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南加
2014年9月25日,通過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段紀錄片(《時代》 20140925 自然守望者 第四集 南加的理想),南加的名字始為外界所知,他為保護青海湖所做20多年的努力和成就也慢慢引起更多關注。紀錄片很短只有20分鐘,簡單講述了南加環保生活中的幾個片段,而在這些支離的片段背後,還隱藏著更多不為大眾所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令人心酸,有的則驚心動魄、悠關生死。
一
南加大概是青海湖第一個開始做環保的人,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到現在20多年。
這20多年裡,他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治理沙地超過4000畝、疏通小泊湖濕地——青海湖第一個開發的景區——的108個死寂多年的泉眼,使小泊湖的生態得以恢復,消失多年的黑頸鶴也奇蹟般地在當地重現。他還救助過17隻普氏原羚、3隻藏羚羊和2隻岩羊,全是國寶。此外,為保護青海湖內特有的湟魚——這種魚10年才長500g,南加發起成立了一直巡護隊,參與的護漁志願者如今已經超過500人。不過,最令南加欣慰的,不是這些數字羅列的成果,而是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他、支持他;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現在有了支持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這些年南加獲得的獎狀可以擺滿一面牆,面對紛至沓來的讚譽,他非常平靜,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想做、應該做的事情。有媒體稱他為「自然之子」,但是他卻只願做一個愚公。回想起一開始決心孤身投入環保的那些年,一直都平靜堅強的南加臉上不免有一些激動,常帶的微笑變得深沉,其中的心酸和艱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可能永遠無法體會。二
因保護藏羚羊而被盜獵者槍殺的索南達傑生前曾說,「在中國辦事不死幾個人很難引起社會重視的,如果需要死人,就讓我死在最前面」。這句話在中國近代著名人物譚嗣同口中還有一個更著名的版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為變法流血者,有之,請自嗣同始」。在特殊的國情和千年傳統的影響下,我們形成了「不為最先、不恥最後」的文化認同,不但「不為禍始」,甚至也「不為福先」。譚嗣同和索南達傑的個人悲劇是歷史文化相因千年的結果,一直延續到現在,南加也幾乎未能倖免。
講述起當時的情景,南加仍心有餘悸。
那是2011年12月的一個夜晚,青海湖的湖面已經全部凍冰,正是盜捕最多的時候。南加一行九人駕駛摩托車在青海湖邊巡邏,發現冰面上好幾處有異樣,順著痕迹找到了非法撒下的漁網,正準備拆解,突然從不遠處衝出來許多的三輪柴油車。坐在車上的盜捕者一個個大聲地吆喝著,怒氣沖沖地衝過來,手裡還揮舞著什麼。
那時湟魚在黑市能賣出近40元/斤的價格,一個由十幾個熟練偷捕者組成的團隊,一晚上能下幾百張網,每張網最多時能捕魚50多條,收入算下來有20萬。而根據《刑法》相關規定,一次性盜捕湟魚超過50斤才可以判刑,最高刑期是有期徒刑3年。利欲熏心和低廉的犯罪成本使得盜捕者最多時達到成千上萬人,有些甚至明目張胆把卡車開上湖面、支起帳篷,進行捕魚。
南加和八名志願者趕緊騎上摩托車,想要擺脫他們。被激怒的盜捕者急紅了眼,在背後窮追不捨,瘋狂地叫囂著,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架勢。回想當日的情景,南加面色嚴肅,他知道如果被盜捕者抓住,自己和夥伴們甚至可能有性命之憂。
南加對形勢的判斷來自往日得到的經驗教訓。不擇手段的盜捕者此前已經犯下過累累的罪行:23歲的志願者洛桑扎西被兩名盜捕者拿鋼管毒打;青海湖邊江西溝鄉一個村支書因為護漁,半夜房子被漁霸縱火燒掉一半,兒子的胳膊和腿都被打斷;青海湖自然保護區水上公安局局長拉爾其布在執法過程當中被打傷;漁霸們最猖獗的時候,當地的漁政和警察甚至都不敢上冰面執法。面對這些劣跡斑斑的盜捕者,志願者們必須時刻小心警惕。南加和志願者們都將油門捏到最大,才勉強保持不被追上。這樣一直狂奔了幾十公里,直到遇見一群當地居民,才將盜捕者嚇走。南加一行長舒一口氣,劫後餘生一般互相慶幸又互相勉勵。
就這樣,南加和志願者們一直堅持巡邏護漁,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7年。期間,2015年有一位志願者在拆除漁網時不慎跌入水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年僅26歲,令南加悲痛不已。稍稍可喜的是,在南加團隊和當地政府的共同保護下,青海湖的湟魚數量由2010年的2.7萬噸,上升到現在的7.08萬噸,這個數字離允許商業性捕撈的底線16萬噸還相差甚遠,南加和他的團隊還將日夜守護著青海湖這顆「高原藍寶石」。
三
紀錄片里,南加一刻不停地忙著,餵羊、和村民們撿垃圾、運垃圾、帶兒子觀察普氏原羚、為普氏原羚割草···他不知疲倦地做著這一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什麼時候到頭?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荒漠化、鹽鹼地、遊客帶來的難以計數的垃圾、還有湟魚,他只能一直做下去。為什麼他要做這些? 「我投身環保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裡是我的家」,南加的回答簡單而質樸。令他欣慰的是兒子桑傑也很喜歡跟著他,南加好像真的變成一個愚公,他的事業也許可以代代相傳,子子孫孫無窮匱。
紀錄片的最後,記者問南加,你的理想是什麼?
南加望著遠方,想起自己最開始投身環保的日子。那時,在外經商小有成就的他剛回到思戀已久的故土,憧憬著在自己溫暖的家中、在妻子兒女們的簇擁下,富足快樂地度過這一生。當他回到家鄉,家鄉卻已經不是往日的模樣,面目全非的青海湖被層層的垃圾包圍,美麗的小泊湖濕地面臨著退化成沙地的危險,普氏原羚、黑頸鶴這些伴隨他童年成長的動物越來越罕見,南加心痛不已。「以前這裡很美,滿地鮮花,草場鬱鬱蔥蔥,很多黑頸鶴棲息,一片鳥語花香」,他決定傾盡所有,將家鄉恢復到以前的樣子。從那時起,一個強烈的願望就在他心裡播下了種、扎了根。
「我的理想就是,這個青海湖邊和小時候一樣。青海湖天也是藍的,青海湖也是藍的,它的湖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水鳥,沒有一個垃圾。這是最大的願望。」
推薦閱讀:
※北京擬建立兩套回收系統能否改變垃圾分類難題?
※牛仔褲的背面:紡織行業污染重鎮2010-2014
※突發環境事件哪家強
※生命周期分析的應用
※甲醛超標、霧霾施虐,室內空氣凈化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