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雙方的底線: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那麼中國呢?
1、爭議的歷史
其實作為中國方面,上圖右下角那篇紅色區域的地位,一直較為模糊:
首先,它一直沒有法律上定義的邊界,而一直是所謂的傳統習慣線;
其次,在建國前後,已被倫敦當局先後實控。
客觀的歷史角度,它是英倫和我們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我們對於這個地方的行政管理和主權體現,不是無懈可擊的;
而英倫在1937年前,對於這個地帶的控制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它們對這個地方的實際控制,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2、中方底線
幾十年來,中方的政策底線,應該一直在發生著潛在的變化:
第一階段:戰爭那年之前,中方有誠意解決這段爭端,即我們常說的「東段換西段」,也就是東部放棄上圖右下角部分紅色部分(可能在達旺地方會有微小調整,因為達旺重要的政治意義)來換取上圖左上角紅色部分。
甚至如果在那時候,雙方能達成一致,在當時良好的兄弟加同志關係的親密關係下,中方連達旺都不要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參照東北某山某池以及某江的小島,參照海南島西面的小島;
並且當時的話語是:「儘管這條線是非法的、不公正的,但考慮到中國和阿三人民之間的友誼,我們仍然願意接受。」
第二階段:戰爭-2003年,中方逐步確立了,至少要求在上圖右下角紅色部分做出達旺方向讓步的底線,這應該是那段時期的底線。
第三階段:2003年至今,隨著2006年青藏以及2014年拉日兩條鐵路的通車通車以及最近川藏線的拉-林段開工新建,我們在該地區軍事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我們的底線有了什麼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是後兩段鐵路,直接推進到距亞東300公里遠的地方。
這個地方緊貼阿三和其東北部的瓶頸——那條細長的走廊。
拉-林段,有兩段山谷線路可以選擇——靠北的,更容易修建;但是,最終選擇的是更困難、更靠南,也就是更靠近邊境線的山谷線路,意義明顯。
可以看出的是,我們目前基本拒絕接受那條線,而提出收回整個這片區域的要求。
實際上中方宣布這片土地為爭議區,已經嚴重影響了該地區居民的對於南面這個國家的認同。
而實控線兩側,中方一側日益增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正在製造對面一側難以對抗的吸引力。
3、阿三底線
那場戰爭的起源似乎和那條線沒有必然關係,因為,當時他們的立場,基本上是:
首先,「我的是我的」:上圖右下角紅色部分,是我的;
其次,「你的也是我的」:上圖左上角紅色部分,也得歸我;
再次,這條線劃分依然不科學,需要進行修正:由於1913年的地質資料不足,沒有完全劃在喜馬拉雅山分,在上圖右上角有一段劃入中方境內,並且整個雅魯藏布江峽谷都應該歸對方,並且沒什麼可談的。
當年我方作戰的目的,也是被迫進行,用於糾正上面的妄想。
只是由於對方太貪心了,在很多完全可以做出一點讓步而獲取最大利益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要求更多,導致現在想要得到曾經中國的打算讓步的條件也不可能。
至少西北角上那一塊,中國已然完全控制。東南角這一塊,中方一側,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印度壓力持續加大。
4、對比
上圖暗紅色,中緬交界線,其實也是那條線的延續。
中方的立場是,不承認曾經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們,但我們自己可以談。
友好的環境下,繼承了曾經那條線。但是很快,1967年,緬發生了騷亂,排擠我們的同胞。
國與國之間所謂的「友好關係」,往往都是曇花一現,而具有持續競爭關係的兩個大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尤其脆弱。
歷史一再證明——主動放棄領土,不能換來持續的友好,也不能最終保障和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