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才是村上春樹的宇宙牛仔 | 美好百科

作者:王歡歡

鏈接:有什麼動畫的名字是有特殊意義的? - 王歡歡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既然說到動畫片的名字,那麼就從渡邊信一郎當年的的Cowboy Bebop開始講:

當代日本動畫導演里最樂於表現音樂元素的還得算渡邊信一郎,搭檔音樂家菅野洋子的話總能迸出點兒火花。1998年首播,由渡邊監督,菅野洋子負責音樂的《宇宙牛仔(Cowboy Bebop)》一直在各類動畫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不僅國內好評,在西方動漫圈內也是享受著高度評價。

日本的動畫製作如同現代工業、文學一般師法歐美,《大鬧天宮》誕辰50周年時國內常說的一個段子是:手塚治虫當初看了萬籟鳴在1941年拍的《鐵扇公主》後大為震撼才受啟發創作了阿童木的。真假與否暫不論,然而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本身就是效仿迪斯尼風格的產物。到後來日本動畫中常見的眨眼三幀、說話三幀等獨特的運鏡方式,則是最初手塚等先驅為節省成本而刻意形成的「不動畫」風格。

在鐵扇公主洞府前一籌莫展的師兄弟仨

形式上靠攏歐美的日本動畫片數量不少,但內在神韻似乎都短了點兒,相比之下,《宇宙牛仔》從精神氣質上就顯得格外地道。儘管人物故事關係,依然在乎日本風的「羈絆」,但整體美學特徵,大筆一揮致敬了太空歌劇、黑色電影、香港槍戰片、西部片等等,又惡搞戲仿不少經典類型名作。尤其在音樂上,從每集片名、畫面到劇情都嘗試組合搭配起多元化的西洋音樂,這個是下了很大力氣。片名里「Cowboy」,有形容主角們勒馬宇宙邊陲,賞金冒險的意味,而「Bebop」這個詞,則源於美國爵士樂中的重要分類「比波普」,台譯做「咆勃」,從基調上就滿載了這種激烈、即興的爵士風格,整體上此風格配樂的確佔據了不少比例。如果要找非常具象化的例子,大家不妨可以去看動畫片中主人公史派克的一對多打鬥橋段,踩著節奏行雲流水,聲東擊西,瀟洒養眼。宏觀上著眼,這種Bebop風格的即興成分、演奏樂手間的呼應與刺激,與劇情中各種戲劇化巧合、高潮低谷、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形成互文,設計的頗為巧妙。

從音樂史上看,Bebop是興起於上世紀40年代早中期的爵士樂演奏形式。此時正逢二戰爆發,一些具有先鋒意識的年輕音樂家已經不能滿足於30年代大樂團的搖擺樂形式,他們主要認為搖擺樂演奏缺少獨奏即興元素,以及和聲、旋律、節奏均缺乏聽覺刺激。這群人在當時的嘗試曾遇到不少批評,但時間證明了Bebop之於現代爵士樂的重要性,這些音樂家的名字日後均在音樂史上刻下了亮閃閃的坐標。他們包括:

薩克斯手查理·帕克(Charlie "Bird" Parker)、小號手迪齊·吉萊斯皮(DizzyGillespie)、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鋼琴手巴德·包威爾(Bud Powell)、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鼓手麥克斯·羅契(Max Roach)、肯尼·克拉克(Kenny Clarke)與吉他手查理·克理斯欽(Charlie Christian)等。

當時,他們都會去哈萊姆區的「明頓酒吧(MintonsPlayhouse)」參與即興演奏會,可以說這裡就是Bepop的誕生地。該酒吧是由高音薩克斯手亨利·明頓(Henry Minton)創辦,明頓在紐約音樂界知名度很高,也曾是節奏俱樂部(Rhythm Club)的經理——在1930年代就策劃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演出。當時參與即興演奏會是被演出相關的公會所禁止的,逮到後還會對參與的樂手處以罰款,而明頓因為在公會的深厚背景和商業上的人緣,能充當一面擋箭牌,所以明頓酒吧成為了新音樂試驗的一片熱土。

Mintons Playhouse,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Cecil Hotel at 210 West 118th Street in Harlem

在《宇宙牛仔》的片頭OP,有一段隱藏於背景中的英文文案,有粉絲人肉抄錄了出來,中文翻譯過來如下:

很久以前,1941年的紐約城……

所有的演奏者們都聚到這傢俱樂部,夜復一夜,

在這家地處哈萊姆的明頓酒吧,

演奏者們以爵士斗樂。

年輕的爵士演奏者們歡聚一堂。

年輕人們最終從他們自己的新銳靈思中找到了一種全新的存在。

他們厭倦了習以為常的所謂爵士。

他們希望能更洒脫地演奏自己的爵士。於是……現在到了2071年的宇宙。

賞金獵人們聚集到了太空船BEBOP號上,

自由奏響他們的冒險人生。

他們必須打破陳規去創造新的夢想、新的電影。

是這樣的作品,它成就了它自己的全新類型,最終被稱為……「COWBOY BEBOP」(翻譯:len Kodak)

其中「新的電影」,大概也是渡邊信一郎對自己作品的期許吧。

Cowboy Bebop CD-BOX 一定要聽哦

二十世紀早期,爵士樂誕生於美國新奧爾良黑人手中,最初是一種下階層音樂,當時很多都在妓院里演奏作為娛樂形式。直到1917年,爵士樂才有了上錄音的機會。一戰結束後,爵士樂重心遷往北方,更富足的城市諸如紐約和芝加哥吸引著來自南方和各地的樂手。《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所謂的「爵士時代」,即開始於一戰結束的1918年,終結於大蕭條到來的1929年。用作家本人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清教徒的道德約束不在,奢侈拜金思潮盛行,爵士樂得以飛速發展。這時候極具舞蹈性的搖擺樂,作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與電影、時裝一道開始了世界範圍的出口。

很多人固執的認為只有美國黑人演奏的才是地道的爵士樂,其實與布魯斯音樂(blues)相比,爵士樂更具開放與傳播性。甚至包括斯大林時期的前蘇聯,都存在著很優質的爵士之聲。日本更是一個從近現代開始受爵士樂影響非常深的國家,無論民間普及程度還是音樂人的數量、質量都堪為翹楚。1853年著名的「黑船事件」,導致了日本國門被撬開以及「明治維新」的到來,明治時期的全盤歐化政策也使得西洋樂器、音樂理論等廣為滲透入日本的學校基礎教育中。最早的日本本土爵士樂隊,據記錄出現在1909-1912年左右。而大正時期整個脫亞入歐的思維導向,更讓爵士樂的普及變成了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1920年代,日本舞廳和咖啡屋的數量急劇增多,年輕男女們都喜歡在工作和學習之餘前來聚會,隨著音樂搖擺身體放鬆心情。爵士樂即作為舞廳里的跳舞音樂,成為了這一時代日本的主流文化娛樂形式。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天皇發布了《國民戰爭精神總動員》,公開禁止舞廳,試圖扼制歐美音樂、奢侈品等元素的傳播。一段充滿黑色幽默式的歷史是:與戰時日本撲滅爵士樂相反,蘇聯爵士樂反而倖免下來,並經常作為激勵前線將士的娛樂節目播出;到二次大戰即將結束,局勢開始逆轉:作為資產階級「流毒」,爵士樂被前蘇聯左派政治家大力禁止。而隨著廣島、長崎相繼被扔下原子彈,美國軍隊借聯合國之名對日本本土進行接管,通過軍事基地周邊衍生的餐廳、酒吧、電台、二手用品等渠道滲透,爵士樂則徹底地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爵士唱片在50年代日本很昂貴,一般樂迷的消費能力比較低下,購買渠道也較稀缺。這種「爵士吃茶店」應運而生,顧客們可以喝咖啡蹭一天。Jazz & Coffee Masaka 是東京最有歷史的爵士喫茶店,開業於1953年,坐落在東京世田谷區下北沢(已經停業)

好比村上春樹這樣戰後出生的日本人,爵士樂對個人的影響意義深遠。從大學時代在唱片店打工,開爵士酒吧,到自己能參與樂隊演奏鋼琴,對爵士音樂的愛好已經和寫作融為了一體。他說當他寫作的時候「就像是在琴鍵上演奏音樂一樣,將旋律、和聲、節奏融合在一起,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即興創作。」村上曾幫藝術家的展覽寫過一篇《爵士樂群英譜》,後記里這麼寫道:

「尤其我最佩服的是,和田先生對這二十六位音樂家的選法,若不是真正喜歡爵士的人的話,我深深感覺到,應該沒辦法挑出這些人選。在這個地方,我也能感覺到非常私人性的共鳴。雖然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和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 都沒有被放進來(相對的卻有畢克斯(Bix) 和蒂加登(Teagarden)),但請把它想成這就是這本書很棒而且很帥的地方吧。」

爵士樂群英譜封面

約翰·柯川,似乎一直是村上比較心水的爵士名家,《海邊的卡夫卡》里,離家出走的少年耳機里播放的即是他的作品。作為六十年代最重要的次中音和高音薩克斯演奏家,柯川在1966年的日本之行影響深遠。那次演出被許多日後成名的日本爵士樂手當做極具轟動效應的文化事件看待,特別是70年代暫露頭角的即興音樂家們。按照年齡來判斷,村上作為樂迷當時應該也會在現場吧。

John Coltrane爵士風格由Bebop開始轉向modal,這張著名的My Favourite Things正是他的轉折點。同名曲源自《音樂之聲》電影

2012年的時候,自結束《混沌武士 (Samurai Champloo) 》後好久沒有動作的渡邊信一郎再次攜手菅野洋子合作了一部講述60年代校園友情、戀愛以及爵士樂主題的青春動畫片《坂道上的阿波羅》,作品改編自漫畫家小玉由起的同名漫畫,故事的起點也放在了1966年。

《坂道上的阿波羅》

與《宇宙牛仔》類似,這部作品依然重視音樂的表達,但由於題材不同,更像是對美國爵士樂影響下的六零年代高中生歲月回顧。每集的標題皆是來自一首經典爵士曲目,涉及到多位爵士大師,包括阿特·布雷基、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查特·貝克(Chet Baker),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s)等等。其中第七集標題是查理·帕克的名作《Nows the time》,但實際上整集都在致敬約翰·柯川。對白中也提到他的去世,歷史上確實是柯川到日本巡演後一年—即1967年逝世。動畫中還有條令一代日本人揪心的線索,直指60年代末的日本學生運動,這在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1Q84》等作品中都有著不同角度的描繪。

學生運動安田講堂攻防戰

除卻動畫片中反映的民間熱愛,真正職業樂手間的學習與交流,包括第一位在美國打響名聲的日本爵士樂手秋吉敏子、以及後來被譽為日本爵士樂教父的渡邊貞夫,都是在1950年代即前往美國進行學習和創作。而隨著7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商業市場運作成熟,本地爵士俱樂部繁榮,資深樂評人與收藏家成為推手,越來越多的本土爵士名家湧現。無論流行商業化,還是獨立實驗,讓源自美國的黑人音樂更豐滿,那便是另一段歷史了。

喜歡看更多有關人文、歷史、藝術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個人公號

美好百科公眾號:meihaobaike

介紹美好生活中的無用百科事
推薦閱讀:

TAG:日本動漫 | 爵士樂Jazz | 村上春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