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犧牲自己,真的是為了Ta嗎?

文 | 魏湘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編輯 | 年糕 簡單心理內容工作室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不是那個總是付出和犧牲的人?又或者你的另一半是否常常會說:

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能這樣?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但你又不了解這些行為的背後,究竟是種怎樣的心理,那麼這篇文章很值得一看。

「我做了那麼多,都是為了你」

在追不同國家電視劇的時候,我慢慢總結齣劇中對於親密關係模式的勾畫特點:

美劇中對於愛情最為直接,愛或不愛都會簡單,雖然有時也糾結。比如《傲骨賢妻》里的艾希利亞,她和老公或是威爾的愛情,都更自由。無論如何都會更多的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愛就愛了,不愛就結束了。

韓劇的愛情典型的就是一個王子旁邊是個不著調的姑娘左晃右晃,或者一個高冷的姑娘身邊圍繞著一個或幾個逗逼,或者混不吝的男孩子,然後左右糾纏。

再反看我們中國的情感劇,總會有些沉重的感覺。我為了你犧牲自己,但你又不知道,於是我們就相互虐。雖然最後通常都是那個最無辜的,犧牲自己最多的人有好報,但在錯綜複雜的關係里,我們總要繞來繞去,只為對方能了解「我」的心意。

記得前段時間有另一部挺有趣的劇,叫《好先生》,劇中的陸遠寧可自己沒錢還貸款,不得不進監獄,讓自己好友照顧女朋友,消失了若干年,他的說法是「為了她好」。這一句「為了對方好」,抵掉了所有的埋怨,並且自己還居於道德制高點的位置上。

我在想,為何我們的電視劇如此去設計情節?可能這也是很滿足我們一直以來的「自戀感」,那就是,我為你才變成如此這般,但我更偉大。

我如此對你,你永遠都欠我的

這反映了是我們中國人從原來到現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那就是,通過犧牲,來證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摯的。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們足夠的關注。

《好先生》陸遠寧願自己受委屈,也要隱瞞女朋友,因為他要面子,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男人。

揭開這些面具,我們能看到什麼?我想是真實自體的虛弱感。(自體:指個人思想世界中的自己)

當一個人無法面對自己的虛弱時,TA就把這部分無價值感投射給對方。看上去是為對方好,實際上對自己極大的嫌棄,也就是內心裡那種「我不值得你對我這麼好」的觀念在慢慢地發酵。同樣,他們也把決定權投給了對方,「我如此對你,你永遠都欠我的」。

這樣的電視劇會很受歡迎,可能確實符合了很多人的內心,因為多少人心裡都覺得自己委屈啊!可以預想,這個委屈中包含著多少糾纏與恨意在呢?

我們為何要在關係中犧牲?

我們的內心情結里為何有如此多深重的情感?

這或許和我們的歷史發展相關:從農業社會群居,人多更有優勢,到走向個人的獨立個體。在這樣的過程里,我們內心裡對於聯結和親密格外地重視,在親密關係里寧可犧牲也不願放棄,這就是「在一起的糾纏」。

只是為何一定要犧牲呢?

可能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就是:「如果我沒有犧牲,你還會愛我嗎?」

這是一個聽上去很憂傷的問題。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也可能反映了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是多麼糾結。

在我們的嬰兒階段,當我們無法確認自己是誰的時候,我們和母親緊密地共生在一起。

母親微笑,孩子也會高興。母親生氣,孩子會不高興。慢慢地,孩子開始會從絕對依賴過渡到相對依賴,會逐漸發展出適合與母親相處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媽媽高興?如何讓媽媽注意到自己等等。

在無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親身邊,孩子可能學得最多的就是用各類扭曲的方式來傳達自己,比如犧牲。

也就是說,「我為了別人,才可以有我的存在」,這是一種低到塵埃的價值感,但又是一種強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樣,這是可以引起孩子或者周圍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自我犧牲的動力與結果

究其根本,「犧牲」這種方式下面所隱藏的是一個人深深的無力與匱乏,於是你需要去其他人那裡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種連接方式。一個人從兩歲起就需要分離個體化。(個體化:指個體脫離原本所依賴的家庭而形成自己獨立個性心理的過程)

但在很多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後,妻子便把所有注意力轉向孩子,父親受不了被忽略,從而選擇遠離。

母親和孩子越來越關係粘膩,父親也懶得進入家庭系統發揮作用,這也進一步鼓勵了母親和孩子牽連的關係。

當孩子想分離時,母親此前的犧牲會令孩子充滿愧疚感而無法分開。在這個孩子之後的新的關係中,他所最擅長——或者說從之前的經驗中所習得的連接方式就是「犧牲」——通過犧牲來完成連接。

但這裡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犧牲」的結果是付出者更加痛苦,「不公平」情緒越積越多。因為在犧牲者眼裡,他人都成為「虧欠者」

我們該怎麼做?

犧牲抑或分離,是每個人在情感關係里都可選擇的答案,糾纏還是選擇放棄,自然也是可選項。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在親密關係里的「犧牲」背後,潛藏著巨大的自我「需求」:

犧牲者期待的是別人能看到Ta在犧牲,能憐惜、用情感的方式回報Ta,能真正地看到Ta不得不通過「犧牲」來獲取這種「聯結」的不容易。

可是,關係里的另一方經常會用抗拒的方式來回應犧牲方。因為在接受付出時,他的內心也會潛藏著愧疚感。於是他往往用更多地索取,來迴避自己內心所不願面對的「不平衡與內疚感」。

這種高度習慣性地運轉很難停止,我們往往無法立刻做出改變。但是,無論你是犧牲的一方還是索取的一方,都可以暫時停下來,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你是誰?你的價值究竟由誰決定?

你是否願意放棄滿足他人的慾望與期待,或是他人施虐與受虐的需求,作為自己生命的主體重新理解你與世界的關係

希望你在思考後,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作者魏湘

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北京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在職博士

中德系統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項目成員

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與督導師連續培訓項目成員

原文發佈於:在親密關係中犧牲自己,真的是為了Ta嗎?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推薦閱讀:

你是否身處假性親密關係?
他留著前任的聯繫方式,就是因為還惦記她唄
原來薛之謙和李雨桐散夥早已註定
RL018 「我好像,對另一半越來越失望了」|愛情中理想化的幻滅
有多少親人聚會,實際上是煎熬?

TAG:親密關係 | 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