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第一部同性戀電影誕生記

前不久,澳大利亞宣布同性婚姻合法。

成為全球第27個允許同性結婚的國家。

與此同時,英、法、美、德等大國,也早已實現了同性婚姻自由。

我不禁要問:

其實,性學家李銀河從2000年起,每年都給兩會提議同性婚姻自由。

但年年提,年年被拒。

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吳建民一語道破:

同性婚姻在中國仍太超前。

是啊,一個農民含辛茹苦地種了一輩子地,指望老了能抱孫子,結果唯一的兒子跟一個男的在一起了。

這換誰受得了?

知乎@夏言說得好:

「真正阻礙同性婚姻立法的不是政府,是身邊的親人。」

所以國外愛拍同志電影。

這是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有了群眾基礎,才能給同性戀爭取更多的權利。

但其實,國外的同志電影起步也很艱難。

比如今天這部,就經歷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坎坷。

它拍攝於1919年,是全世界第一部正面描寫同性戀的電影。

它的觀點,即使今天看來,很多人怕也接受不了。

它就是德國默片《與眾不同》

和今天的同志電影一樣,它是以「鬥士」的身份登場的。

故事得從19世紀末說起。

那時的德國是真正的腐國,同性戀被稱為「德國病」。

光柏林,就有30家同性戀酒吧、2萬名男妓。

郵電亭里,甚至公開售賣同性戀雜誌。

整個歐洲的男同志,連廁所暗號都是:你會德語嗎?

他們就這樣,過著自由、博愛的生活,但很快,烏雲籠罩了他們頭頂。

這烏雲就是:刑法第175條。

這是1871年頒布的一條法律,旨在反對同性戀。

它規定:只要是反常的性行為,不論男男、人獸都可以判監禁,還要被剝奪人身權利。

你可能要問:女女呢?

我可以說,他們眼裡沒有「女同性戀」這種東西。

這條法律的頒布,讓德國同性戀的生存環境惡劣起來。

他們一旦暴露身份,就可能成為敲詐者攻擊的目標。

有記錄稱,一個慕尼黑人幾年下來被敲詐了54萬馬克,拿今天的匯率算,相當於200萬人民幣。

更有甚者,因為受不了壓力而自殺。

因此,為同性戀爭取權利迫在眉睫。

這時有一個人,在同性戀維權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就是德國著名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

在全社會都認為同性戀是種病時,他第一個提出「同性戀先天說」,並稱其為「第三性」。

「異裝癖」這個術語也是他發明的。

除此以外,他還在1897年成立了——

人道主義科學委員會。

是全世界第一個為同性戀爭取權利的組織。

因為他貢獻巨大,後人稱他為「性學愛因斯坦」。

那麼,為啥他這麼積極地推動同志維權呢?

因為他本人就是個同志啊。

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和他的中國愛人

據說年輕時,他的一個同性戀病人不堪忍受周遭的壓力,自殺了。

從此人的遺書中,他讀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和對親人的愧疚。

他覺得這不公平。

憑什麼同性戀生來就要被人歧視?

憑什麼同性戀就一定要躲躲藏藏、掩飾身份。

因此,他決定窮其一生,為同性戀群體爭取權利。

他成立的人道主義科學委員會 , 頭號目標 , 就是廢除刑法第175條。

為此,他們起草了請願書,並邀請社會名流在上面簽字。

除此以外,他還出版了一系列關於同性戀的書,比如《人民對第三性應該知道些什麼?》

當時這本書連版19次,印量超過50000冊。

但這些,恐怕都不如電影《與眾不同》有影響力。

赫希菲爾德在這部電影中擔任編劇和性學顧問,同時,還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他自己。

電影講的是——

一個男同小提琴家,在音樂會上認識了一個男學生,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

可不幸的是,他們的戀情被一個小混混發現。

小混混來敲詐小提琴家。

可小提琴家堅決不向歪風邪氣低頭,兩人對薄公堂。

最終,小混混因敲詐罪被繩之以法。

而小提琴家也因為刑法175條被監禁。

名譽掃地的他,選擇了自殺。

片中,小提琴家迷茫無助時,求助了一位性學家,這個人,就是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

他告訴小提琴家:

「喜歡同性和喜歡異性一樣純粹而高尚,只有愚昧無知的人才會譴責性向不同者。」

同時,電影還穿插了他的性學演講。

演講中,他向聽眾普及了很多同性戀知識,比如:

「娘娘腔和女漢子不是同性戀,同性戀的外表可能完全正常。」

而且,還表達了對德國法律的不滿。

最後,電影呼籲大家理性看待同性戀,相信科學,反對迷信。

電影上映後,評論界一片嘩然,各大報紙、宗教團體吵得不可開交。

但群眾卻非常喜歡。

所以在影院放映了整整一年。

可第二年,它被禁了,只有少數科研人員可以觀看。

審查人員給出的理由是:

「這部電影會危害公共安全,還會把年輕人帶成同性戀。」

它的坎坷命運還沒有就此結束。

1933年,納粹掌權。

當時德國的同性戀有120萬,佔總人口的7%。

希特勒認為他們會妨礙德國的人口增長計劃,導致德國人血統不純。

因此,下令鎮壓。

刑法第175條,成了他們施暴的依據。

他們關閉了德國的所有妓院、同性戀酒吧。

燒毀了所有和同性戀有關的書籍、影片。

使同性戀文化迅速滅絕。

《與此同時》的所有膠片,也在這場浩劫中化為灰燼。

後來,鎮壓升級成了屠殺。

1935年,納粹修改了刑法第175條,加大了它的適應範圍,和懲治力度。

那段時間,只要是同性戀,不論男女,就會被抓。

7年間,共有5萬人被定罪,1.5萬人被抓進集中營,參與「同性戀掰直試驗」,很多人慘遭閹割。

無奈之下,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只好出逃,從此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思想。

游到上海時,他結識了自己的中國情人,並與他渡過了餘生。

他還記錄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性習俗 , 寫 成 了《男男女女:一個性學家的環球旅行記》一書。

有生之年,再也沒有踏足故鄉。

幸運地是,《與眾不同》並沒有從此銷聲匿跡。

戰爭結束後,有人在俄羅斯發現了它的片段,共計40分鐘。

於是,俄羅斯國家電影基金會又把這本膠片的拷貝送給了德國。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1927年,赫希菲爾德為了做一部關於同性戀的紀錄片《愛的法律:無辜的排斥》。

從《與眾不同》里剪下了40分鐘內容,作為演示資料。

《愛的法律:無辜的排斥》

片子後來流傳到了俄羅斯,幸運地避開了納粹的烈火。

但可惜的是,片中一些重要人物、重要情節都丟失了。

包括英國著名同性戀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客串。

這個殘缺版流傳甚廣,直到今天,網上還能找著。

但有的人並不滿足。

2005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檔案館,從俄羅斯人那買來了一些《與眾不同》的高清劇照和資料。

把劇照和字幕,補充到影片相應的地方。

最後,做成了一個50分鐘的版本,是目前為止最完整、準確的版本。

這樣,觀眾終於可以目睹,100年前,就有人在宣傳「同性戀不是異類」的思想。

學術界普遍認為,發生在1969年紐約的「石牆事件」是同性戀維權運動的起點。

當時,警察按照慣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石牆旅館,對同性戀進行搜捕。

結果遭到了一名同性戀者的反抗。

隨後,搜捕升級為毆打,並引發了幾百名同性戀與警察連續5天的暴力衝突。

鬧得全世界都出了名。

騷亂平息後的第二年,美國同性戀群體舉行了萬人遊行,紀念「石牆事件」,被世界矚目。

開起世界同性戀權利運動的新篇章。

但其實,這些思想50年前就已經誕生,也一樣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

我想,不管是《與眾不同》還是「石牆事件」,都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那就是——

權利這東西,等別人給是不行的。

只有積極努力地爭取,才會有降臨的一天。


封面和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資料:

1、《歐洲同性戀史》,弗洛朗斯·塔馬涅著

2、Anders als die Andern,Wikipedia

3、Magnus Hirschfeld,Wikipedia

4、《為什麼說「同性戀」這個詞是的古人發明的?》——澎湃新聞

5、《被納粹迫害的同性戀者:沉默至死》——騰訊文化

6、電影《與眾不同》,1919


推薦閱讀:

找一個能讓你笑的人談戀愛
為何吳磊像個男人,王俊凱卻像個男孩?
本不該在這兒寫的
趙麗穎這個人怎麼樣?
如何解讀Pantone發布的2018年流行顏色?

TAG:電影推薦 | 電影 | 同性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