞了風景。航運總部大樓的設計,特別注重讓大樓融入廈門的美麗海景。真正人造的東西很難跟自然相比,但可以把一個建築想像成自然片段。當時這樣的印象使我們明確了設計方向。所以,這個建築形成了像大地隆起的山丘層層疊疊,又融入了海灘和帆船元素,體現了廈門的特色美,使之成為一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

出檐底層的木條填充裝飾和頂層的金屬裝飾

梯田露台是建築的一大特色,不過我也注意到多數露台其實是不可上人的構築物,這可能也與建築功能有關:如寫字樓部分的出檐較小,以裝飾作用為主,而酒店部分出檐較大可以形成休閑陽台。在地面人可視的出檐底部,建築師用木條做填充裝飾,而在出檐上部用金屬的做法也是比較新穎的。

2.廈門欣賀設計中心 [MAD](在建)

馬岩松一直都是建築界比較有爭議的人物,雖然北京俊豪中央公園和南京正大喜馬拉雅的建成效果個人感覺比較失望,但我還是很喜歡MAD這樣意氣風發的青年建築事務所的創新嘗試的。然而似乎在各個建築學院內的老一輩教授們卻少有喜歡馬的人,親耳聽到某老八校教授批判其哈爾濱大劇院的理由是「距離市區遙遠,打不到車,缺少人性關懷」,然而這理由貌似是政府規劃的鍋吧,是不是有點強行了,心疼小馬哥。

眾所周知MAD一貫以來的建築風格都是曲線造型,並在哈爾冰大劇院的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可能對異形建築的抗拒也是一種行業慣性,然而廈門的欣賀設計中心作為一棟服裝設計研發中心,從服裝布料的抽象意向出發採用曲線異形造型,可以說理由非常充分無黑點了。

「欣賀設計中心佔地1.5萬平米,建築面積6.1萬平米,是欣賀集團及旗下的六大時裝品牌的研發設計總部。「我們希望這是一座有骨骼和皮膚的建築。」MAD合伙人馬岩松說,「服裝和建築的共同性就在於此,它們都在探討內在和外在這兩個 世界之間的關係。」建築以一個圓形中庭為軸心,六個大跨度空間發散型星狀布局,形成充滿力量感的骨架結構,其間辦公空間和綠色花園混合布置。在立體花園的外側懸掛著半透明的PTFE膜材,在炎熱季節起到遮陽和通風作用的同時,也讓建築看起來飄逸,輕盈,好像一層透薄柔軟的皮膚覆蓋在建築骨架之上。」這種設計有點像上海中心雙重幕牆結構,個人覺得是對廈門氣候合理的回應。

「作為一個創新型的辦公建築,其空間組織結構如同圍繞中心點展開的六個花瓣,使得集團六大品牌既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研發空間,又可以與其它部門相互交流。有別於常見的方盒子建築,發散型布局使得辦公空間靈活高效,並具有足夠的自然光線,通風和景觀。中庭作為公共區域,向不同品牌的員工、客人開放,其間的天橋除作為空中的交通連接外,還可以用作時裝秀等表演空間。設立於中庭的兩個景觀電梯又將半透的辦公中廳空間在豎向上連接在一起。內部與外部環境連接,將研發中心的公共交流從室內延伸到室外花園,為員工提供輕鬆的氛圍和場所,同時具有很強的向心力。」

目前欣賀設計中心尚處於建造階段,我相信建成後一定會成為島內的建築地標的,為小馬哥打CALL。

3.兩岸金融中心建築群

廈門的兩岸金融中心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大陸首個也是唯一冠以「兩岸」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以對台經濟作為特色。兩岸金融中心的建築群是國內商務區中相對十分精緻的,從建築設計的細節到區域內部交通、景觀的微觀設計,都十分有細節,寫字樓也跳出了方盒子的常規設計,顯得很有質感。區域內的會展中心和閩南大戲院作為去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場所,逐漸成為新的廈門旅遊景點。

*推薦對【高層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和區域規劃】感興趣的同學參觀一下, 同理還有觀音山商務區和五緣灣商務區,不多表述。

4.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T4航站樓

閩南傳統民居大厝

在學校做設計老師會說「交通建築是一個城市的門戶,一定要體現出城市的形象性」,然而說實話,中國絕大多數的交通樞紐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模糊而接近的:灰白的金屬板+玻璃材質+巨大的體量+單一空間,行人腳步匆匆,找不到和這座城市有關的聯想,離開後便徹底忘記了在此的搭乘體驗。

對我來說絕大多數的機場車站也早已混為一談,但我記得成都東站那個碩大的青銅符號,它能讓我產生對三星堆的聯想;我記得蘇州站的暖色的出挑,它若隱若現的傳達了江南的文化符號;我也記得首都國際機場屋頂硃紅色和黃色的碰撞,那是一種帝都宮廷的霸氣。但我已經記不得南京和合肥機場的模樣了,雖然半個月前我剛剛到過那裡。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3航站樓

相比來說,廈門機場的建築意向就很清晰了。T3航站樓白色的弧屋脊是對閩南大厝的直接呼應,層層的退台和透空的窗口暢快的表達了廈門的海島氣候,白色的樓體成為大海的對景,較小的建築體量有一種溫婉的感覺,給到訪的旅客很快地傳遞出城市性格。T4航站樓則繼續抽象化大厝的屋頂形制,並融入了白鷺展翅的意向,延續了廈門的城市形象……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T4航站樓

寫到這裡,好像記不起來廈門還有什麼值得專門介紹的建築了,但其實廈門的美麗,並不在於幾個地標建築,僅用幾個小點就來代表一個城市未免片面。我想廈門的美而在於整個城市的有機融合,建築、海洋、島嶼、山巒、湖泊,舒服的排布在小小的一方島嶼上,如果你沿著環島路前進,十多公里的旅途間有一種城市意向上的連續感,讓人感到十分暢快,城市的形象得以不斷完整的拼湊起來。而在本島中心行駛,好像不一會就能從喧囂的城市進入一片非常自然的山中,然後又駛出,不斷重複,高密度的建築和高密度的山地自然景觀有機地互動了起來,你會感受到一種迥然不同於北京嚴肅城市規劃的參觀體驗。

廈門市中心的自然景觀之一——仙岳山

這篇文章不同於以往單純以遊客角度的記錄,帶入了自己對故鄉的一份感情,雖然說廈門春天夏天秋天都很熱,遊客總是很多,但依然誠摯地邀請大家有空來我們胡建旅遊,體驗廈門和周邊城市的閩南風情。


推薦閱讀:

我和夏天去旅行【廈門中山路】
廈馬,我的金標大滿貫
廈門環島路,你懂得玩嗎?
攻略|文藝小清新廈門鼓浪嶼旅遊

TAG:建築 | 旅行 | 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