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聲有色的談論朝鮮問題(一)

寫在文章前

作為在公眾號首發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奠定個調調,我只做「知識的搬運工」,盡量避免主觀評論,因為我切身感受過,讀書看報的時候,多多少少會被編者的情緒左右思維,看待問題便不如旁人客觀,成家了,妻子總是依著我,我便笑話她「缺少獨立思考之人格」。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又何嘗不是自嘲。

如今的同齡人大多都在忙事業,很少有時間關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若是好不容易接觸到有關信息,還被他人先入為主,失去了獨自判斷的機會,亦步亦趨的跟著前人對某件事蓋棺論定,豈不可惜。要知道,隨著時間不斷推移,社會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原本看似本應如此的事情,其實也並非如此。

中國與朝鮮的歷史交點

奧運會的舉世盛況也遮掩不住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一時間,你來我往,劍拔弩張。周圍的同事或是長輩人,周期性的談論朝鮮問題,無論發生了什麼新鮮事,他們的話語總是那幾句,要麼北朝鮮窮,要門是南朝鮮慫。時不時的會帶上兩句他媽的小日本,或者美國、俄羅斯啥的。

碰到熟悉親近的人,我們會耐心的聽一聽,但聽了之後,又沒什麼收穫,碰到厭惡之人,我們特別想打斷他們,乃至駁斥他們,但又一時組織不好語言,只能悻悻作罷。

本周咱們一起畫一畫朝鮮問題的知識點,以便他日舌戰大街頭、小巷口。

歷史上朝鮮與中國往來密切,個人認為其中有幾次交流是決定朝鮮國運的重要節點:

秦漢時期

李白有詩曰:「鳳凰不至河無圖,微子去之箕子奴」。

詩中的箕子是商紂王的伯父,同時也是國內學界普遍認可的朝鮮王朝的開創者。柳宗元在《箕子碑》中提到「及封朝鮮,推道訓俗,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說的就是箕子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鮮後,在蠻夷之地推廣殷商的宗法禮儀,從而教化萬民的事。之後,箕子被擁立,受愛戴,創立「箕子朝鮮」。

雖然韓國對朝鮮的起源有其他理解(檀君朝鮮),但鑒於韓國和土耳其對本國歷史有近乎痴迷的神化慾望,而且國際上盡人皆知,聲名狼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搜索一下相關信息。而司馬公僅僅是對漢武帝心存芥蒂,不時的在著作中發發怨氣,吐吐口水。所以《史記》中有關朝鮮的在冊的內容應該還是我們非專業人士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史記》所載,箕子是朝鮮的創建者,而其後使朝鮮逐漸統一融合的卻是名叫衛滿的燕國人,他本是燕王盧綰(劉邦發小,漢初被封燕王,而後叛逃匈奴。)的部將,盧綰出逃後,衛滿亡命入朝,一邊收攏部隊,一邊招撫流民,並逐漸形成自己的小朝廷,定都王險(今平壤)。漢朝初定,漢惠帝也不想再動干戈,便默許了衛滿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壯大。

漢武帝時期,朝鮮的王位傳至衛滿的孫子右渠。此時,由漢朝遷至朝鮮的百姓越來越多,而且半島地區的其他小國也被右渠打壓,無法來漢朝求見天子。漢朝得知後,遣使來斥責右渠,右渠不以為意,想不到漢朝使者更為狠辣,在回國途中,唆使僕人殺了護送自己的朝鮮將官,回國後向皇帝表功,反而受到嘉獎。兩國矛盾由此激化,兵戈不斷,終於在漢朝兵臨城下之時,右渠被自己的臣屬謀害,身首異處。此後,漢朝在朝鮮設置四郡,直接統轄。《史記·朝鮮列傳》中對交戰雙方的主要將領都有所交代,漢朝一方結局悲涼,無一善終。司馬公又一次找到機會抨擊武帝窮兵黷武,多行不義。

明清時期

孟子曰:「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同樣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朝鮮深諳此道。整個明清時期,朝鮮的對華政策基本上奉行「以小事大」的原則。明朝初年,王氏高麗與後來取而代之的李氏朝鮮都非常熱衷於向明朝獻貢。朱元璋君臨天下,富有四海,收些貢品也是為了試探朝鮮是否誠意歸附,約定三年一納貢,高麗、朝鮮卻不高興,非要一年一來。雙方來來往往,交情日深。

朝鮮對中華敬重有加,中華對朝鮮也是兩不相負,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萬曆三大征」和清末袁世凱在朝鮮鎮壓「甲申政變」。

萬曆三大征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明朝一方也損失慘重,據《明史》記載: 「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到豐臣秀吉死後,戰爭才算結束。戰後,明朝在朝鮮進一步奠定其宗主國地位。

其實「萬曆三大征」異常精彩,交戰雙方都是處於各自的鼎盛時期,明朝一方隆萬改革廢止不久,改革紅利仍然可觀,日本一方剛剛結束百餘年的戰國紛亂,豐臣秀吉建立幕府,軍力空前。奇怪的是,國內大導演卻沒有相關作品搬上熒幕,可能是怕刺激到如今朝鮮與韓國的脆弱神經,推己及人,若是日本或者俄羅斯上映日俄戰爭題材的電影,我們心裡也不會好受。

由於朝鮮對明朝的忠誠,在清代初期,滿清鐵騎對朝鮮的征伐是十分殘忍的,雖然沒有看過相關資料,但想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也能料想到到朝鮮在兩次征討下苦苦掙扎,哪怕是朝鮮國王跪地九叩向皇太極請罪,答應稱臣納貢,去明年號。當初的主戰派依然被清朝索要,極刑處死。

至康乾時期,清、朝兩方不斷相互表態,一面奉還世子,減免歲貢,一面繼續奉行「以小事大」的政策,雖然朝鮮私下並不認可清朝的地位(朝鮮出使明朝的使者成為「朝天使」,出使清朝的稱為「燕行使」;朝鮮不在已故君王的牌位上書寫清朝所贈謚號,而在明朝時期對所贈謚號極其看中;小細節非常多,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閱)。但表面上,兩方關係還是日益融洽的。

至清末時期,清朝國力日衰,日本則發展迅速。迴光返照的老宗主國與噴薄欲出的近現代國家之間齟齬不斷,中日一戰不可避免。朝鮮國內也分化為親中的保守派和親日的開化派。

農曆甲申年,開化派聯合日本人或開鴻門宴,或行騙引誘,接連殺死保守派大臣,揭開了暴力政變的序幕。政變之初,開化派自以為掌控全局,一面挾制國王,一面剷除政敵。實際上他們將要面對的是中國近代史不世出的大梟雄——袁世凱,若不是袁公(有人願意稱袁賊,擱置爭議,共同研究吧)在晚年任性稱帝,他年輕時期在朝鮮的機智果敢絕對會在歷史課本中大書特書。

袁世凱眼見昨日舊友,今朝亡命,便洞悉了開化派意圖,心中明白若是向清朝請旨,則必定耽擱,在召集元老商量對策時,袁世凱義正辭嚴,時不我待,必須即可進宮勤王,同時願一力承擔所有後果。對戰中,袁世凱兵力並不佔優,但身先士卒,毫無懼色,加之開化派一面的士卒大多受過袁世凱訓練,所以臨陣倒戈者頗多,朝鮮「甲申政變」失敗。

此役之後,袁世凱在朝鮮如日中天,位同監國,在國內也是名聲鵲起,為後來出將入相奠定了雄厚的政治資本。可以說袁公在朝鮮十二年收穫頗豐,還順帶著娶了三位朝鮮姨太太。後來的民國四公子之一袁克文就是其中金氏所出。但他於國於民最重要的還是挫敗了朝鮮的親日派和日本的躁動分子,最大限度的延續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存在。

雖然我竭力避免,但還是沒忍住夾帶私貨,請同學們仔細辨別,去偽存真,有興趣的可以收集考證,留言交流。

我放棄我在開篇說過的話,因為我發現自己寫的第二篇文章,更加過分,通篇都是私貨......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日知一事」,工作之餘寫文字,每周更新文章。


推薦閱讀:

如此唯美的小情書還不快快送你所愛之人定會感動
春節自救指南
為什麼不同地區出圖的人類最早的造型藝術都是女性的裸體雕塑?
遇人減壽,逢衣加錢。是智慧還是世故?
新教黑話教學豪華套餐

TAG:歷史 | 文化 | 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