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三字經 從皖酒麴房到巴黎左岸-(2)養不教父之過 ; 知某數識某文
前一章-> 父親的三字經 從皖酒麴房到巴黎左岸-(1)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垃圾箱里的話梅核子
記憶中最早的獎勵,就是那借來的雪糕。入秋以後,學習的正反饋被話梅所取代。1990年的勝利路還未拓寬,朝陽路更無淮河大橋。十字路口很是熱鬧,各色商鋪鱗次櫛比。東北角朝陽五小的讀書聲里,交映著西南面「滾滾紅塵」的旋律,似乎是來自曾經的珠光商場。東南角的西涼餐廳我們是吃不起的,西北角的食品商店尚可偶爾光顧。坐落於寶興麵粉廠西側,是計劃經濟的國有商場,玻璃櫃檯里琳琅滿目,最貴的要15塊一斤,後來知道是上海冠生園牛肉乾。最便宜的三塊錢一斤,就是話梅了。
選擇話梅並非只為省錢,一次在六叔家,我跑到門口玩,發現垃圾箱里有幾個話梅核子。我沒吃過話梅,本能的覺得能吃,拿起來就放在嘴裡,真的誒,酸酸甜甜的。我滿心歡喜,把話梅核子一個個放嘴裡唆了一遍,直到把上面的酸甜味唆完為止。垃圾筐里還有很多,我就裝進口袋留著回家「吃」。姐姐發現了讓我扔掉,我不僅不肯,反以為她要搶我話梅核子,急的大哭起來。如今回首看來,撿垃圾吃只是小孩子不懂事,父親在自己弟弟家也不至於丟面子,但是他心裡肯定不好受。走的時候,我六叔把姐姐的所有零食都讓我拿去了。
從那以後只要好好讀書,每周六中午,父親都把我放上自行車大梁,騎去百貨商場買一塊錢話梅,夠吃好幾天的。倘若學習有所懈怠,那一周的話梅是不是取消了呢?絕不!他依然帶我去商店,讓我滿懷欣喜的看著櫃檯阿姨稱上三兩三錢。他裝自己兜里,帶回家放在菜櫥上一層,我恰好看得見夠不著的地方。布置兩天的學習任務,檢查滿意後才有話梅。
啟蒙讀書不像考試評分,我年紀小,難以自我評價學習效果,更不知爸爸滿意與否。去商店買話梅的瞬間,我已不再期待當天就能吃上。而是主動拿起書本,爭取早點完成作業。久而久之,他已不再檢查作業。再後來,他壓根不限制任務額度,而是把主動權交給我「你要是感覺三字經會背了、算術也做熟了,就自己去拿話梅吧」現在回想,父親可能是刻意培養一種主動的、自發的學習意識。這不同於馬戲團訓猴子,完成個動作獎勵塊糖。而是讓「猴子」自己決定完成什麼樣的動作,達到什麼質量,自發的完善,習慣成自然。得益於此間的訓練,上學以後,回家都是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當爸爸累計買下20斤話梅的時候,斗轉星移過了一寒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早已耳熟能詳。
---家庭與學校,孰輕孰重?---
夏天實在太熱,回馬村外婆家住一個月,五歲那年,表哥給兒子去報名小學,帶著我一塊去面試,雖然我紀小,數數認字並不比大我兩歲的孩子差。但是爸爸不同意去報名,說借錢也要去讀市裡的小學。
好的成長環境尤其重要。學校又是教育環境的重要組分。有兩種論調最誤人,一是「只要孩子努力,學校無所謂」。孩童只是一張白紙,沒有天生努力的,努力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恰恰是家庭啟蒙和外部環境的影響結果!小學是走出家庭教育、邁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學習習慣的磨礪期,家庭和學校作用對等,雖然較差的小學也有出人才的,但是往往得益於家長的用心,彌補了學校的劣勢。
另一個極端則更普遍:買了學區房、進了好學校就一勞永逸?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基和補充。三字經第五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的角色是排在老師之前的。課餘之外情感關懷,防患於未然,更是家庭責任。尤其是學校出現了不足和失誤,需要家長作為第一心理醫生補救。例如師生關係不和,校園暴力等等,這些事情並不罕見。
90年代初期,小學老師多是「農轉非」中專生,體罰打兩下倒也算嚴師風範。但一個20出頭的小姑娘,走上講台不久,自己尚心智未開,就慫恿全班的同學聯合起來,孤立一個犯錯的學生。這種事情恰好就出現在我們城市的天字型大小小學。成人眼裡的小事,可以把兒童壓垮。孩童眼裡世界很小,作業完不成或受欺凌,並不比你買房還貸工作壓力小。朋友家帶孩子來玩,走了想要倆玩具,似乎順手人情的小事,可能是孩子眼裡的半邊天。
---數學,窮人教育的捷徑---
從出生時,父親就做了長遠的計劃。他似乎對學前啟發有信心,報戶口多報了一歲,方便我提前入學。《三百千》是古代啟蒙教材,上世紀不那麼時髦了,當然跳過百家姓,直接講「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更重要的一點,父親把時間和耐心放在了算術。
語文是伴著年紀增長而積累,隨閱歷增加而跟進,不可能揠苗助長。蚌埠二中從1988-1999年有過火箭班,也就是現在中字班的前身,可以四年讀完中學,有班主任統計過,該班各科均分,都高於年長兩歲的普通班,唯獨作文分偏低。因為文字的精華---寫作,太依賴年歲和成長。文史社科教育,有時還要花錢輔助。讀到「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詩,四個地名,我全不知方位何在,因為16歲之前沒出過城,旅遊只是個名詞。
與文科比,數學教育很便宜,是窮人的捷徑,是長效收益最大的學科。它不像英語要輔導班,更不像繪畫聲樂學費高昂。留學歐洲以後,遇見很多非洲印巴同學,數學一級棒。因為他們國家經濟落後,有限的教育成本投在了基礎科學。三字經第十一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古代教育家眼裡,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和文哲史政同等重要。科舉不是中國專利,法國古代也是學而優則仕,但「法式科舉」數學物理佔比最大,以便照顧窮人眼界不足的劣勢,類似今天考公的申論。
對學齡前兒童,只要家長肯花心思,都能教得下來。而且數學是最容易超前教育的,與年齡關係不大。新聞里所謂的「神童」,十一二歲上大學的,清一色數學/計算機系;中科大少年班也以數理專業為主。數學本身包羅萬象,有算術、邏輯、代數、幾何、分析等分支,代數幾何難以早教,算術和邏輯超前完全可取;中國大學數學專業的群論,在法國下放到小學四年級毫無問題。這只是聞道先後、術業取捨之別。
--- 3 * 5 = 十五粒貝殼 ---
不論學習還是教授,數學都不容易,學生時代,最容易拉開總分差距。每當看到有人為此頭疼,我都會慶幸小時候父親孜孜不倦的灌輸。之所以用「灌輸」,是因為數學的啟蒙,消耗著極大的耐心。它包含抽象成分,內在邏輯推理,不易通過實例詮釋。我記得1990年冬天,曲房搬來一家新鄰居,小女兒比我小月份,算術比我快。那家阿姨是個急性子,教女兒乘法時,在她看來顯而易見的乘法交換律,5 * 3=3 * 5,女兒理解不了,阿姨講了幾遍就發毛了。
眼看女孩兒就要哭,爸爸笑眯眯勸上去: 「潔潔乖,不哭!大爺來給你講」,從窗台上拿了一把小貝殼,擺成五行三列:「潔潔你看,橫著數就是五乘三,豎著數就是三乘五,都是十五粒」,潔潔很快開竅了。爸爸轉身問我「你也明白了么?」
我沒潔潔聰明,也從未見過貝殼,不認得那是啥,就一邊搖頭一邊問潔潔「這個好吃么」?阿姨噗哧笑了,心裡可能暗喜「還好我沒這麼個傻兒子」。但爸爸喜怒不形於色「那我們回家慢慢講」,於是乎借了鄰家女孩十五粒貝殼,反反覆復講了好多天,壓根忘了還回去。在這樣循循善誘的指引下,笨鳥飛多了,即便天資受限,好歹壯實了翅膀,進而漸漸愛上飛翔。
數學翅膀飛了十年,成績僅維持中上。快十五歲時,父親的知識跟不上了,我才厚積薄發。安徽省第一屆省理科實驗班開招,全省6個班計劃240人,實錄不足180人。那一年我以蚌埠考區總分第二、數學單科第一的成績錄取,高中所有理科都觸類旁通了。數學聯賽的兩個一等獎,使得高考免試保送。大學也得益於這一招之精,不花家裡一分錢,留學法國。
---訓貓的耐性---
很多人有種執念:聰明人才能學好數學。實則不然,吳文俊院士強調過,腳踏實地、功在不舍是根本,天賦只是附屬。儘管我字裡行間說得容易,但其間的引導和努力,極其耗心勞神。對於數學,家長所需投入的細心、耐心、恆心,比補習班學費更難能可貴。家父恰因為長期冠心病不易動怒的緣故,性子都磨平了。到什麼程度呢,人家送了只小奶貓,剛來了怕見生人。整天躲在柜子地下叫,小貓每叫一聲,我爸也就跟著答應一聲,足足一星期,馴服了那隻小貓。耐性至此,縱使是曲傻姑那樣的低能,也能被黃藥師調教成准一流高手。
下一章父親的三字經 從皖酒麴房到巴黎左岸-3)昔孟母擇鄰處 苟不教性乃遷
該公眾號旨在探究學習方法、傳播家庭教育理念。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或搜索公眾號「淮珠先生」,及時獲取更新。如果覺得文章有益,請推薦給需要的人,幫助更多學子,謝謝!
個人學習問題困擾,歡迎進入主頁留言,我們共同探討相互促進:
http://weixin.qq.com/r/xjmHnyzERnE5rWj892zU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用遞歸的思維去看問題、處理問題?
※msi技巧教程?
※大學老師每周課那麼少,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幹什麼?
※1到100的100個數字的英文應該怎麼寫?
※看完小菊的春天以後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