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經十三篇(1)--棋法如兵法,局謀為上

文言中落以來,讀經者鮮,讀《棋經》者更少。

十三篇約成文於宋,宋是華夏文明達到文治頂峰之際,《棋經十三篇》成於此時,也是圍棋形成系統性理論之際。華夏初起,便有圍棋,圍棋論著也頗豐富,「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百度百科評價:「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讀棋經,如讀兵法,腦海里不再是黑白一子,而是局勢、攻伐、進退、奇正,而是邊與腹的地緣優劣、地位的價值差異,而是棋局後的棋手品質、人生格局、歷史裡的喧囂失落、滄桑變遷。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下棋,是飽余之事。不知道孔老先生講這句話的時候,到底是想說下下棋也比啥腦筋不動好,還是想說,富餘無心之人下下棋不要做壞事就算聖人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膝文公上》)亞聖說的直接,人可飽暖、安逸,而安於此不求進取,那跟禽獸沒什麼分別了。棋道,是博弈,可竟還是遊戲,但遊戲自有遊戲的妙處,尤其是如棋這般可為參悟之根的博大道行。

道家講,道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棋道也可生一,這一便是棋之技術,這一也可生二,便是棋之謀略與棋之藝術,這二也可生三,便是棋手之品質、勝負之爭執與意境之謀數,棋手若有此三者,則以「寧輸一局,不著庸子」之品質、以「用意深而存慮精」的爭執、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謀數行人生之大道,便是無所成事,無憾矣。

桓譚《新論》曰:「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於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

弈棋之道,從來問矣。

下棋的人各有不同,我見過市井裡坐落的高手,進退有據、格局大方,真真有「寧輸一局,不著庸子」的格局,一局棋落,令人心生敬佩;也見過劍走偏鋒、棋行險著、冷箭突施,猝不及防便失好局;也見過每子必爭、陣地對攻、棋棋到肉、兇狠拼殺;蓋因人性之異也。

《新論》之三重境界,與此相仿。

上者,以把握局勢為取勝之道,在我眼裡,這樣的玩家有如諸葛丞相、漢高祖、毛主席,不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走的是戰略,看的是關鍵,布局有疏有張、步法不拘一格,大勢一出,勝負已分;

中者,以戰術纏鬥為取勝之道,往往需要最後以子數相較才能分出勝負,這樣的玩家有如項羽、曹操,無破局之謀略,但可以在相爭中取勝;

下者,固守邊隅,如三國之吳、春秋之齊,立國時便可知受國不易、凶途不遠,有孫權、桓公之大略者還可一守,人之一去,國便傾覆矣。

猶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取吳、楚廣地;中計,塞成皋,遮要爭利;下計,據長江以臨越,守邊隅,趨作罫者也。布之反並非毫無勝算,面對已經成型的王朝,面對佔有絕對優勢的敵手,他最重要的就是戰略計劃,一步錯便再無生機可言,他需要拿下自己的基本盤,以小博大再博大,不斷擴大自己的把握。其實多少事,不以勢行,而是被眼前利益蒙蔽,或未做思考,事未出而結果已出。

所以,局,是上手。

論局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

萬事萬物,都是從一個1開始的,下棋,先著一子,以這一個子開始,決定出下一步的走法、走勢;做事亦然,先手一出,以後每一步都會受到第一步的影響,所以有雲「寧失一子,莫失一先」,先發的優勢在於,後發者需要受到影響,他的走法,需要跟隨這一步先手而定。「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

圍棋之局,是包含了豐富的思想的。「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棋有黑白,象徵陰陽,棋局是方的、靜止的,棋是圓的、運動的,動靜結合,變化而生。所以「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

《傳》曰:「日日新。」

棋手應該用意深微、考慮周密,明白勝敗的原因所在,「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如此,方能在棋藝、思想、品質上,達到前人未曾達到的水準。

而藉由棋藝,達到思想、品質上更高的水準,我想就是棋道的精髓所在了吧。

第一次寫棋,下周再更---《棋經十三篇(2)--得算之術,獲勢之良法》


推薦閱讀:

滅世武修情節布置的怎麼樣啊?好看嗎?
奇物販賣店(下)
如何欣賞「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所描繪的意境?
你最喜歡的耽美小說作者是誰?
致濰坊濱海開發區人民醫院涉袁雪雲死亡案件的醫生

TAG:棋類運動 | 圍棋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