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中原大地上爆發了群雄對董卓的討伐戰,按《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一直以來,很多人只大概知道十八路諸侯有袁紹、曹操、袁術、孫堅等少數幾人,而對具體的十八路諸侯到底都有誰,他們的勢力範圍又在哪裡,以及是否真有十八路之多,等問題就不一定都很清楚了。按《三國演義》中的說法,這十八路諸侯具體如下: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初期的割據軍閥,出身於官宦名門,袁紹之弟,趁亂世稱天子,卻得不到支持,最終屢次兵敗後吐血而死。董卓入洛陽後,卓欲廢漢帝,表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懼禍逃往南陽,遂有南陽之眾。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引兵從術。於是劉表薦袁術為南陽太守。南陽戶口尚數十百萬,但是他不修法度,以鈔掠為資,奢姿無厭,百姓患之。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韓馥(?-191年),東漢末年的軍閥與政治家。字文節。潁川郡人。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當時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殺。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_

孔_(生卒年不詳),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_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_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對孔_事迹的記載太少,只《英雄記》提到他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孔_為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的第三鎮。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192年),字公山,東漢兗州刺史、劉繇之兄、漢齊孝王之後。岱伯父寵,為漢太尉。岱歷位侍中,兗州刺吏。初平元年春正月,岱從袁紹、曹操令,起兵反董卓。後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初平中,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范方將騎助岱。後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范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岱議連日不決,別駕王_白岱問程昱。岱乃召見昱,問計,昱勸助紹,岱從之。後瓚大為紹所破。初平三年,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轉入東平。岱欲擊之,鮑信諫先為固守。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王匡(生卒年不詳),字公節,泰山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河內太守,是東漢末期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後敗逃鄉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方悅被呂布所殺。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195年),字孟卓,東漢末期東平壽張(今山東陽谷)人。「少以俠聞,振窮救急」(《三國志·呂布張邈臧洪傳》),被稱為「八廚」之一,與曹操袁紹都有交往。董卓之亂時,為陳留太守,與袁紹等共同起兵討董,在汴水為董卓擊敗後歸附曹操。此前因為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關於張邈叛變的原因,一說是他害怕曹操終究會聽袁紹而殺了他,一說是與陳宮對曹操因私仇而殺了名士邊讓不滿。)後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於雍丘。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橋瑁(150年?-191年)字元偉。橋玄族子。《演義》中作「喬瑁」。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東漢末年任東郡太守。曾參加了董卓討伐戰,後為劉岱所殺。《三國志_魏書_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說:「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但在羅貫中所注的《三國演義》中,將號召諸侯共討董卓寫成曹操所為。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字伯業,(?-192年?)袁紹之兄,曾任長安令、山陽太守、揚州刺史,並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最後為袁術所敗,因部下背叛而被殺。曹操稱其「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矣。」(年紀漸長仍能堅持好學不倦的,就只有我與袁伯業了)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鮑信(152年-192年),泰山郡平陽縣人(今山東省新泰)。鮑丹之子,官至破虜將軍、濟北相。東漢靈帝時任騎都尉,何進死後,因對董卓感到危懼,而勸諫袁紹先發制人,但袁紹未採取行動,遂返為故鄉。後協助曹操,加入反董聯盟軍,也因此,胞弟鮑韜於汴水一戰敗死。聯盟解散後,勸戒曹操靜觀其變。兗州爆發農民起義,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然出戰,兵敗戰死,鮑信遂迎曹操為兗州牧。於青州視察戰場時,遭黃巾賊襲擊,戰死,享年40歲。曹操後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鮑邵為新都亭侯,並辟命鮑勛為丞相府掾屬。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由於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孔融到北海後起兵講武,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轉移保朱虛縣。後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_、邴原等。後被管亥所圍,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兵解圍。建安元年(196年),為袁譚攻擊,城被攻陷後逃往東山,妻兒為袁譚所虜獲。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 195),字景明(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字孟高),兗州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董卓弒帝,圖危社稷,功曹臧洪說超誅除國賊,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超從曹公檄文,起兵討卓。後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值公孫瓚之難,至河間,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達。興平元年,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二年間,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人。陶謙少好學,溫厚純篤。靈帝中平二年(185年)三月,陶謙隨皇甫嵩出征三輔,被任命為揚武校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任徐州刺史。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史載「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董卓被殺後,各路軍閥陷入混戰,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對抗袁紹、曹操。時人張昭認為陶謙「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但陳壽卻說陶謙「背道任情??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211年),字壽成,東漢末武將,東漢初名將馬援之後。父親為馬平,蜀漢武將馬超之父。除此之外還有馬鐵、馬休二子。馬援傳到馬肅時,馬肅和羌女結婚,生下了兒子馬騰。一向以來,馬騰忠於漢室,李郭專政時期,朝中侍中馬宇等連結馬騰韓遂討伐李郭二人,馬騰率兵進攻長安,馬宇等事敗漏被殺,馬騰退走??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約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事件失敗後,馬騰回到西涼擁兵自重。後被曹操引誘入京殺害。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東漢末期人物,遼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將,封都亭侯,幽州刺史,從弟為公孫越、公孫范,子為公孫續。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鎮守遼西時曾與烏桓鮮卑等交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自號「白馬義從」。當時袁術派遣孫堅駐屯於陽城以拒董卓,袁紹派周昂奪取孫堅駐守之處,袁術便派公孫瓚從弟公孫越與孫堅一同攻打周昂,沒有獲勝,公孫越為流矢所中死。公孫瓚以其弟被殺,將此事歸罪於袁紹,並和袁紹爭奪北方連年交戰。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紹擊敗,先將其姊妹妻子全部縊死,然後引火自焚,在公孫瓚自焚時,袁紹士兵登上公孫瓚所在高台並將其斬首。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198年)字稚叔,東漢末期人物,雲中人。多次迎接獻帝,最高職位為大司馬。所控制的河內郡兵精糧足,為袁紹、曹操等所唾涎。董卓當權,張楊攻上黨太守於壺關,無功而還。後留上黨,攻略諸縣,聚眾至數千人。董卓討伐軍起,張楊依付袁紹,不為所用。初平二年(191年),匈奴單于於夫羅欲叛袁紹,張楊不從,於夫羅脅持張楊出走。於夫羅初敗於袁紹將麴義,後又攻破度遼將軍耿祉,放走張楊。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台,吳郡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見,性闊達,好奇節」,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孫堅參軍後多次成功平定漢末叛亂,又隨朱_征討黃巾,立下許多功勞,被東漢朝廷封為長沙太守、烏程侯。後董卓亂政,孫堅聯合袁術,參加了諸侯聯軍,征討董卓,表現最為積極,數次擊敗董卓的部隊,並且斬了董卓的大將華雄。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修復被董卓破壞的皇陵後返回魯陽。不久,孫堅受袁術派遣與劉表交戰,擊敗了劉表部下黃祖,卻在一次追擊中被黃祖的士兵射殺。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後來創建了東吳政權。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東漢末年政治家、割據軍閥。控有幽、並(並音冰,bīng)、冀、青等河北四州,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實力大損,後為曹操所滅。董卓趁朝廷大亂時收編了大將軍何進與其弟車騎將軍何苗所遺之部曲,又收呂布、施計並執金吾(京城警備司令)丁原之眾,召袁紹與之謀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袁紹儘管暗中不滿,但仍偽許之,然後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威脅性,怕袁紹「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為渤海太守,_鄉侯。由於董卓廢少帝有逆當代的人臣之倫,袁紹因此在渤海起兵,自號車騎將軍。190年正月,關東諸侯同時起兵,眾各數萬,共推袁紹為盟主。董卓的先鋒部隊被孫堅打敗後,畏懼聯軍的聲勢浩大,放棄洛陽並強遷京師至長安。各路勤王而來的關東諸侯則因互不協調,不合而散。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十八鎮: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當時袁紹得到曹操的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曹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而據考證史料發現,歷史上真正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沒有「十八鎮」之多,實際只有十三家,《三國演義》是在十三家的基礎上另加了五家,彰顯當時東漢的混亂局面。這五家外加的分別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另外,討伐董卓的戰爭也不是曹操帶頭髮起的,而是東郡太守橋瑁。《三國志·魏書·武帝記》中有載:「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董)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還有就是關於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參與討伐董卓的過程,似乎也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精彩。當時劉關張三人地位比較低微,他們只是跟隨公孫瓚的隊伍到了洛陽,不久後,因各路諸侯要保存實力,很快就作鳥獸散,三人在整個戰役中並未建立什麼值得稱道的功績。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最後就是,盟主也不是袁紹,而是另有其人,當時各路諸侯並沒有齊聚洛陽城下,而是陸續行動,其中劉岱、孔_、張邈、橋瑁、張超等五人在酸棗會盟,這主要是因為廣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將要盟誓時,這些刺史、太守們互相謙讓,誰也不敢先登壇主盟,讓來讓去便都推薦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壇,歃血宣讀盟詞。他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無不激動。這些在《三國演義》都成了袁紹的戲份兒。(文/講史論教)



東漢末年,皇帝年幼,董卓當權,朝廷混亂不堪,眾多忠臣都被董卓所禍害,然後天下群雄群起而討伐。十八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

第一路諸侯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負責討伐董卓的眾多諸侯的糧草,因為妒忌,沒有給孫堅發放糧草,而使孫軍因為沒有糧草而被華雄擊敗,在這一戰中,孫堅被華雄擊殺。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第二路諸侯 孔融建安七子之首,但是作為讀書人都有讀書人的通病,在討伐董卓之戰中碌碌無為。

第三路諸侯 大將軍袁紹是討伐戰爭的主力軍。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其餘諸侯陶謙 馬岱 張超 喬瑁之流,都沒有在這場討伐戰爭中起到作用,或者說作用甚小。在加上曹操自己所屬部下,就組建成了十八路聯軍。

_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都有誰,哪些人名副其實

因為十八路諸侯都是各自不同的勢力,各自之間也是暫時的聯手合作,但是在私下裡也有各自的恩怨,所以十八路諸侯沒有履行了一塊聯合的義務,只在虎牢關之戰後便分開了,整體也符合三國中合久必分的趨勢。



推薦閱讀:

造史之始
2018,第四個戊戌年,歷史在輪迴中前進!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周名之源
中國通史的貢獻有哪些?
關於「草地密電」的對話

TAG: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歷史 | 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