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會決定你的一生

一、

我們越來越重視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

原生家庭影響我們的性格:是抑鬱自卑還是開朗自信,是熱情主動還是被動退縮,不同的原生家庭,造就不同的性格。

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你不敢去追求你愛的人因為自卑因為沒有安全感,你習慣於犧牲自己取悅他人因為如果小時候你不取悅父母就得不到照顧,你不想結婚因為你不相信愛情因為你恐懼愛情……

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可能也會對孩子用家暴;被高壓控制的你,可能也會高壓控制孩子;被忽視的你,可能也會忽視自己的孩子。

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不可否認的重要影響,滲於方方面面,廣泛而深遠。當我們渴望了解自己改變自己,就不得不追溯到原生家庭,追溯到生命早期的成長經歷,追溯到性格形成的起源。

一旦踏上探索自我之路,你就踏上了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考古和冒險之旅。你會看見什麼樣的真相,你將經歷怎樣的坍塌與痛楚,你要如何掙脫出宿命的深淵,爬出那將過去埋葬多年的破敗廢墟,你又將獲得怎樣的洞見了悟,獲得怎樣的涅槃重生,這是一條時間漫長、道阻艱辛之路。

我們需要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是重塑自我的第一步,是不可跨越但又不能停留的階段。對原生家庭過於執著,就有可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固著於怨念和憤懣中,讓人生又多了一苦:怨長久。

二、

原生家庭,無疑會對我們產生重大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影響。這不是文字的遊戲,而是人性觀的區別:人是被動地屈從命運,還是具備向上生長的潛能、能夠主動適應環境?

被父親從小打到大的孩子,在他長大之後,雖然相比於別的孩子,他打自己孩子的傾向會更高,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繼承這種家暴傾向。有的人,會認同父親的暴力方式,對自己的孩子也施加暴力,這就是精神分析所說的,「向攻擊者認同」的防禦;但有的人,會反向認同父親,他深切地體會到被家暴的痛苦,痛恨父親的教養方式,他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要做像父親一樣的人,一定不打自己的孩子,當他萌生打孩子的衝動時,他意識到並控制了自己。

人格研究會發現,同樣是被粗暴對待,不同的孩子會成長出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不堪忍受患上了精神分裂,有的孩子發展為冷血的反社會型人格,有的孩子會變得焦慮退縮但能正常地生活,而有的孩子能夠分清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我的錯,他的焦慮和抑鬱感更少,人格更強大。

這些差別,僅僅用原生家庭來解釋是不夠的,因為一個人天生的素質,會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而一個有覺察能力、分辨能力、選擇意識的個體,也會通過他的努力,跳出原生家庭的禁錮。

有一個案例,一個心理諮詢師,他父親酗酒好賭,脾氣暴躁,只要氣不順就沒來由地暴揍他,而母親性格比較懦弱,沒法保護他。結果上小學後,他變成了總是打架鬥毆欺凌別人的小霸王,誰也不敢惹他。但是在他上小學三年級時,遇到了一個很好的班主任,這位女班主任給了他很多的關愛和教導。這位老師的出現,就像無邊黑夜裡照進的一道光,點亮了他的生命,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攻擊行為,能夠把注意力投注在學業上,從此生命朝向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岔路。

原生家庭和性格形成,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除了原生家庭,還有許多變數,會改變我們命運河流的走向,這些變數,可能是我們自己頑強的成長意志,可能是充滿愛與智慧的老師,相互抱持的朋友和愛人,某位精神導師,包容接納的環境,又或者某些知識與興趣。

三、

在探索原生家庭時,我們很容易走入這樣的誤區:過於關注有問題的地方,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過於糾結自己的性格局限,從而忽視了好的一面,而過多的分析解剖,也會失去對一個人整體而全面的理解。

比如自卑,如果經常被父母否定、嘲笑、拒絕或者無視,一個人就很容易自卑,而如果我們過於糾結自己的自卑,比如因為自卑不敢追男神女神,因為自卑不會跟人打交道,因為自卑情緒壓抑痛苦,你就會陷在自卑的沼澤里難以自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正是因為自卑,產生了補償的功能,人們才會去完善自我、獲得超越,自卑是生命重要的推動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每一種性格都是適應環境的產物,某種性格適應這種環境,不一定適應那種環境,比如自戀的人,自信滿滿,很容易成功,但在人際關係里,可能會因過於自我中心不被喜歡,不如謙卑的與世無爭的人受歡迎。而每一種性格,也有著辯證的關係,比如自卑,可以讓人自暴自棄,過著卑微挫敗的一生,也能讓人充滿鬥志追求卓越,最終收穫成就與幸福,這些,不是由原生家庭決定的,而是由你如何對待自卑,如何做出選擇所決定。

原生家庭就算能決定什麼,那也是部分決定了人的心理層面、性格層面,而不是現實層面。

即使在原生家庭中飽受創傷,產生很多的心理問題,也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現實命運,比如星爺周星馳,如果從心理分析層面,他無疑有著破碎而辛酸的童年,雖然這會影響到他的情緒脾氣、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但這不妨礙他的喜劇才能,不妨礙他的事業成就。當然,同一件事情也要看你怎麼看,如果你說,就算周星馳再成功,可是他的人際關係卻有很多問題,至今仍孤單一人,這就是由他不幸福的原生家庭決定的,那你就是採取了問題取向,更多地關注負面的消極的信息,更多地關注人生的殘缺與遺憾。

再從整體層面來看待我們自己,假如父母的喜怒無常讓你經常受到焦慮症的困擾,但是你很聰明——這份聰明不得不感謝父母的基因遺傳,而父母雖然喜怒無常,但從來沒讓你餓著冷著,所以你很少會有對飢餓的恐慌,他們把你照顧長大、送你讀書,於是你得以獲取知識,發展自我。如果把自己看成一個整體,你會看到自己好壞共存,既有善良又有陰暗,不完美,但也沒有很糟,這才是真實的一體的存在。

四、

原生家庭給一個人最大的困擾,就在這愛恨交織間。

假如你把焦慮症歸罪父母,討伐父母,你在恨他們的同時也恨著自己,焦慮症也無法治癒;而如果你用自己的智慧,去學習焦慮症的知識,你嘗試去分析自己,或者尋找心理諮詢,你告訴自己「也許很多事情不用那麼焦慮」,你試著去理解父母的行為,你努力整合對父母的愛恨,那麼你就是在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你就是在動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發出積極的改變的行為,只有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才能獲得治癒的可能。

當我說,原生家庭不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時,我不是要淡化或否認原生家庭的影響,尤其的確存在一些精神變態的父母,給孩子帶來了莫大的精神傷害,這是需要被看見的。我也不是不再分析原生家庭,而是,想要提供多一些視角去看待,而不至於掉入宿命論的悲觀里,無法解脫。

在我看來,對待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不良影響,有3個階段。

第1階段:帶著原生家庭的問題,不自知。

我樓上的一家人,幾乎每天晚上11點到12點,女主人就開始歇斯底里地咆哮,不是和婆婆吵,和丈夫吵,就是大罵孩子,而早上6-7點間,又聽到女主人怒吼不按時起床上學的孩子……天天如此,我自己都要被她整出強迫症了,更不要說那可憐的孩子,可憐的一家人,一個歇斯底里的女性,想必也是在歇斯底里的原生家庭中長大,是施虐者,也是受虐者。

如果停留在不自知的階段,要麼接受自己的現狀,要麼,就這樣吧。

第2階段:自知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怨長久。

這個階段是最艱難的階段,因為我們會回到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去揭開傷疤,挖出毒瘤,從而看到被虐待被羞辱的童年,看到一個渴望被愛,渴望被看見的小小的嬰孩。這個階段,會讓我們憤怒和悲哀:為什麼是我?這個階段,讓我們得以去體驗和發泄自己的憤怒,這是治癒的開始,但不是結束,憤怒不會通向和解。

第3階段:接受事實,在寬恕中救贖。

走到這個階段,才是治癒的轉向。我們獲得了足夠多的愛和足夠多的力量,或者藉由心理諮詢師,藉由一個深愛自己的伴侶,藉由宗教、哲學、藝術,藉由自己的深層智慧,一個人得以整合內心的分裂與衝突,寬恕原生家庭的傷害,接納自己的問題:父母有父母的局限,他們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來自飽受戰爭、饑荒、動蕩等創傷的社會,這些是我們無可改變的。這個階段,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問題,人生無法圓滿無缺,無法一直歲月靜好,都是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生活。這就是存在本身的困境,從而心靈獲得了超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微小。

學精神分析時,導師曾說,如果精神分析不走向存在主義,就會走入死胡同。我們身上的矛盾性,既有自主選擇的意志,又只能擁有有限的自由,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走向何處,而又有一部分被時代和文化塑造,被原生家庭和先天基因決定,這種有限性,莫不是存在的本來面目。我們能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

你就是自己的光。

(歡迎關注個人的心理學公眾號:i無涯,endless_psy)


推薦閱讀:

年末衝刺,你更需要這瓶「情緒穩定劑」
男生什麼時候會最想哭?
為什麼有的人這麼喜歡說自己是個吃貨?
為什麼瘋狂動物城裡的狐狸尼克會讓人覺得帥?
如何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

TAG:心理 | 原生家庭 | 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