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意志力差,只是不懂習慣的力量
我想要健康的身體,和諧的家庭,充滿激情的工作,有效的社交。每天早睡早起,讀書,寫作,鍛煉,不喝酒,不喝含糖飲料,不吃夜宵,掌握多種技能...
我曾經堅持半年每天 5 點起床,現在回想,那是我人生中最低效的一段時間,因為我無法做到在午夜之前入睡,導致每天睡眠不足 5 小時,整天都渾渾噩噩。我曾經因為腎結石痛得滾來滾去,輾轉難眠,發下毒誓一定要堅持鍛煉,辦了健身卡,去健身房的次數卻一隻手都數的過來。
我一度責怪自己意志力太差,連自己都控制不了。直到去年,我讀了《習慣的力量》,才知道藉助科學的方法,並不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就可以改變生活狀態。開始培養習慣半年後,我實現了最初的那些目標。養成了一些好的習慣,也改掉了一些不好的習慣。
有人說,一個人每天的行為有 40% 是出於習慣,而不是思考的結果。也有人說,怎麼可能,至少有 90% 都是出於習慣。
你可能會有點吃驚,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吃驚程度不亞於你。後來我回顧了一下:
鬧鐘一響,習慣性地按下「稍後再響」;睜開眼睛,習慣性地拿起手機刷朋友圈;開始刷牙,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看看微信群里又在討論什麼;坐上馬桶,習慣性地打卡新聞 APP 看看發生了什麼大事;出門,習慣性地走每天走的那條路;到公司,習慣性地檢查郵件;開會,習慣性地遲到五分鐘;午飯,習慣性地去常去的飯館兒;飯後,習慣性地小睡一會兒;下午,習慣性地喝一杯咖啡;去菜市場,習慣性地去常去的攤子,買那幾樣常吃的菜;踏進家門,習慣性地換拖鞋;吃完飯,習慣性地打開電視,拿出零食,躺進沙發;廣告時間,習慣性地拿起手機...
還真是這樣,我們一天的行為,大部分都不是理性思考之後做出的選擇。為什麼呢?後來我在腦科學的書上找到了答案,因為做選擇非常消耗精力,大腦會盡量避免做選擇。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的大腦會把重複的簡單行為變成習慣,交給下層腦去處理,從而把精力放在更複雜的事情上。你想想,如果每次吃飯,都像第一次拿筷子那樣需要深思熟慮,那是多麼可怕。如果我們不去注意,就可能不小心養成壞習慣,不去設計,就很難難養成好習慣。
習慣的原理
習慣由三部分組成:「提示」、「慣常行為」和「獎勵」。舉個例子,早上鬧鈴一響,習慣性地按「稍後再響」。鬧鈴響就是提示,按稍後再響就是慣常行為,多睡 10 分鐘的滿足感就是獎勵。提示(Cue)提示通常有以下幾類:
- 時間:一到周末就賴床;一到半夜就吃夜宵。
- 地點:一到公司看郵件;一到家就換衣服。
- 情緒:一生氣就買買買;一開心,還是買買買。
- 事件:一感受到手機震動,就掏出手機。
慣常行為(Routine)慣常行為是身體自動完成的,幾乎不需要思考的,所以我們可以一邊刷牙一邊看手機,一邊開車一邊聊天。你可能也會走在路上,完全回憶不起出門時有沒有鎖門,因為這個動作也是自發的,完全沒有經過思考。
獎勵(Reward)獎勵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內部的如成就感、收穫感、滿足感、安全感等,外部的如朋友的點贊,禮物,看一部電影,一次旅行等。
怎麼設計習慣?
首先選定一個有益的慣常行為,然後想想它能帶來什麼獎勵,這個獎勵要足以讓你產生動機,最後設計一個穩定的提示。然後不斷地重複,重複,重複。
標準化慣常行為
慣常行為一定要標準化,比如跑步,我會前一天晚上把衣服,褲子,襪子,鞋,腰包,導汗帶都準備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每天跑固定的路線。每次變化越少,身體就越容易記住這個慣常行為。
從外到內的獎勵
如果一個慣常行為沒有獎勵,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執行。剛開始可能外部獎勵更有效,但一定要轉變為內部獎勵。很多人堅持做一件事情很久,卻無法養成習慣,就是因為沒有把「堅持」變成「享受」。我原來看到冬泳的人,會說:這麼冷還在堅持鍛煉,真有毅力。現在我才知道那根本不需要毅力,人家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享受呢。「堅持」的背後往往透露著無奈。
再堅持一下,救護車馬上就到了。
剛開始培養一個習慣時,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內部獎勵,甚至還可能出現「懲罰」。比如培養鍛煉的習慣時,獎勵可能是健康的身體,但身體不會馬上就有明顯的變化,運動完還多半會出現肌肉酸痛的懲罰。這時就需要外部獎勵加上一點點的「堅持」,比如跑完 5km 就獎勵自己看一部電影。但是,外部獎勵的效果是不長久的,慣常行為本身應該帶給我們內部獎勵。我起初認為跑步的獎勵是健康的身體,後來發現更棒的是,跑步時大腦會進入發散模式,變得非常活躍,總能迸發出靈感(感興趣可以讀《學習之道》)。如果跑步一個月,身體不僅沒有變得更健康,反而因為吸了更多的 PM 2.5 變得更差,跑步這個習慣就沒有必要了。
穩定的提示
去年出差時,我每天打車上班,一上車就開始寫日記,下車剛好寫完。我覺得這個習慣聽不錯,結果到了周末,不用上班,我的提示就沒有出現,習慣也就崩塌了。
以上就是習慣的原理,懂得這個原理之後,並不需要多強大的意志力,就可以養成好的習慣。關於有哪些習慣值得培養,以及如何改掉不好的習慣,近期會陸續分享,請期待~長按關注,一起進步!
推薦閱讀:
※那個坑人的計劃,做的越多越焦慮
※【案例諮詢】初三孩子的時間管理
※放假回家說溫書,豪情壯志要複習?遠離拖延症把想法變成現實
※Why Procrastinators Procrastinate-wait but why
※張兵:有一種拖延,不是不做事,而是去做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