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腦外科手術的時候為什麼要保證病人意識清醒呢?

今天上神經科學時,提到Penfield對於大腦分區的研究。老師提了個問題,做腦外科手術時會不會保持患者的意識清醒,而後又問我們為什麼要保持患者的意識清醒。

希望從業人士或對這方面有了解的朋友,能給予詳盡的回答。感激不盡!


如果手術部位在腦功能區可能需要術中清醒,以判斷手術進展不觸及腦功能區。這種情況還是極少的,國內未曾聽說有開展過全程清醒的開顱手術。

術中喚醒開展的相對較多,術中剝離病灶時喚醒患者,看患者是否能按指令運動四肢,甚至簡單的問答,來確定患者腦功能正常。

不過現在隨著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開展,術中喚醒也越來越少了。通過安置電極來監測運動神經以及聽覺誘發電位來確定腦功能正常,可行性更高。


首先是跟提問所處的時代有關係,早期的腦外科手術就是局麻。實際上直到90年代中期,國內很多大醫院的大部分神經外科手術,都還是局麻做的。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病人都是清醒的。90年代有的教授很有遠見,對膠質瘤提出來「超切除」,意思是要多切一點,比如額顳葉膠質瘤直接做額葉全切除、顳葉全切除,在運動區要做到輕癱,這在90年代國際上對膠質瘤治療主流觀點是切多切少都差不多的時候(JNS 73:331-344,1990),這個認識是很超前的。那麼在運動區如何做到恰好輕癱呢,就是靠的局麻下病人的配合,病人是清醒的,你讓他幹嘛他能幹嘛,自然能夠判定輕癱,那麼同時來說別的功能判定都不是事兒了。現在我們把這個叫做「maximal safe resection」了,也就是病灶要切,功能要留,基本的原理就是準確判定術中病灶的邊界。這要靠很多技術來實現,其中一類技術叫做術中喚醒和清醒麻醉,把病人叫醒問些問題啊,或者做一些指令動作啊,判定到底到沒到運動、語言等功能區,國內已經有了相關的指南,當然整個操作的科學背景和早期的那種局麻已經是不一樣的了。

國內過去還風靡了很一陣子針刺麻醉,經常用在神經外科領域,我沒有親眼見過,但我還是能想像得到那個場面,據我上級講,病人疼的厲害了,就趁上級醫生不注意偷偷在傷口滴上點利多卡因,當然只要能開了硬膜就不需要再偷偷滴葯了,腦子本身是對疼痛不敏感的。

其次跟提問的手術類型有關係,現在神經外科很多手術,包括比較簡單的鑽孔引流,比較高端的深部腦刺激DBS,局麻也還在廣泛的應用,特別是DBS,局麻還是很有優勢的。


推薦閱讀:

TAG:手術 | | 神經科學 | 麻醉 | 外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