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什麼「殺死了」中國綜藝的原創性?一文讀懂中國綜藝現狀和困境

文編:苟雪靜

11月13日,阿里大文娛集團董事長俞永福再次被傳出要離職的消息,然而此次似乎被內部人士承認確實要離開。被譽為「馬雲接班人」的俞永福的離職似乎暗示著阿里對於經營不善的大文娛板塊徹底失去耐心,重金投資的阿里大文娛為何屢屢發展受挫,最終由誰接手能改變?關注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回復「阿里大文娛」,獲得更多相關資訊

11.15新聞 BAT科大訊飛入選首批國家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阿里大文娛將實行輪值總裁制;支付寶推「賺錢紅包」 關注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回復「1115」,獲取更多資訊

文前導語:

11月13日,據媒體報道,荷蘭Talpa終止與唐德「the voice of」版權合作,並要求唐德繼續支付剩餘的4125萬美元的授權費用。此時距唐德與talpa正式就第5-8季the voice of…簽署模式許可協議已近兩年,「唐德版好聲音」遲遲未見啟動,即使是「五年四季」的合同也已逾期。

隨著引進模式熱潮中的代表「the voice of」如今無處落腳,光憑舶來品身份就能吃得開的綜藝局面已經不再。無論平台還是廣告商都普遍意識到,只有好的製作團隊才能最大化地開發出模式本身的價值;而對從業者而言,原創才是根本出路。

一、從版權糾紛到輿論爭鬥,「好聲音」是吸金利器還是「燙手山芋」?

圍繞唐德與燦星的「好聲音」版權之爭早已不是新鮮事。關於「好聲音」的版權及商標侵權案也已經引發唐德與燦星多次「對簿公堂」

《中國好聲音》曾是一檔炙手可熱的綜藝節目,第一季首期節目的CSM44城市網收視率就達到了1.4%,排在了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榜的第二位。伴隨著節目口碑的發酵,冠名費、廣告費也水漲船高。公開資料顯示,好聲音第四季拿下了3億冠名費,決賽夜的一條廣告更是直接拍出了3000萬高價。

2016年,唐德影視拿下了該節目模式版權。然而,等待唐德影視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官司纏身。5月17日,浙江廣電、浙江藍巨星國際傳媒對唐德影視及公司全資子公司唐德傳媒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唐德立即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電視節目欄目名稱/頻道欄目節目名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並索賠經濟損失人民幣1.2億元及合理費用支出50萬元。6月,唐德影視對燦星文化和世紀麗亮提起民事訴訟,認為其實施了侵害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請求判決燦星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等相關元素,並且索賠5.1億元。

而為了製作《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唐德影視已經支付了1875萬美元的版權費已經及近3億元新一季節目製作費。對此,唐德影視在公告中表示,此前在於Talpa公司簽署版權合作協議後,儘管唐德影視為籌備新一季「中國好聲音」節目竭盡努力,但由於Talpa沒有切實履行協議中的義務,「中國好聲音」節目至今無法順利播出,唐德影視亦無法按照協議行使其獨家授權權利。

2017年11月13日開盤後,唐德影視股價應聲下跌,逼近跌停。在業內人士看來,政策層面上,監管層加強了對海外節目模式引進的監管;綜藝市場上,同質化音樂節目也層出不窮。版權糾紛已經耽誤了唐德影視推進「好聲音」的最佳時期。

二、是什麼「殺死」了中國綜藝節目的原創性?

海外模式熱潮

2013年在業界被稱為「版權引進年」。據統計,當年各電視台播出的引進海外模式節目多達56檔,「洋節目」扎堆熒屏,引得廣電總局當年10月即下發限制政策:要求每家衛視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一個。然而,各大衛視對海外模式如火的熱情並未被限制政策澆滅,反而愈演愈烈。以「聯合製作」的名義替代了「引進境外版權」,搖身一變成為「混血綜藝」,打了政策的「擦邊球」。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可謂引入海外模式的「典範」。節目取得荷蘭THE VOICE的代理權後,獲得了對方提供的多達數百頁的節目製作「寶典」。

引進與跟風:風險規避者

國內電視節目彷彿進入這樣一個「怪圈」:引進、模仿,再跟風引進、跟風模仿。

被網友調侃的抄襲界潛規則:「過去湖南抄歐美,全國抄湖南,這回湖南抄韓國,全國依舊抄湖南」,或許不無道理。「洋酒瓶裝中國酒」的綜藝節目大受追捧的背後,折射出國內綜藝原創性不足的問題。海外模式熱和國內綜藝缺乏原創性,二者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缺乏原創綜藝節目

從製作角度講,購買國外成熟模式相比自行原創,也具有效率更高,少走彎路和降低成本的優勢。原創拼不過成熟模式,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所謂原創,無非是內容和形態兩個層面。從內容層面講,有待開發的空間領域非常多,比如親子類、社會服務類、生活服務類。至於形態方面,現今面臨的真人秀節目的「井噴」,正反映了大家在功利心態的驅使下追逐流行的姿態,而放棄了去尋找新的節目形態。

必經的階段性過程

中國電視節目的實踐也在證明著這點:模仿和引進海外模式,是一個必經階段。

國內目前或許缺乏具有獨特風格和特色的模式,跟風模仿海外的熱潮,說明國內同國外還存在差距,創新的確不足。而引進國外模式,能幫助國內電視節目進行生產方式的升級換代,學習國外一整套工業化的操作方式,從學習中生髮創新能力,在業內看來,是原創的必由之路。

三、追求原創的同時,文化類節目從火一陣到一直火

2017年春天,《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朗讀者》等多檔文化類節目陸續開播,火爆熒屏,不僅收視和關注度居高不下,還贏得了觀眾的如潮好評,許多業界專家就此得出了「文化類節目的春天已然到來」的論斷。

於是,各大電視台、製作方紛紛搭上這班「開往春天」的發展快車,推出《我是演說家》《漢字風雲會》《兒行千里》《中餐廳》以及「中華系列」節目等作品。

在數量井噴式增長的同時,文化類節目的人氣也高漲不跌。網路綜藝《演說家》第一階段總播放量高達5.9億;湖南衛視的《中餐廳》連續十一期穩坐收視冠軍寶座,網路累計播放量超26億;東方衛視的《喝彩中華》首期節目全國35城平均收視率達0.74%,電視觀眾達1.28億人次,創下近三年全國戲曲文化節目收視紀錄。

探究近期文化類節目口碑和收視齊飛的原因,主要在於創作者在深耕傳統文化資源沃土的基礎上,為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轉型升級,使作品質量穩步提升,迸發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創意創新對傳統文化「深耕廣拓」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從大家一起學漢字、背詩詞、忙聽寫、搞競賽,發展到提倡閱讀、關注民歌、聚焦美食、宣傳家風,文化類節目還跳出以往題材重複難有新意的窠臼,不再囿於詩詞歌賦的競賽比拼,而是開闢了許多聚焦城市風光、美食、戲曲等領域的人文題材。近日在湖南衛視熱播的《中餐廳》以中國人在異國開設中餐廳的故事為框架,貫穿傳播中國美食文化的線索,彰顯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真摯情感讓節目「高而不冷」

有價值高度的節目,不僅要用新穎的形式暫時吸引觀眾的目光,還要讓他們持續觀看、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感染並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分享節目製作理念時說:「我們通過談話把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建構起來。當說的人和聽的人心意相通,情感達到一定飽和度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嘉賓在舞台上還原成誠懇的朗讀者面貌,在『我要讀』而不是『我會讀』的主動表達中,完成『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的使命。」

多種路徑使優秀文化「傳之有道」

互聯網即時通訊、雙向互動、海量存儲等特點對於電視節目來說,帶來的不僅是內容生產的優化升級與受眾互動模式的轉變,還有傳播格局的擴大、傳播途徑的增加以及傳播方式的改變。《喝彩中華》將「喝彩人」的才藝表現用視頻形式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很快就引起了網民的關注,與「天天P圖」APP合作,推出「戲曲變臉」活動,上線四天獲得240萬轉發量。

這些創新方法不僅讓已有的文化類節目走到大眾中去,還撬動了市場對更多具有文化滋養和價值共鳴功能的優質節目的需求,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2017年上半年綜藝節目影響力報告

綜藝節目新形式:台網端內容共建

綜藝節目興趣用戶年齡結構

18——23歲是消費綜藝節目資訊的主力軍

綜藝節目的用戶參與度:按內容分類

排名前三的節目:《笑聲傳奇》、《最強大腦》、《中國詩詞大會》

用戶參與度Top10的綜藝節目

排名前三的節目:《笑聲傳奇》、《中國詩詞大會》、《歡樂中國人》

業界認為,模式的引進和銷售應該是一個常態的行為,現在引進,將來售出。隨著中國創意和製作水平的提高,我們也會不斷把我們的模式賣出去,中國的節目模式能夠具備原創新和可複製性,具備很好的市場性和國際銷售能力,這是我們節目未來追求的方向。

推廣:李超翔

文化產業新聞:

終於盼來你了,文化產業新聞專註文創行業動態,爆款原創文廣受好評,你還觀望不加入?讓我們一起見證由「小白」到「老司機」的蛻變,不做內容搬運工,只做內容生產者!微信關注 「文化產業新聞」投稿,讓你的文章上頭條!


推薦閱讀:

《爸爸去哪兒5》中最喜歡的明星是?
《中華好詩詞》這個節目的評價如何?
《花兒與少年第一季》里的華晨宇是一個怎樣的人?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賽事是什麼樣的?
中央電視台中秋聯歡晚會2017年的主持人是誰?

TAG: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