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誤讀棉花糖實驗,毀掉多少孩子的未來

棉花糖實驗是一個著名的測驗人自制力的實驗,40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通過實驗的孩子成年後更加成功。

從此那些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在孩子還是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讓孩子學會延遲享受。每當孩子餓了哭的時候,不是馬上餵給他吃的,總要等待幾分鐘時間。

這些家長天真地以為,經過這樣的訓練,將來孩子一定可以學會延遲享受,自制力一定會越來越強。結果呢,可能會事與願違的,讓我們再來看看當初的實驗。

這次實驗的最初目標是揭示人們能夠推遲享受的心理過程,了解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投降。70年代初,就棉花糖實驗發表了幾篇論文後,米切爾的目標轉移到了其他研究上。「用棉花糖和孩子做實驗玩不出太多花樣。」

但是他偶爾還會關注那些參加過實驗的小孩情況,後來,米切爾注意到孩子們的學業成績和他們等待棉花糖能力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他讓人給那些參加實驗的小朋友學習打分。比較分數和原來的實驗數據後,他發現了兩者的相互關係。那時,米切爾意識到這個研究需要深入下去。

1981年,他給所有參加過棉花糖實驗的653名孩子的父母和老師發去了調查問卷。那時,他們已經進入高中。他詢問了他們的許多情況,包括制定計劃,做長期打算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同學相處的情況,以及他們的SAT(美國大學標準入學考試)分數。

分析調查結果後,米切爾發現,那些不擅長等待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有行為問題,無論是在學校或家裡都如此。他們的SAT成績較差,不擅長應對壓力環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比只能等待30秒鐘的孩子的SAT成績平均高出210分。

於是很多家長就根據這個實驗來制訂提高孩子自制力的計劃,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在這個實驗中,那些有自制力的孩子並不是別人強加給他的,不是家長教導的,而是那些孩子自己本身就具有的,或者說他們自己主動控制自己的慾望。因此他們的延遲是「自我」延遲滿足,而不是大家所說的,有家長延遲對孩子的滿足。

如果家長總是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老是得不到家長的認可,他就有可能有意識地迎合大人的要求,養成一種討好他人的習慣,長大後然而變得不再獨立了。另外還可能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不誠實的人。

對待孩子的需求不是可以延遲,恰恰相反,是要及時滿足,特別是3歲以前的階段。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大人越信任,自我延遲滿足的時間就越長。在另一個棉花糖實驗中,對那些能夠做到沒有人在場時不去動棉花糖的孩子,實驗人員並沒有兌現諾言,在後來做第二次實驗時,這些孩子做出了與那些沒有自制力孩子一樣的選擇。

因此對小孩越關愛,孩子就越信任大人,孩子的自制力就會越強。

推薦閱讀:

如果你現在不讓我玩遊戲,老了就別想來煩我!可否?
寶寶衣服上油漬怎麼洗?
怎麼知道寶寶的身體是否保持健康?
別以大人的標準對待孩子,孩子的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依戀類型 | 這時候孩子哭了就得「搭理」Ta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