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壓力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

我們常常感受到人際交往的壓力,別人一句不友好的話,模稜兩可的態度,一個置疑的眼神,都可以讓我們產生莫名的焦慮和慌恐。也經常有人提問 「跟人在一起真的重要麼?我不喜歡跟人交往,一個人待著不可以么?」

人際壓力背後的心理學原因是什麼?跟人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必須的?

可以說人際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來自人類原始的生存和適應本能。原始人類是靠聚集在一起才能應對打獵,防禦野獸,養育後代等生存需求。一個人如果不能在群體里被接納,就會面臨被群體排斥,拋棄的危險。這種原始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並沒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消失,而是構成了我們心理機制的一部分。當我們看到別人,尤其是與我們有重要關係的人,比如家庭,同學,同事,表現出不友善的態度,哪怕是一個表情,都會激活我們心中的原始的焦慮情緒。而這樣的焦慮情緒,對一個人的理性思考會形成干擾,讓注意力難以集中,行為更容易出錯,效率降低。當一個人常常處於這樣的狀態,就容易形成焦慮的習慣,繼而對自己的焦慮感到無助和不接納。當一個人真的受到群體的排斥和不接納,不能融入環境,時間久了,會產生低落失望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抑鬱,這是一個人因為不能適應環境而看不到生存和發展的希望導致。焦慮和抑鬱可以說是人群中最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在我們生活中多數的問題中有所滲透。

馬斯洛的人類需要中,有生存和安全的需求,也有愛和歸屬感需求,包括被尊重的需求,這其中,都滲透著對人際關係的需求。而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中,把與人的緊密連接(relatedness to others),直接認定為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基本需求的滿足,是一個人做事有積極動機的重要因素。所以當一個人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受到同圍的關愛和認同,他會感覺到生活是美好,有希望的,做事是有效率,有動機的,會願意付出努力去換取更多和諧美好的感受。

我們的很多情緒,從生存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前方預警的信號。它的作用是讓我們感受到危險,採取措失迴避。 比如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本能地還擊或者逃離。所以本來的意義是積極的。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的行為不被環境認同接納的時候,會去調整自己的行為,漸漸與環境形成相互適應的關係。可以說適當的焦慮,是人們可以適應的,不會引起問題,而且是一個人積極有效行為所需要的。比如說會讓我們關注別人的情緒和想法,而不至於造成人際的矛盾。

問題往往是人們產生的焦慮反應,大於需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於敏感,過於在意別人的態度。當別人的態度帶來超過正常的焦慮情緒,以致於擾亂了本來做事的節奏甚至選擇,導致事情難以順利進行或者失敗,就會給生活帶來問題,造成情緒的困擾。

在諮詢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來訪者說他不喜歡跟人在一起,寧願自己待著。深入探索會發現,他之所以不願意跟人在一起,是因為跟人在一起,他沒有辦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做事,而是要順從或者服從別人,讓他心裡不舒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總擔心自己的提議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被人笑話或者拒絕,所以他選擇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放棄自己想法。這樣久了,他就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排斥別人「強勢」的同時,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在患得患失間迷失了自己的意願和立場,在群體中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一個沒有顏色的人。與人在一起的感受完全是被動,壓抑的,當然不喜歡合群。但是離開群體的焦慮和孤單又讓他的生活不快樂。

導致一個人對別人的態度過於敏感的原因很多,最脫不開干係的是從小父母的態度。一個孩子總是被父母指責,不關注,不認同,他對自己的置疑的,不自信的,同時對被認同這件事格外在意。如果同時這個孩子的父母對他是高要求,高期待,那麼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讚賞,就成為這個孩子一生的追求,而別人一點點的置疑都會引起他強烈的反應。另有一種情況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但長大後又不能通過自己的成就獲取同樣的認同和關注,也會形成巨大心理落差,對別人的態度格外在意。簡而言之,這樣的家庭環境,導致的一個問題是孩子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過度依賴別人的認可來完成,也就形成了對別人態度的過度敏感和在意。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對情緒造成影響,也在過於波動的情緒變化中,無法安然穩定地做自己。

所以,焦慮,抑鬱的背後,往往都有著自我的迷失。讓一棵扎不穩根的樹快樂,成長,是很難的事。而沒有快樂的生活,又難以讓一個人感受到積極的動力,不能有效地付出努力去建設自己的生活。

心理探索之路,找回失去的,建設未知的,是我們必須去面對的生命主題。曾經傷害我們是人,而能夠給與我們力量和支持的,也唯有人。所以與人在一起,可以說必要的,它不僅是原始本能的需要,也是我們探索人生意義的必經之路。


推薦閱讀:

男生討厭或不欣賞女生哪些行為呢?
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哪些行為可以讓別人更容易接納?
如何處理宿舍人際關係
所謂成長,就是得罪得起任何人
學會保持平常心

TAG:心理諮詢 | 人際交往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