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股價漲了160%之後,呷哺呷哺的一枝獨秀和潛在危機
對於上市的連鎖餐飲企業來說,這些年的光景可能就像這個冬天一樣寒冷。
我們聽過了小肥羊從港股的退市,知道了湘鄂情改名中科雲網,也見過俏江南開始做低端外賣。儘管餐飲業的網紅店層出不窮,但因為人們的口味挑剔又善變,傳統的連鎖餐飲業日子並不好過。
中國註冊餐飲企業數,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最能反映連鎖餐飲經營情況的同店銷售額,大多數企業的表現都不太好。
如果去看同在香港上市、且主要業務都在中國大陸的味千中國(快餐)、小南國(高端正餐),還有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快速火鍋),除了呷哺呷哺在2016年曙光初現之外,其他公司的同店銷售都一路下滑。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雲鋒金融整理
註:呷哺呷哺和小南國僅展示上市後的數據
再與國際市場上的餐飲龍頭相比,可以看出港股餐飲企業確實不太受投資者待見。在今年港股的大牛市中,大部分公司都跑輸指數,估值也在20倍以下徘徊。
數據來源:Bloomberg,雲鋒金融整理
但在此之中,呷哺呷哺(http://00520.HK)卻是個例外,表現亮眼。不僅今年大漲1.6倍,而且到了年底仍在屢創新高。
呷哺呷哺(HK.00520)股價,截至12月21日收盤 來源:有魚股票App
為何呷哺呷哺能讓投資者青眼有加?不起眼的小火鍋背後又醞釀了怎樣的大生意?
呷哺呷哺為何能一枝獨秀?
火鍋+快速休閑餐廳的獨特定位
據《中國餐飲報告》,中國的火鍋店 2016年已經超過35萬家,銷售額占餐飲總營業額的22%,是中國餐飲第一大品類。
根據呷哺呷哺自己的分類,快速休閑餐廳是快餐市場的一個子類別——這個擁有全新概念的市場正是餐飲領域消費升級的主戰場(單價高於普通快餐)。
快速休閑餐廳市場概況,來源:呷哺呷哺招股書 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大眾餐飲:口紅理論與抗周期特性
經濟學領域有個著名的「口紅理論」,說的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以口紅為代表的輕奢品會大賣,人們藉此來安慰安慰自己。
同樣地,口紅理論也可應用在火鍋、快餐這類大眾餐飲上:經濟不好收入少了,不太貴的火鍋,人們反而可能會消費得更多。
美國餐飲業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估值比較,來源:國信研究
港股市場上代表性的快餐企業,如大家樂(HK 00341),在並不強勁的經濟大環境中錄得穩健的業績表現,恰是體現出大眾餐飲是良好的弱周期投資品種。
給自己畫賽道,然後專業、專註地勇往直前
呷哺呷哺能成為如今快餐火鍋市場的第一品牌,更重要靠的是創始人和高管團隊在戰略上的專註和管理上的專業。
1998年,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引入台灣當時流行的電磁爐來加熱火鍋,在就餐方式上借鑒當時東南亞興起的「一人食」潮流,將二者融合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店。
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單的第一家店,圖片來源:呷哺呷哺官網
相較於傳統樣式,呷哺呷哺一人食火鍋的店鋪佔地面積更小,服務員更少,庫存也更低。此外,一個人吃飯往往會快速結束戰鬥,因此翻台率更高,利潤率也會更高——這種「高頻對低頻的降維攻擊」,天然享有更強的盈利性。
儘管「一人食快餐火鍋」的定位幸運地搭了歷史進程的便車,但定位對了並不必然意味著成功。呷哺呷哺真正的成功之道,是做到了標準化和專業化的企業管理。
賀光啟將之前珠寶業標準化的生產程序搬到了火鍋行業,打造標準化的火鍋食材產業鏈。經過多年探索,呷哺呷哺形成了「中央物流中心——地方租賃倉庫——餐廳」的三級供應模式。
呷哺呷哺的三級供應模式,來源:東興證券研究所
呷哺呷哺的整套經營流程有400多個節點,細化程度不亞於麥當勞的內部系統。此外,創始人還注重引進世界500強的高素質管理人才——這對於一人獨創的民企來說,尤為難得。
截至2016年,呷哺呷哺實現年客流量6000萬,坪效2萬元,這一成績可以比肩國際快餐巨頭;而在擴張指標上,呷哺呷哺每4天開一家新店,一家新店平均4個月做到收支平衡,16個月回本。
呷哺呷哺的護城河何在?
傳統意義上,餐飲行業門檻似乎並不高,但餐飲業的護城河是切切實實存在的。
比如,提到海底撈,我們就想到它那「獨步天下」的服務;而對於呷哺呷哺來說,我們可能想到的是物美價廉的食材。
實際上,呷哺呷哺的牛羊肉,用的是跟海底撈同樣的供應商,但呷哺呷哺能將客單價降到50元以下(海底撈是100元往上走了),憑什麼?
小料當日達,幾家能做到?
呷哺呷哺的牛羊肉,大部分從紐西蘭等國進口,然後經過北京的中央配送中心(以及區域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最近門店。
蔬菜方面,呷哺呷哺跟周邊的農社、農戶簽訂直銷協議,菜品由農戶處理好後,直接送至門店。
而呷哺呷哺為人稱道的「秘制小料」,呷哺呷哺採取「自產為主+部分外包」的方式,一方面保證了配方的保密性,一方面對於小料供應的強掌控,使得呷哺呷哺的小料能當天送達門店,保證新鮮度。
而從生產、運輸到消費整套環節,都是實時由呷哺呷哺IT系統監控並記錄數據,並定期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來調整某個環節,以實現效益最大化。
所以,如果你看到某家呷哺呷哺門店生意火爆,就想在附近開一家同樣的火鍋店,你很可能會失敗,因為門店背後那套支撐的體系,不是一時半會能學來的。
量大從優:強大的成本控制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成本一般分為食材、人工、租金三大部分。
具體到呷哺呷哺,它的食材成本主要是牛羊肉,佔到總成本的40%左右。由於採購量大,呷哺呷哺能以較低的價格採購牛羊肉,並跟供應商簽訂長期採購協議,來對沖肉價波動的風險。
從2011年-2014年,國內羊肉價格上漲了30-40%,而呷哺呷哺的羊肉價格只上漲10-15%,靠的就是呷哺呷哺強大的議價能力。此外,北京、天津和上海這三個近海城市,集中了呷哺呷哺80%的門店,牛羊肉到港後,不需要多遠就能運送到門店或倉庫,運輸成本不高。
人工成本上,呷哺呷哺一直將這一塊控制在總成本的20%上下,較其他餐飲企業明顯要低。
租金上,呷哺呷哺利用自帶人氣的優勢,在開新店時能享受商場長期的租金優惠合約。此舉能部分對沖日益高漲的租金,帶來的成本壓力。
部分港股餐飲企業成本結構比較,來源:華創證券
先入為主的品牌優勢
呷哺呷哺自1998年從北京誕生之初,已走過近20年的歷程。多年的經營和擴張,呷哺呷哺早已成為「一人食火鍋」的代名詞。
而在實際消費場景中,食客們決定吃啥時,首先想到的是品類,接著才是品牌。
當食客想吃火鍋時,映入腦海的,首先無非是兩個品牌:海底撈和呷哺呷哺(四川、重慶等火鍋「高地」除外)。接下來的抉擇也變得非常簡單:多人聚餐去海底撈,一個人打牙祭去呷哺呷哺。
一個冬日,北京一家呷哺呷哺門口依然火熱 來源:熱心望京網友
在火鍋滲透率快速提升的當下,呷哺呷哺憑藉這樣的品牌認知,有很大概率從市場增量中搶佔可觀的份額。
呷哺呷哺的風險:飽和的華北,挑剔的南客
再牛的企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難題。對於呷哺呷哺來說,擺在管理層面前的難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北京和天津等市場出現飽和跡象,未來增長存較大不確定性。
北京+天津市場以三成多的門店數量攫取一半以上的營收,可謂是呷哺呷哺的戰略重地。
然而據呷哺呷哺最新年中報告的數據,這兩地區呷哺呷哺門店總數在減少,體現餐廳運營效率的翻台率也有略微下降:
來源:呷哺呷哺2017年中期報告
來源:呷哺呷哺2017年中期報告
第二個難題,是呷哺呷哺進軍南方市場並不順利。
呷哺呷哺以上海為首發站進軍南方市場,但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此前,有調研指出,部分上海顧客不願意選擇呷哺呷哺,是因為「火鍋味兒大,不想吃完回辦公室一身火鍋味」。雖然呷哺呷哺管理層反應迅速,最快速度升級了餐廳的新風系統,但以上海為代表的南方餐飲業原本競爭就非常激烈,南方顧客在就餐時的品類選擇也較北方更多,外地的品牌想在本地站穩腳,總體來說比華北地區更難。
此外,呷哺呷哺主打的牛羊肉火鍋,作為典型的華北冬季美食,進軍南方市場,還要面對南方炎熱的夏天、川渝地區強勢的本地火鍋的挑戰。
第三個難題,目前雖然沒有顯現,但未來隨著門店開遍全國則一定會碰到:食材(進口牛羊肉)從沿海運到內地門店,運輸成本和供應鏈壓力將顯著上升。
面對這些難題,呷哺呷哺是如何應對的呢?
首先是「對症下藥」。呷哺呷哺對北京、天津等地的已有門店進行了店鋪升級以及菜單優化,並借美圖等外賣平台的東風,大力開展名為「呷哺小鮮」、「呷煮呷燙」的外賣業務,試圖提高同店銷售業績。
圖片來源:呷哺呷哺官方
其次是推出高端火鍋品牌「湊湊」。湊湊門店可以理解為裝修考究的海底撈+奶茶店(當然呷哺賣的是所謂「手搖茶」)。這種呷哺呷哺自創的新業態,一方面突破了人均客單價65元的限制,一方面通過「吃完火鍋喝茶飲」,延長了營業時間,而茶飲超高的毛利率,也提升了總體的利潤率。
湊湊的裝潢和呷哺呷哺有明顯的差異, 圖片來源:呷哺呷哺官方
最後,呷哺呷哺開始進軍火鍋底料和家用調味料市場。根據火鍋行業的專家描述,火鍋底料是個利潤豐厚的產業,呷哺呷哺沒有理由不利用自家獨特配方進入,而家用調味料,算是對呷哺呷哺目前兩座物流生產中心產能的充分利用——因為按計劃,這兩個工廠的產能可以滿足800家門店(目前只有650家)的需求。
從財報上看,目前呷哺呷哺這些措施,帶來的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並不大。未來呷哺呷哺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目前30多倍的估值貴還是不貴,我們還需要密切跟蹤。
在這之前,既然大雪已過,凜冬將至,我們不妨暫時放下這些思考,出門去吃一頓熱氣騰騰的小火鍋。又或者,打開有魚股票APP,做一個安靜的小火鍋店股東如何?
推薦閱讀:
※中美經貿簽單,到底誰賺了?
※投資問答(12):甚麽是H股全流通?│脫苦海
※藍色游標,中國這家營銷傳播巨頭怎麼樣
※青年炒股大忌 案例詳細分析
※敝帚為何自珍?道亦有道,投資有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