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航員在太空生病了該怎麼辦?
「這趟旅程有去無回,但我並不會死在那裡,因為要在那裡開啟我的新生活。」這是電影《登入火星》(Approaching The Unknown)裡頭,William 艦長執行單程火星計劃時說的話。
人類對於探索外太空一直懷有夢想,在 Space X 創辦人馬斯克的強力宣傳下,以及美國在日前宣布重啟登月。太空旅遊、移民火星等觀點又開始受到世人矚目。不過,在探索未知讓人類到達嶄新高度的激情下,回到現實層面,要實現這些願景仍是困難重重,光是第一步要離開地球,實際得面對的麻煩就不計其數,除了如何打造出穩定、安全的航天器之外,當航天員遠離塵囂遁入深空,還是得處理世俗問題,例如如何維持生命。
在電影里,宇宙飛船的供水系統出狀況,William 艦長耗費心力修理機器才解決了沒水可喝的危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問題—航天員在外太空執行任務時生病了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沒有想過,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不得病,只是航天員作為人類探索未知的先鋒,唯有他們維持穩定的身心狀態,後續的探索及冒險才得以繼續下去,因此太空醫療以及太空中的急救醫學開始備受關注,成為世界極端醫學會議(World Extreme Medicine Conference)的主要議題之一。
航天員、醫生、機器人?
DT 君採訪了 MIT 訪問學者、太空醫學(Space Medicine)領域的專家 Matthieu Komorowski。這位擁有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醫藥生物工程博士學位、當過人道救援醫生的法國人,現在積極投入太空醫學,他的工作是「給予航天員現場的醫療訓練(on the spot training),讓他們具備醫護技能,讓宇宙飛船上有更多的醫療備援(medical skills redundancy)。」
成為航天員,一直是 Matthieu Komorowski 的目標,他曾在2008年向歐洲航天局申請航天員選拔,「有8500位的候選人,只選了6 位,所以機會非常渺茫」,儘管如此,也不減他對太空的喜愛,2014年他參加了在美國猶他州的火星沙漠研究站(Mars Society Desert Research Station)的火星任務模擬,參與未來太空探索任務的手術和麻醉研究。而且他不僅對太空有興趣,也熱衷於投入艱難惡劣環境的醫療研究,還取得了高壓、潛水、高山的醫療救護資格。
一般多數人對太空醫療一詞感到相當陌生及好奇,因此我們向 Matthieu Komorowski 提出一些疑惑,他的回答讓我們明白了這個領域的重要性。
1、在經典的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有一個主要角色就是醫生 McCoy,所以我們可能會問:航天員生病了不是有醫生照顧嗎?
他指出:在實際情況下,在太空上醫療人力及資源很有限。一艘宇宙飛船上的成員包含機師、機械工程師、地質學家、航天員,有時可能會有一位醫生,如果船上有足夠的醫生,當然不需要這樣做,但如果醫生生病了該怎麼辦?因此提升非醫療人士的醫療技能就變得很重要。
2.假設航天員生病了,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協助看診嗎?
他表示:火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是2 億多公里外,通訊延遲有20分鐘的時間差,當緊急情況或意外發生,這20分鐘就是關鍵。
3.能不能把機器人送上太空,讓它們負責醫生的任務?
他認為:醫生機器人確實有不少相關研究及測試,但就現階段來說,現今機器人技術尚未到位,體積大且重,因為宇宙飛船的空間較小,手術機器人或相關醫療設備需要較大的環境來操作,宇宙飛船的負載重量也是一大問題。
圖| 太空醫學領域專家 Matthieu Komorowski。(圖片來源:DT 君)
想要移民火星,醫療風險升高
60年代,有一位俄羅斯外交醫生 Leonid Rogozov 在前往南極考察的期間,出現疲倦、噁心的癥狀,接著腹部右側開始強烈疼痛,身為醫生的他,判斷自己得了急性盲腸炎(acute appendicitis),在極地荒野里為了求生,他不得不決定替自己動手術,並開始向同事分配任務,拿燈、拿鏡子,協助他順利開刀。兩周後他恢復正常工作,而一張 Leonid Rogozov 幫自己剖肚開腸的照片成了經典畫面。
圖| 俄羅斯外交醫生 Leonid Rogozov 在南極時得了急性盲腸炎,因當地缺乏醫療資源,只好自己動手術割掉盲腸。航天員可以這樣做嗎?很困難。(圖片來源:BBC 網站)
就在 Leonid Rogozov 替自己切掉盲腸的前18天,俄羅斯航天員 Yuri Gagarin 乘著宇宙飛船飛行了108分鐘,成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此後人類變成了一個星際物種。但如果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得了盲腸炎該怎麼辦?「有人會說,還不簡單,那就在出發前把盲腸割掉啊。」Matthieu Komorowski 回答:這的確是可行的一個方法,確實也有人提議。但如果發炎的不是盲腸呢?如果是傷了一條腿或是一隻手臂呢?
截至目前,上過太空的人類大約560位,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正有6 位航天員在上頭執行任務。
如何在太空中維持健康始終是個重大挑戰,所以各國的航天部門都傾向挑選最健康的人執行任務。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生過航天員在太空中受重傷或需要動大手術的情況,不過,當不少科技創業家、多國政府積極展開太空領域的探索計劃,將目標從低地球軌道轉向深空,例如火星,就難以保證憾事不會發生。
身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員,同時也是醫學博士的 Mike Barratt 就曾在世界極端醫學會議上指出,「在低軌道繞行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距離地球大約400公里,如果航天員生重病、受重傷,目前的方案是通過聯盟號宇宙飛船(Soyuz spacecraft)把他們快速送回地球。大概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抵達醫療中心。但如果想去更遠的地方,象是前往火星的半路上,就會變得很冒險,充滿不確定性。」
隨著航行任務的距離越遠,例如前往火星大約需要6 個月時間(火星與地球間的距離會不斷變化),醫療事件的風險就越高。而且要在太空進行手術的難度很高,如何保持液體不外泄是最大的難題。因此,除了學術單位或醫療系統試圖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深空急救外科、手術機器人,航天員學習醫護技能已經是必要,提升駐點的醫護備援能量,讓航天員不僅自救還可能救人。
Matthieu Komorowski 指出,外太空醫療有幾個挑戰,首先是病人的生理狀態,航天員在出發前通常有良好的體態,一到太空後,身體狀況就會因無重力環境而開始變化。同時,到了外太空,技術跟醫療技能都會變得很受限。另外,在太空的穩定度下降,壞損率增加,因此需要有更強的藥品包裝科技。而且太空不像地球上的醫院一樣有足夠的血庫。
目前 ISS 對於航員的醫療監測主要是定期收集太空工作人員的健康信息,包括在飛行前、飛行期間、飛行後的數據,並且加以研究,希望藉此開發更多可以應用在太空的生物和免疫測試工具。
在 ISS 上,也有一套醫療工具箱 CHeCS(Crew Health Care System),可以監測氣體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水質,同時也提供氧氣瓶、氮氣瓶和一些醫療包,象是先進生命支持包(ALSP)內有5 公升的氯化鈉注射液(Sodium Chloride Solution)、靜脈點滴注射器、藥包、呼吸面罩、急救手術器材,另外還有呼吸支持包、除顫器(defibrillator)、摺疊擔架等。
不過,在面對生命大事時,這些可能並不足夠。Mike Barratt 就曾指出,在 ISS 醫護人員的工具箱非常簡單,除顫器、小型呼吸器、一些急救藥品如腎上腺素注射葯 EpiPen 等。利用這些物資,我們可以暫時穩定受重傷的人,但無法長期維持病人的生命。
維持生命不只是工程問題
執行火星任務可能會遇到幾個醫療問題,包括輻射、骨質疏鬆、心血管功能失調、減壓病(DCS)等。Matthieu Komorowski 研究太空醫學文獻時發現,在所有關於航天員的安全和健康的擔憂中,創傷性傷害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長期生活在太空中,身體也會以各種其他方式開始變化,象是血液總量和紅血球量下降,血管也不會收縮和膨脹,免疫系統和傷口癒合變得緩慢,骨頭更容易斷裂,同時,傳染性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增加。這些都會使得創傷性的傷勢更加嚴重。
另外,想要在太空動手術也是相當困難,身為麻醉醫生的 Matthieu Komorowski 就指出,用來讓人全身麻醉的藥物其實相當危險,降低血壓、擴張血管,必須經過良好的訓練才能精細控制劑量。
他認為,必須針對火星計劃打造醫療方案,首先就是增加人員的醫療技能,另外是預測航員可能失去生命的不同情境,設計不同的醫療藥箱,例如敗血症(sepsis)、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姿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創傷及失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一個謎,但光有科技是不夠的,除了工程需求外,還得考慮到生物學與人類文化,至少還有最直接的醫療問題。因此,Matthieu Komorowski 積極協助航天員具備醫療技能,在航天員可能只具有簡單的醫療概念,但通過現場的教學指導,目前大約是50個小時的課程,讓他們能夠知道何時該做什麼事。
這份工作最令他感到開心的是,這個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技能的備援、是拯救生命。
「航天員的領悟力跟學習能力都很好,他們具備很高的知識水準、很聰明,加上受過一些機械受訓,他們手都很巧,即便是複雜的護理流程,都學得很快。」他說。只要越多的航員擁有了急救的能力,就越能保護他們的生命。
「你想上火星嗎?」DT 君詢問 Matthieu Komorowski。「當然!我非常想。」他不加思索笑著說出肯定的答案,「雖然我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因為選拔的機率很低。」他一直非常對於人類如何在困難環境生存這個議題,懷抱很高的興趣,「我的信念是,如果我們不持續探索未知,那我們人類就會消失在這世界上。這不是科幻電影才會出現的情節,而是非常實際的議題。」
在《登入火星》的最後,William 艦長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地球上有什麼在等我。那麼,宇宙呢?」這應該是太空探索的最好註解了。
宇航員經過特殊訓練,身體素質好。而且專門培訓過自救和防止各類身體不適的測試。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是如何預測引力波的?
※在未來人類真能發明時光機嗎?
※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是什麼?
※關於麥克斯韋方程組的三兩事
※為什麼光量子既不是物質粒子也不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