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館通訊--做夢的年代

(這幾天只能用app上知乎,app上面似乎是更新不了專欄介紹的。覺得新專欄連簡介都沒有就請大家來關注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情,所以決定要說點兒什麼。)

簡介一下,這個專欄是關於20世紀初蘇聯十月革命後到30年代的現代主義藝術的。

那是一個樂觀的時代。工業生產給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機遇,革命好像解除了千百年的社會制度枷鎖。在「人類的未來就在眼前」的時代精神下,蘇聯的天空一時群星閃耀。

然後又一百年過去了。好像有些事情沒有如願以償地改變,而另一些方面,又天翻地覆。

如今回首20世紀初的設計史,包豪斯是大主角,然而同樣擁有重要歷史地位,與包豪斯交流不斷的莫斯科VKhUTEMAS和他們的朋友們,到近年才被從故紙堆里翻出來得到西方學界的重視。(倒是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它的存在感反而更低呢。)

我羨慕他們充滿樂觀的探索精神,嘗試「用全新的時代的材料和工具,究竟能為全新的社會創造出什麼」的那種激情。

內戰和貧困擋不住他們,官僚體制的陳舊趣味也不能完全馴服他們。日復一日的勞碌和困苦裡面,他們也能努力保存夢想的火種。他們永遠準備著未來。

這個偉大的運動也是我研究生時期的一個方向。我就拿這裡作為自己溫故和進一步探索的地方吧。

喜歡蘇聯的藝術風格,和很多人一樣是從衛國戰爭/斯大林時期入坑的,然而之後我就發現,斯大林同志的趣味在漫長的蘇聯歷史裡,大約是最保守最四平八穩,最不好體現革命者精神的選項了吧。如果跟我回到20年代蘇聯對未來的夢想里,來研究一下蘇聯的其他可能的樣子,也是很有意思的。

(之前隨手寫過一兩個題材,也說過要開個專欄水一下,今天倒是成真了。)

關於列昂尼多夫和他的生平、作品:

zhihu.com/question/6737

關於蘇聯初年幾次著名的建築競賽:

zhihu.com/question/6741

最近我的精力力還會集中在另一個專欄上面。這個美術館將是一個不定期更新的場所。新的內容將偶爾放出來,以專題展覽的方式呈現,也算過一把做curator的癮了。這些「展覽」將有大有小,爭取能從一些切面展示那一場偉大的藝術運動,以及它帶給今天世界的遺產吧。

手機碼出來,思路凌亂請原諒。

未來見。

推薦閱讀:

文森特看阿爾勒
義大利留學·西方藝術史時間軸
如何讓孩子愛上博物館:藝術史入門推薦
關於食物的輕藝術
「紀實攝影」是錯誤的說法

TAG:蘇聯 | 現代藝術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