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脂時為什麼只需要跟蹤體重,而不需要跟蹤體脂率?

減脂減重差別說法(詳細分析)的流行,和近年來智能體脂秤行業的興盛,貌似使很多減脂者認為跟蹤體脂率比跟蹤體重更靠譜——事實正好相反,你應該通過跟蹤體重來觀測減脂進度,而非跟蹤體脂率,無論你認為你的體脂率測量手段有多專業。

至於原因,簡單的解釋:

測體脂 = 不準 且 無法用/不實用

測體重 = 不準 但 足夠用

注意這裡的「不準」,是針對脂肪重量來說的,總的體重重量當然是能夠測準的。

本文略詳細的解釋一下,為什麼跟蹤體脂率不靠譜,而跟蹤體重靠譜。至於規範的稱量體重以觀測減脂的進度的套路操作,請在公眾號回復「稱體重」查看(這是一篇減脂必看的操作說明文章),本文不講。

本星球沒有足夠準確的體脂率估測手段

目前,人們沒有足夠準確的體脂率估測手段(除了你肯定不願意使用的「解剖法」)。

常見的體脂率估測手段,大概包括:

  • 根據身高性別體重等數據,套用公式估計。

  • 使用皮脂鉗檢測。

  • 使用體脂秤,包括家用的體脂秤,和健身房裡看起來超專業並且確實很貴的體成分檢測儀

  • 家裡和健身房都做不了的水下稱重法DEXA掃描等。

所有的這些方法,要麼不準,要麼很不準,要麼非常不準。即使是高端的DEXA掃描法,也會在有些人身上出現高達4%的體脂率估算誤差。

從實踐角度講,這些檢測手段,都無法達到「能夠用於減脂進度檢測」的準確程度。更具體的說,這些檢測手段都具有「無規律可循」的誤差:這次測量的誤差可能是正2%,下次就可能變成負3%,並且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這種無規律誤差的存在,使得所有的這些體脂率檢測手段,都無法用於減脂進度的跟蹤。

注意我並不是說這些測體脂的手段沒有存在價值,他們當然有存在的價值,我只是說這些手段不足以用於普通人的減脂實踐。

變大建議使用公式來估算體脂率(公眾號回復「體脂率估算」),並不是因為這種方法準確(恰恰相反,公式估演算法是誤差最大的方法),而是因為這種方法簡單且足夠服務於體脂率估算的目的:對體脂率估算的目的,是為了策劃蛋白質的攝入,估算一次之後就足夠使用很長一段時間,不需要頻繁的重複估算。

這裡要額外提一下健身房裡的體測儀器(基本都是使用生物電阻法的儀器),因為這種儀器不僅會給出脂肪數據,還會給出肌肉量的數據,往往會同時在減脂和增肌兩方面產生誤導。對比兩次測量的結果,可能會以為自己「減了2kg脂肪,同時增了2kg肌肉」,而事實完全可能是脂肪和肌肉都沒變。這種儀器唯一的價值,恐怕就是「商業價值」。

稱體重足夠用於檢驗減脂進度

相比於對體脂率的測量,你的體重數據看起來更無法反映脂肪量的變化,但在實踐中卻足夠用於檢驗脂肪變化的進度。無論對舉鐵的塑形向減脂者,還是不舉鐵的減脂者來說都是如此。

從脂肪變化角度來講,在排除掉水體重波動的干擾之後(通過規範的稱重操作實現),體重的減少,一定意味著脂肪的減少——雖然在大多數場合,肌肉也會同時減少,但也不會掩蓋脂肪減少的事實。也就是說,只要體重秤上的數字減少了,就說明減脂進度是存在的(再次強調,這個規律是在規範稱重的情況下才成立的,胡亂稱重當然什麼也看不出)。

然後我們再說肌肉的事。只要按套路使用了常規的肌肉保護手段(不舉鐵的人只要確保足夠的蛋白質攝入,舉鐵的人除了吃蛋白之外還要按照套路舉鐵),肌肉保護的效果就已經是「最優化」的了,在這種「最優化」的情況下,肌肉損失是多還是少,基本只看基因(和藥物),有些人完全不掉肌肉,有些人掉三分之一肌肉,不管怎樣你都找不到什麼更給力的肌肉保護辦法,事實上也不需要糾結。也就是說,只要體重降低,並且你也使用了常規的肌肉保護方法,就不必要精確的知道脂肪和肌肉的損失比例

容易被搞蒙的,反而是那些運氣好,實現了同時增肌減脂的人:肌肉的增長與脂肪的減少同時發生,使得稱重結果基本沒變,減脂者當然不容易知道自己的脂肪到底少了沒。

總結

  • 規範稱重。

  • 如果買了體脂秤,只看上面的體重數字。

  • 遠離健身房裡的體測儀。

防伸手的「怎麼吃/怎麼練」問題回答:公眾號底部菜單——入門包——減脂入門包


推薦閱讀:

長跑多長時間能減肥呢?
每逢佳節胖三圈,學會這些快速減肥方法2天瘦6斤!
男人有3個地方不能瘦,瘦下來會很難看
這三位妞兒,實驗了抽脂、針灸、拔罐減肥
怎樣進行健康有效的減肥健身?

TAG:減肥 | 減脂 | 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