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迷航》系列電影怎麼樣?
那些年,有一個經典系列叫《星際迷航》
可能我們在盧卡斯影業的《星球大戰》系列中,早就將歌舞式科幻片的王冠戴在它的頭上,但是在硬核科幻領域的《星際迷航》系列像是銀河系中璀璨的星空,相比於前者,後者往往成為宏大星際觀、龐大外星種類和複雜人物線索的代名詞,第一部《星際迷航》電影版在1979年上映,而第一部星球大戰也是在1977年誕生,這種時間上的相似性,以及之後二者在續集和前傳上的安排都自然形成了一種雙胞胎式的對比。
2016年9月2日,第三版《星際迷航》的第三部將會在內地上映,從之前推出的預告片來看,電影依舊會延續由J·J·艾布拉姆斯建制的逗趣冒險風格,但是這部《星際迷航:超越星辰》卻是由《速度與激情》系列的導演林詣彬執導,艾布拉姆斯則退居到製片人位置,不過導演的名字換了,並不代表新系列的風格會有太大的改變,按照預告片的影像風格來看,只是在原基礎上增進了《速度與激情》式大段動作片和驚險視覺效果的風格,由於2013年《星際迷航:黑暗無界》的大受好評,讓部「星際迷航」50周年紀念版的電影作品備受矚目,不過,這次我打算主要從回顧下1979到2013年一共12部電影版的《星際迷航》,畢竟,經典之所以存在,總是得從歷史中溯源根底。
1.《星際迷航:無限太空》(1979年)
——硬核科幻的序幕從此拉起
第一部《星際迷航》中硬核科幻的味道像是金屬塞進口中一樣,有一種冰涼的腥味,但是攝影的平緩,長鏡頭的視覺延遲,讓這部電影有著一種類似於古典交響樂的高雅。
用未知力量來營造懸疑和驚悚的氣氛,再用逐層解開疑惑的方式來釋放人們的恐懼,並在最後得知真相,這種劇情安排在《星際迷航》電影版第一部中,可謂是兵走險棋,不過我們如果能用包容《2001:太空漫遊》的心態來包容它,自然能得到關於「創世者」的哲思,這種哲思包含著人類對於自我的認同、對本性的理解,同時,它也在反思冰冷「邏輯」和感性「創造」之間的聯繫,正如寇克船長和斯波克這對搭檔一樣,就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即使在斯波克這個地球人和瓦肯星人的混血兒,也同樣如此。
本片向來在《星際迷航》系列的中飽受爭議,一貫被影迷被所貶低,直到後來出版導演剪輯版的DVD才得到正名,可能是和後續作品的風格差別太大,所以不能受到一票影迷的讚賞,片中開頭那段長達1分41秒的《overture》交響曲在完全沒有任何圖像的黑幕中流淌,貌似是對1968年《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那段《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致敬。
2.《星際迷航:可汗之怒》(1982)
——斯波克的偉大獻身
第二部顯然沒有第一部的立意高,電影大部分是在寇克船長的老冤家可汗的復仇中走過,平平淡淡,也沒有多少亮點,除了那個「創世」計劃有著讓人驚喜的設定,但是電影在這上面也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好在結尾斯波克的捨己為人大無畏的精神,倒是讓人睡眼惺忪的的感覺突然消失,有了點迴光返照的意思。
不過由於這部電影的片尾劇情和反派人物「可汗」在2013年《星際迷航:黑暗無界》中出現,所以讓本片現在看來倒是破喲意思,而且,在「星際迷」的「通識讀本」中,向來有著「偶數集比基數集優秀」的成文規定,所以本片倒是在骨灰粉中頗受歡迎。
3.《星際迷航:石破天驚》(1984)
——寇克和斯波克的友情奠基
連接第二部劇情,第三部的主題換成了「拯救」和「犧牲」,在第二部中,斯波克因拯救大家而犧牲,這次則換成了寇克為了拯救重新成長的斯波克而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這種循環式的故事發展,算是讓斯波克走了個過場,再次回到《星際迷航》的世界,雖然在劇情上並沒有太大的驚喜,但是比較出彩的科幻點子——斯波克的成長和創世星球的衰老過程保持一直,倒是讓電影的科幻趣味增加了不少。而這次讓星際聯邦和克林貢人第一次開戰交鋒,也算是星際戰爭的開場,當然,場景和服裝造型的精湛依然是該系列的亮點。
4.《星際迷航:搶救未來》(1986)
——時空穿梭下的生態隱喻
和前一年的《回到未來》第一部一樣,《星際迷航》系列終於開啟了時空穿越的篇章,本部《星際迷航4:搶救未來》觀賞度優於第一部,而主題深度也高於第二、三部,這讓它成為前四部《星際迷航》系列中最好看、也最有深度的一部,環保問題被提出,而這種提出則是讓300年前滅絕的駝背鯨和23世紀的整個人類存亡相掛鉤,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電影的厚度。
讓「企業號」的一批人回到過去,種種有趣的話題自然應運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導演直接由斯波克的扮演者——倫納德·尼莫伊繼續擔任(第三部也是尼莫伊執導),這讓電影的友情、團隊力量更加突出,硬核科幻的風格雖然依舊保持,但是電影的系列感卻大大加深了,當然這種感覺從第二部尼莫伊擔任導演時就已經逐漸形成。
5.《星際迷航:終極先鋒》(1989)
——「上帝」或「虛幻」,對於本源問題的探討
本部《星際迷航》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上帝是否存在,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23世紀,即使大多輸星球都已經開始星際交流,但是每個星球的人還是在思考「我們從哪裡來?」這個終極問題,然而本片最後找的「上帝」也只是一個騙子,電影依然對於「上帝」這個命題存疑,但是即使換做我們,也一樣如此,沒有被證明的事情,永遠伴隨著兩種情緒,一個是「期待」,一個是「恐懼」。
除了這個主線問題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企業號」團隊對於「家」這個概念的思考,就如同船長寇克開頭說的:「每個人都有家,但是他們除外。」雖然的確是工作條件和使命感迫使如此,然而只要一個人處於群體之中,並且還是個優秀互助的群體,那麼他就有「家」,電影在最後斯波克的兄弟——賽波剋死去之後,隨著斯波克的悲傷情緒瀰漫,寇克船長才在結尾道出了那句:「我錯了。」他認同了這個團體,他把他們都當做了家人,結尾的那段三人篝火唱民謠,就是明證。
不管是哪一個主題,讓《星際迷航5:終極先鋒》和第四部一樣,溫馨而神秘。儘管這部在「星際迷」中的評價不高,但是個人覺得它可能是被嚴重低估的一部《星際迷航》續作。
6.《星際迷航:未來之城》(1991)
——「和平」並不只是21世紀的呼聲
作為正傳最終章,它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它卻是最偉大的,《星際迷航6:未來之城》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在人類和克林貢人和瓦肯星人等所有星球的居住者一起,在「和平「」面前敬禮。如同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1991年12月一樣,蘇聯也在這期間解體,這也表明冷戰正式結束。
電影有時候和現實總能奇妙的神合,在電影中,中立區終於消失,克林貢人終於和星際聯盟握手言和;而現實中,雖然美俄之間依然會延續美蘇的對立,但是至少冷戰的陰影從此消除,克林貢人和星際聯盟對立七十年,而美蘇之間也對立了45年之久,可能這種解讀本身就是一種「牽強」,但是在這種「牽強」的背景下,我們是否感受到《星際迷航》這個科幻系列的魅力呢?
雖然正傳結束了,但是「企業號」代表的勇氣並沒有結束,它依然前行,它仍舊前往探索未知之地的最前沿。
7.《星際迷航:斗轉星移》(1994)
——在質疑中再次肯定,新起航的困惑
作為新系列的第一部,雖然威廉·夏特納飾演的寇克船長在電影的首尾部分都出現了,但是少了尼莫伊飾演的斯波克,就像是沒有鮮明標誌的《星際迷航》了,不過好歹繼承了老系列一貫的風格——小組作戰和冒險故事,以及簡單卻具有哲理深度的主題,這樣的《星際迷航》新系列也不能說完全讓人失望。
停留在虛妄的美好時空中?還是勇敢地面對需要完成的短暫人生使命?成為了《星際迷航7:斗轉星移》主要探討的命題,將年老寇克船長的內心鬥爭通過異度空間的極樂世界加以表現,電影在此時做到了對前六部「奮勇向上」主題的質疑,但是最後通過和企業號新船長的交流,才讓他再次認同之前的人生理念,可以說,《星際迷航7:斗轉星移》雖然開始時對整部系列核心進行質疑,但也通過這個質疑對核心再次肯定。
8.《星際迷航:第一次接觸》(1996)
——幻想中的「第一次接觸」
和第四部一樣,本片也在用「通過穿越到過去拯救未來「」的設定來敘事,其實到新系列的第二部,也就是本片為止,還沒有形成老系列中的穩定搭檔組合,團隊的友情並沒有形成,同時主題的設定也沒有老系列的大氣磅礴,不過新系列的優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造型設計和特效水平的確有很大的提升,九十年代的科幻電影和七八十年科幻電影水平的確差別很大。
有一點,還是讓本片出彩很多,那就是《星際迷航》系列一貫對科技和人文領域做出最前沿的猜想。當我們假設外星人的確存在,那麼我們將會如何和他們開始接觸?電影讓「曲速」技術成為了人類能夠得到外星文明認可的通行證,同時在外星人種類的設定上,也讓斯波克的星球——瓦肯星成為迎接地球文明的第一個外星文明。
9.《星際迷航:星際起義》(1998)
——「長生不老」下的族群衝突
很多人說這部不如第八部,但是在我看來要遠遠超過第八部,對於「長生不老」這個主題的探討,不僅是中國的皇帝對之夢寐以求,就是外星人也是如此,這也說明了人類自古不變的一個願景——對於青春的嚮往、對於衰老的憎惡。
但是電影並沒有停留在這個常識性的主題上,而是做到了深挖,讓角色在「復仇」和「寬恕」之中進行選擇,這是本片第二個主題,同時也是高潮部分的驚爆點。而在特技效果上,作為「星際迷航」系列第一次引入「全息影像」的電影,讓觀眾大開眼界,畢竟是在1998年,當時的特技效果已經做得相當成熟,真實感和科技感都十分真切。
值得一提的是,新系列在第三集中,才算是將「新七人團隊」牢固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了,而不是像前兩部開始時的磨合和鬆散,這部在人物個性上有了更多的加強,「數據」機械性導致的逗趣、大副和指揮員的感情、黑人機械官對於視力和救贖的取捨,這些都是第二版《星際迷航》系列開始對於團隊內部成員的個性進行挖掘,這點還是相當值得稱讚的。
10.《星際迷航:復仇女神》(2002)
——倉促的結局,不成功的收官
可能我們會為第二版最後一部「數據」之而死莫名傷感,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星際迷航10:復仇女神》作為終結篇並沒有什麼驚喜,反而留下很多遺憾,它既沒有像第六部結束時呈現的宏偉壯闊,也沒有像接下來2009年最新版《星際迷航》一樣,有著驚艷的開篇,算是一次灰頭土臉的倉促結束。
可能是來源於電影一開頭造成的過於複雜的星際矛盾和克隆人懸疑,讓電影的整體觀感在前半段總是很滯澀,即使對於看過前面9部的觀影者來說,也有點難以理清那些糾結的星際爭奪戰,但是在後半段,電影又用了另一種策略,即大面積的飛船對壘站,用單線條的敘事方式,讓後半段呈現了另一種枯燥,只能感受到特效帶來的轟炸,而沒有太多的懸疑和情感,當然,最後「數據」的死去,的確是一個挽回整部電影「顏面」的好手法,但是,貌似我們只記得這點了。
11.《星際迷航》(2009)
——「星際前傳」,人物重新洗牌
新起航的第一部,也就是2009年的《星際迷航》,作為開啟系列,用時空穿梭來對新的故事線進行重新洗牌,老斯波克的重新亮相,新斯波克的性格奠基都是這部電影的看點,讓人並不感到意外的是,這部電影在用「復仇」和「救贖」作為故事發展的推動,並沒有讓人覺得奇怪爛俗,而是一種「偉大勇氣」的疊合。
讓人瞬間想到的就是諾蘭導演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了,和《蝙蝠俠:俠影之謎》一樣,艾布拉姆斯採用主角性格溯源的方式來對傳奇人物——寇克和斯波克進行解剖,但是和《蝙蝠俠》不同的是,新系列並沒有刻意讓人物變得暗黑,而是採用一種「搖滾式」的風格對寇克進行刻畫,讓這位向來不按照規矩辦事的傳奇船長有著和他性格相符的青春。
12.《星際迷航:黑暗無界》(2013)
——暗合前作的視覺盛宴
距離我們最新的一部續集便是2013年由J·J·艾布拉姆斯執導的《星際迷航:黑暗無界》了,這部電影的觀感應該說是整個系列中最好的一部,不僅在於21世紀第二個年頭好萊塢視覺特效水平,更是在於節奏的把握和劇情的發展,都讓這部新系列的續作有著異乎尋常的穩重。
09年第一部的開啟,通過大反派的時光倒流促使寇克船長的一生從此改變,但是不變的是,最開始系列中的經典七人組合依舊吸人目光,並能重獲感動,新起航的《星際迷航》由於有著全新的故事軌跡,並可以參照經典六部曲的故事設定,自然能夠獲益良多,本片即是如此。
這次的大反派便是《星際迷航:可汗之怒》中的「可汗」,雖然由卷福扮演,但是演技一點都不含糊,把可汗的狡猾、兇橫、殘暴演繹的淋漓盡致,算是搶了寇克和斯波克的扮演者的風采了,而結尾部分正好和第二部相反,同樣是歷險輻射最後死亡,但是這次卻是寇克船長,由於1982年第二部《星際迷航》故事的鋪墊,讓這種相反的設定有著異常有趣的構造,觀眾不會責怪這種老梗,對於鐵粉來說,反而是一種「新屋遇舊知」的時空交錯感,如果我們翻看《星際迷航:黑暗無界》的編劇名單的話,便不難發現這種相似構造的根源:本次編劇組中的尼古拉斯·梅耶正是1982年第二部電影的導演。
50年的科幻歲月,它值得我們觀賞
當我們回顧完從1979年到2013年這12部《星際迷航》電影,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都沒有改變,主題上的「救贖」於「寬恕」、理念上的「直覺」和「邏輯」、情感上的「疏遠」和「深沉」都是《星際迷航》的典型標誌,它並沒有像《星球大戰》一樣用眾多星際種族和風俗來營造宏大的世界,恰恰相反,它是在用高深的科技、異鄉的風俗、未來的時空講述很多我們當下的事情,不管是第四部《搶救未來》中對於生態的關注,還是第六部《未來之城》中對於「和平」的呼籲,都是在用科幻講述當下我們所亟需解決的事。
或許你只是在《生活大爆炸》中聽過《星際迷航》這個名字,但是它的厚度和深度並不只是一場用特效和科技理論疊加的「宅男」白日夢。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愛情電影值得推薦?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推薦?
※電影《蜘蛛俠》和《超凡蜘蛛俠》有什麼不同?是一個系列嗎?
※如何評價電影殭屍世界大戰2?
※有哪些優質的病毒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