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的互聯網,運營將成為比產品更加有前途的職業?
「作為一個互聯網人,在未來5年內,你覺得做產品更有前途,還是做運營更有前途?」這是許多互聯網圈新人面對職業規劃時都會思考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們幾天前在知乎拋出的一個問題。
在短短數天時間,這個問題收穫了2038個關注和125個回答,其中不乏劉飛、蘇傑、張亮、kentzhu等互聯網圈內名人。而討論的結果也頗為出乎我們意料——居然大多數人甚至包括很多產品經理們都一致認為:從大趨勢上看,未來5年的互聯網,運營會是更有前途的職業。
其中,答主@龍崎 直接提到——
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為什麼說有意思呢,因為往前推5年,根本不會有人問出這個問題:因為LowB 運營要麼是從產品衍生出來的,要麼就是原來的編輯或者供應鏈從業人員換個職位名稱來的。
這樣的立場其實多少代表了很多人的認知——大家都知道,在過去5年的互聯網內,「產品經理」是一個頗受追捧的職業。以至於很多人都在說「產品經理是離CEO最近的人」。
但萬萬沒想到,在不知不覺中,似乎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下,我們對於該問題下各方的觀點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歸納,希望文章的內容能幫助大家對產品和運營,對行業和自身產生進一步的思考。
關於互聯網行業的現狀和前景
首先,關於對互聯網行業的前景預判,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同,未來三五年內的互聯網產業將會保持相對的平穩狀態,不會產生翻天覆地級別的洗牌變動。
三節課的@黃有璨認為,產品的技術發展已經進入一個瓶頸期,產品愈加標準化、流程化,普通產品經理的職責會被模板所取代,反而是運營將會製造產品之間的差異。
就當下國內互聯網所處的階段來說,無論是在Web端還是移動端,在產品形態和產品設計方面可以擁有的創新空間其實已經越來越小了。相反,很多產品將會越來越趨近於同質化,門檻可能更多在於技術、服務和運營……所以,除非有全新的場景全面興起(比如VR),否則在具體產品的設計上,將會越來越標準化流程化,甚至是後面將會有一些效率工具(類似上線啦這類的)會以相對模板化的方式替代掉目前產品經理的部分職責。
而@kentzhu 從另一個角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即手機技術與VR技術/可穿戴設備,前者已經成熟,後者還處於嬰兒時期,兩者青黃不接,三五年內應用技術領域很難出現突破性變化,只有深耕運營才是目前的突破口。
這樣的平穩發展帶來的結果就是:互聯網漸漸回歸商業本質,運營的重要性也在商業運作的過程中得以凸顯。
持有這樣觀點的網易雲課堂戰略總監@孫志崗 就指出,目前互聯網的兩大趨勢就是:
to C 疲軟,to B 漲勢喜人;
用戶量漸無意義,讓用戶付費更重要。
關於前者,進入更純粹的商業領域,迎合商業節奏將會是必修課;而關於後者,讓用戶付費,僅僅依靠產品設計很難做到,更多還是需要運營在其中操作,無論是品牌包裝還是市場拓展,無論是內容製作還是用戶運營,電商領域就是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
而@kentzhu 直指:「中國互聯網的競爭,從點子的競爭到流量的競爭,慢慢會回歸到商業本質的競爭。當然,我們不能說之前的競爭就不是商業本質的競爭,也是,但是,沒有現在這麼的透徹。」刀耕火種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局面,要麼是合併或合作,要麼是細分領域的精細化運作,而這,註定了運營會成為未來3年左右的重要角色。
另外,隨著行業的成熟,一些機械化的工作將逐漸被機器、固定模式和通用解決方案取代,而只有創造性的、不可複製的工作無法被取代。
比如@Lebanner 就這樣定義了他心目中產品和運營的區別,前者尋求不變的規律,後者則不斷思變。「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是,設計可不斷復用的、邊際回報遞增的業務模式。運營經理的思維方式是,不斷設計不可復用、總收益最大化的業務模式。」在這種定義下,互聯網越成熟,產品經理的價值和意義就越低,而一個有源源不斷創意的運營就越珍貴。
而@黃有璨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行業對運營的精細度和不斷翻新的創造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會不斷翻著花樣地刺激用戶的痛點將成為運營的標配。而隨著行業標準的建立,工具的發展和規則的成熟,產品寫文檔、畫原型的這部分機械工作將會更容易被替代。「在職場中,大邏輯看,一定是從事創造性工作內容,能更多解決關鍵問題,可替代性更弱的人價值更高存在感更強。」
過去5-10年內,運營的存在感弱和價值弱,大體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還是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期,有紅利,大體一個產品做得夠好夠快夠穩定,基本自己就已經能夠跑出來了,所以運營只要打打雜,投點廣告做點內容維護最多再看看SEO、SEM就差不多了。
但到了今天這個大環境下,任何一個垂直品類里你殺進去至少一抬頭都能看到三五家競爭對手的環境,在運營上你覺得你還是只常規性做點維護搞點推廣投放就能跑出來?鬧呢。
所以,今天的運營必須絞盡腦汁去策劃營銷事件,去製造話題,去尋找更加獨特性價比更高的渠道,去輸出優質內容……等等,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這些事情,可替代性正在越來越弱。
相反,如前所說,隨著產品形態的標準化,產品經理們從事的創造性工作內容其實是在有所降低的,大部分產品經理們現在的日常工作開始變成了:寫文檔、畫原型、開會這一類略有些機械化的工作。
當然,涉及到對海量需求的管理和研發跟進,特別複雜的產品的邏輯架構等等,這些事還是挺不可替代的,但目測能接觸到這部分工作內容的產品汪,應該不到20%吧?
為什麼「未來五年內,運營更有前景」?
基於以上這幾個對於行業前景的預判,大家為「運營在未來五年更有前景」提出了以下這幾個具體論點:
1、關於就業形勢和人才需求
@黃有璨:「從就業形勢上看,行業對於運營的人才需求量一定是遠大於產品的人才需求量的。」
@布棉:「純產品經理的數量應該會減少,而運營人才、複合型人才的數量會增大,或者說,具備基礎產品能力的互聯網從業者會指數級增長。而運營人纔則是海量的數量,未來產品狗、攻城獅、運營喵的比例可能會是1:5:10的關係。」
2、關於職業前景和職業發展
@黃有璨:「從職業前景&發展空間來看,運營可接觸到的工作內容應該更多也更豐富,至少日常我們熟知的就包括了:內容&文案、活動策劃、推廣營銷、用戶管理、數據分析等等,相比產品來說,或許至少可以講運營的可能性更加開放一點。」
@劉飛:「如果是完全沒有條件、沒有背景預設的話,我會建議做運營,這樣更有前途。」
@張亮:「五年,是可以成就一個優秀運營的,但很難成就一個優秀產品。這裡的前提是,雖然大家都是從零開始,但運營從入行開始就是有產品可以運營的,但產品有時候入行,是真的一窮二白的。所以,即便大家都要碰運氣,運營崗5年內的成功概率,似乎要比產品崗稍稍好那麼一丟丟吧。」
3、關於薪資變化
@黃有璨:「從薪資收入上來講,當前初級運營們的薪資還是不如初級產品的,但我相信,隨著行業的發展,到了3年經驗左右,運營的薪資應該能夠逐漸趕上產品了(前提是你要能夠成為可以解決問題的運營,而不是打雜的運營),再往後,也許運營的薪資可能還會有一些反超。畢竟就大環境來看,當前行業里優秀的運營要遠比優秀的產品要稀缺多了……」
為什麼「未來五年內,產品依然大過運營」?
當然,也同樣有很多人認為「產品」才是更有前景的職業。圍繞著這個立場,包括@蘇傑 老師在內的一眾大V們也都紛紛拋出了自己的觀點。如下,是我們摘錄和匯總出來的一些關於產品崗位的關鍵看法。
首先,廣義的「產品」將會從一個具體的職業轉變為一種互聯網人通用的思維模式。
@文士 認為產品將會成為一種思維模式,而在執行層面,則表現為運營的百花齊放。
就像蘇傑老師說的『十年之後,可能再無產品經理』。因為產品正在逐漸被提煉成一種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就是『產品思維』。產品是歸宗落腳點,但運營是執行層面的,在執行層面,就有百花齊放的可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而@黃有璨 更明確的指出,所謂日後人人必須掌握的「產品思維」,具體來講包含了「一切從需求和典型使用場景出發」、「少即是多」、「敏捷+快速迭代」等等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將不僅僅局限於產品經理,而是成為互聯網人一種通用的能力。
@Kentzhu 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即產品經理的一些工作習慣將會成為互聯網圈的常識。
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完成了一個重要的轉變,把很多專業變成了常識。10年之前,大家說UCD,說UX,說不要讓用戶思考。大家不斷討論的是如何做好一個交互,如何使用用戶場景解決問題。10年之後,這些內容的普及工作完成了,很多之前看上去不太能被人接受的東西,變成了常識。比如,我們要簡潔一些,我們要聚焦核心功能,我們要做MVP。
其次,對於作為一個職業的「產品經理」,@布棉 和@蘇傑 都認為,這個職業將會向高端發展,成為一個少而精的決策層職位。
@布棉 老師認為,產品將會成為一家公司方向、邏輯、結構的決策者,產品經理的頭部集中現象會更加明顯。
早期的需要產品經理去想著創新,想適應新技術,但是,現在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弱了,因為新的產品形態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更多的是基於已有的產品形態做改良,所以對於產品經理來說,能力要求是在下降的。
產品經理會變得兩級分化,要麼牛逼,要麼傻逼,牛逼的來定方向、邏輯、結構等,而傻逼的就只能轉向做運營了。而牛逼的會越來越集中於大公司、優質的公司、有特別調性的公司。
而@蘇傑 則把產品經理分為了7個等級,其中,高等級的產品經理已經可以做到對業務和管理的融會貫通以及個人的自我實現。
我把產品經理分為7級:
需求細化與研發跟進;
主動挖掘與項目管理;
完整產品與大局觀;
產品線與帶團隊;
成功案例與影響力;
業務理解與跨職能管理;
自己成功到助人成功。
第一級,甚至前三級的產品經理,前途肯定不如一個牛逼的運營,但到了第四級或更高,運營就只是你的一項職責而已了。
@Kentzhu 則對產品經理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會越來越被詬病,直到產品經理們自己開始往更專業的路子上走。
產品or運營,這是一道單選題?
最後,其實對於產品和運營,大家也都沒那麼絕對。具體到細分領域,還是要看具體領域內的行業環境。俗話說得好,阿里看運營,騰訊看產品嘛。
@龍崎:「作為初級選手(還沒帶團隊管一個整體的產品線或者是一個業務方向),明確自己所處的行業環境很重要。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核心競爭力在哪的產品哪個職能最重要:
O2O、電商等偏商業的產品,太多了不舉例,運營更重要些;偏工具類的產品,比如什麼詞典,一般都是產品經理比較重要;有些技術驅動的產品,比如雲計算等,那產品和運營都閃開。」
@曾軼:「其實重點不是產品還是運營,重點是朝廷心腹。」
但無論大家對於產品和運營的前景孰優孰劣有什麼看法,關於產品和運營的配合大家還是一致認同的。
@文士 就提出了產品和運營配合的四個要點。
新起業務場景的梳理下,運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和產品密切配合,思路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且最終的呈現形態一定是產品化的。且先拋開運營和產品的界限差異,至少在同一業務的合作過程中,雙方的交流、溝通(表層)以及最重要的業務思路和用戶認知必須處於同一頻道,至少需要時刻弄清楚對方產生差異這背後的認知緣由。
產品和運營的用語差異很大,尤其在直接面對用戶的環節,產品會習慣性的輸出專業辭彙,而運營則更懂得轉換成為用戶能聽懂的語言。這裡,要多聽運營的。
初中級運營的需求有相當的量級來源於碎片化用戶和自我感知的要求,且容易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必要的,而成熟的產品經理則能更為宏觀的去該需求的必要性。這裡,要多聽產品的(這是很多運營和產品撕逼的原因)。
成熟的產品經理規劃較為長遠,在細節業務尤其是跟初期用戶感知相關的業務點上往往有疏忽,這裡是需要運營來補充的,雖然這種補充很大程度上是擦屁股,但這個屁股,一定要擦。
運營和產品千萬不能樹敵,沒誰是傻逼,只是你們的出發點不同而已。一旦樹敵,在職場最終的結局就是某一方獲勝,取得話語權,然後雙方就沒了配合,思維又不在一個頻道上,必死。
而超越了初級產品/初級運營這個層面,進入高端領域,產品和運營的區別將會越來越小。
@劉飛 在回答中提到,「產品和運營職位越高,界限越模糊。」
就像蘇傑老師說的,產品在初級階段都只是需求管理員,職責都是圍繞需求展開的。不管是研究用戶、分析需求、跟進項目,都是在做具體細節的執行。在這個階段,產品跟運營是沒什麼接觸的,界限清晰。
在一定階段之後,產品和運營的工作將會密不可分。我見過的淘寶的產品經理,每個聊起運營活動和用戶留存這些指標都侃侃而談,反而很少說項目迭代或者用戶體驗這方面的工作。因為淘寶上每個功能型的產品,都是運營和業務的具象。
從運營角度來說,同樣如此。
基層的運營人員分工明確。有內容運營,有產品運營,有用戶運營......甚至新媒體運營都會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只負責一小塊業務。而運營主管,不可能只對某一方面專精,必須要全盤負責。
@龍崎 則對產品和運營的本質產生了思考,認為兩者名異實同。
說到底,無論是產品還是運營,都是職能化後的名詞,有大量的具體工作,但真要往上發展不是互相的零和博弈,而是實打實和別的行業也一模一樣的,對商業,對人,對模式的理解。
@Kentzhu 也說:「產品和運營之間的分工越來越模糊,一個新的角色會出現,叫做產品運營。」
不過,當然,有一位似乎是亂入了的@Tchaikovsky 表示——
程序員:「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
本文由三節課官方出品。三節課是首家互聯網產品主題學習社區,提供最系統的產品 + 運營課程學習,定期出品有深度的產品觀察 + 評論。如需轉載,請聯繫三節課微信公號(ID:sanjieke),並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產品復盤:上線紅包功能,真的真的沒有你想的這麼簡單~
※圖示知乎缺陷
※打造產品生態,讓產品燥起來~!
※如何運用「增長黑客」模式來探索增長引擎?
※產品運營/產品經理常用運營指標(英文簡寫)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