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妝心得」vs「美啦」App (安卓)體驗筆記
線上兩款app的內容功能框架,為了在一屏幕塞進所有信息,個別項目包含關係做了調整。
Point1: 價值訴求
美啦:全民網紅時尚購物平台(妝載全世界);美妝心得:你的美妝消費指南。
價值訴求即,兩款產品針對目標市場、用戶做出的核心價值申明,就是要告訴目標用戶:我就是為了給你做這個而生的。
單從兩家slogan來看,美啦是個電商平台,這點從美啦的公關稿中可以看到端倪,一般美啦的公關稿中關鍵詞是這樣的:海淘、C2C、場景化電商、一站式解決美麗困擾、專註以C2C方式解決長尾需求、張博、創業。
美妝心得是個工具性app,從美妝心得的公關稿中看關鍵詞是這樣的的:美妝行業的大眾點評+豆瓣、打死不做電商、C2B電商、美妝領域的大數據引擎、一家大數據公司、飛揚、貝殼網。
單從對價值訴求的闡述來看,美妝心得更加明確、專註具體,美啦可以看出來明顯是要做電商並且野心很大。
Point2:運營情況
美妝心得2013年2月上線運營,是飛揚(暫時沒查到太多信息,比較低調)第三個創業項目,之前做了唯依網和貝殼網。自稱6000萬用戶。在安卓三大三小應用商店看到的數據如下2399萬 (奇虎348騰訊196百度1386小米150華為198魅族121);推測iOS裝機量2500萬。共得到推測裝機量4899萬(還有更多渠道、裝機量誤差沒有拉進來,僅供參考)。與宣稱的6000萬裝機量誤差不大,還是比較可信的。
美啦2013年7月上線,宣稱裝機量1個億日活230萬。相應得到的數據是這樣的:2054萬 (奇虎378騰訊306百度374小米500華為412魅族84)iOS估算2600萬共4654萬,與宣稱相差一倍,這裡就要懷疑一下是否有重頭渠道看漏,檢查一下美啦pc官網日ip3000(alexa)應該不會差太多,推測宣傳數據有水分,不過這樣正常,大家心照不宣。產品背景是騰訊系張博創業項目,AB大ip助陣,同事iOS上面有一系列分功能app群但是從評論數來看裝機量不會太多。
百度新聞以標題匹配方式查詢 美啦+張博;美妝心得+飛揚得到新聞數為179和20篇,可以看出美啦宣傳上面花的力氣比美妝心得大。
360應用商店大略看用戶評論,美啦的用戶評論中出現AB比較多,可見不少AB粉為了偶像來裝軟體;美妝心得更多集中在多產品本身的評價。美啦的差評集中在電商物流、售後上,差評比較低大概在7%。
Point3:產品細節
美啦電商化比較徹底,產品元素、明星引入等營造時尚感,以紅人、達人驅動核心內容,普通用戶消費內容——告訴你什麼美,怎麼變美。用戶生產內容的引導不足,小白無法清除明確的知道如何發布內容如何互動,按鈕在右上角,不明顯。對用戶閱讀深度的引導個人認為有問題,與早期版本的小紅書類似,用戶沉浸閱讀一直向前,幾次點擊以後就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要回到最初則需要多次點擊返回。用戶評論互動深度不大,多為一兩個字的評論,並且僅針對達人生成內容而言,普通用戶生成內容普遍互動不多,且流量對普通用戶的引導基本沒有,僅能通過用戶評論中的用戶頭像找到該用戶發布的內容。
美妝心得電商模塊隱藏很深,工具感明顯,以大量、真是的評論和分享內容做美妝消費決策——看看別人怎麼美,看看東西好不好。對用戶生產內容引導充分,足夠重視,下tab中間就是核心的用戶生產內容按鈕,小白可以順利的知道如何發內容、怎樣成長、怎樣交流。達人、網紅、大號的權重不高,隱藏在二級裡面,整個感覺是以普通用戶內容為核心,用戶評論比美啦活躍並且深入度更好,對產品本身的討論更多。
產品庫是兩個App都著力建設的重頭模塊,相比之下美妝心得加入了用戶特徵信息如年齡、膚質的數據,顯得更加可靠,並且對產品庫的類目和查詢做的體驗更好。下面是兩個產品相同模塊的截圖。上圖是美啦、下圖是美妝心得
總結:美啦的目標用戶聲稱是25到30歲女性,從產品來看是更注重時尚感、消費能力強的一批用戶,更細緻的定位需要長時間在社區裡面泡,觀察才有相對靠譜一點點的結果;美妝心得的目標用戶聲稱是20到25歲的女性(男性),從產品來看注重工具性年輕化也比較符合這個年齡段,因為電商不是核心(目前)所以對消費能力的篩選暫時沒看見。
總體感覺美啦是想在社區外衣下堅定的做電商,但是又不想表現的就是個電商,產品較重體驗尚需優化,電商模塊的C2C模式也一定會面臨真假貨、物流售後一系列頭疼的問題;美妝心得定位清晰,體驗良好,但是從產品中看到了電商化的端倪,有點遮遮掩掩,部分產品庫跳轉京東商城有點突兀。
個人比較喜歡美妝心得。
推薦閱讀:
※toB產品的需求、產品方案和產品觀
※《唐指導產品筆記》第二篇:判斷需求
※產品經理要懂的邏輯框架-簡析麥肯錫的分析框架(一)
※課程篇(10):產品設計-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