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千萬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作者:筱繭(富書籤約作者)

莫言寫過一個故事。

說一個朋友的太太出國旅遊時,買了一條絲質的名牌圍巾,一直不捨得戴,說是想等到特殊的日子再用,連標籤都沒去掉。

但特殊的日子沒等到,人卻不在了。

莫言的朋友說了這麼一句話:

  • 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這種情形,是不是似曾相識?

不懂得生活的人,總覺得好東西要留在大場合用,殊不知好生活存著不用便意味著折損,生活應當是一種值得時時被珍惜的經驗。

  • 最好的物,當下就享受,想見的人,現在就去見,深藏的愛,立刻就表達,好多事情,等不起。

一、最好的物,當下就享受

作為典型的金牛座,作家丁丁張自稱是「特別拜金的消費主義者」。

在很早之前出新書接受採訪時,他被問到在忙什麼,答:「新小說的宣傳;新的電影項目的籌備;購買秋冬的衣服。」接著加了一句,「第三件事兒最爽。」

他說,「我老鼓勵我們公司的小朋友說,趕緊穿貴一點,趕緊去用好的東西。如果你有十個杯子的話,挑出來你最喜歡的那個貴的,把其它九個都扔掉,然後把那個好的好好用,用到它物盡其用為止。

我是享受當下的人,我願意花錢品味好吃的,玩好玩的。我們公司的小朋友現在也越穿越好,開始懂得享受這個時代的好處。」

就像丁丁張說的,用好的,用到它物盡其用為止,不是鋪張浪費,而是讓好物滋養生活,滋生出小確幸,活得像朋友圈裡那樣好。

而有一部分人卻走向相反方向,魔性賺錢,佛系花錢,沒有收入的自信,喜歡的東西,價格自己承受得了的卻舍不買,想吃的東西,貴了一點,就選擇等到紀念日再吃,將就將就,生活就再也講究不起來了。

對於這樣的人,蔡瀾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都說:「我們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過好的能力,在最想做事情的時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有時候,我們會問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一點也不複雜。

人生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活得快樂。

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種花,養鳥,逛書局,去樂器店等等,都是讓我們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學校。

我們要過的生活,應該是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小小的快樂,就能讓我們享受不盡。

  • 對於好生活,有時候,不是你沒有能力,而是你不夠任性,去揮霍和去珍惜是同一件事情,人生道路上「放肆」一點,生活才能過得更好一點。

二、想見的人,現在就去見

莫言在故事裡還說: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

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

我們常想寫信給另外一半,表達濃郁的情意,或者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結果呢,耗著耗著,有些人,真的就再也見不著了。

在這個人人都忙得不可開交的年代(誰知道是真忙還是假忙),見面這種事情,往往就是NOW OR NEVER,高鐵很快,但是人很懶。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想見一個人,不遠千里去就為見一面很蠢嗎?

  • 一個高贊回答:「你同樣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見面才有意義。」

一個人如果是牽掛你的,你隨時去見她都是驚喜。

一個人如果厭倦你,你的自作主張就會成為對方的心頭梗。

想見一個人跨山越海並不愚蠢,只是一個人的赴湯蹈火有時候很心酸。

在愛情里,一廂情願多於兩情相悅,但壞就壞在,好多感情就差見面一哆嗦了,卻因為猶豫擦肩而過。

大學一同學,人很路人, 很安靜,屬於氣場獨特的那種,一旦成為朋友就會被她的性格所吸引,相處很舒服。

有一個從高中就一直喜歡他的男生,大一大二還一直在噓寒問暖,兩個人由南方考到北方,兩座城市高鐵一小時的距離。

但就是這一個小時,男生只敢試探說要不要見一面,而我這個同學更溫吞,不好意思說聲「好」,就這麼僵持,約著有機會再見。

可這個機會一拖又是一年,兩個人在大學各自單身到了第三年,同學被隔壁學校男生追到手,和高中同學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就差這一面,兩個人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了,來日方長的愛情,輸得起卻等不起,但是誰都沒能跨過那一步。

而對於親情,絕大部分時刻都是所謂的「你同樣想見我的時候」,但人生真的無所不在的意外,讓見面這件事變得無比可貴。

聽到過一個真事,關於講述者的一個學姐的:

一天早上,學姐爸爸來到輔導員辦公室,聽輔導員說,她爸爸是個農民,人瘦瘦黑黑的,整個人看起來很虛弱的樣子。

輔導員接待他,問道有什麼事需要大老遠跑來學校的,她爸先是遲鈍了一下,說想讓輔導員給學姐介紹暑假工,不要讓她假期回家,或者能拖越久越好。

他說,他去醫院檢查了,癌症晚期,還有兩個月。家裡窮,沒錢治,錢要留給女兒讀書的,暑假就不讓女兒回去了,要是發現我不在了會很難過,影響學習的。

家裡那邊已經都說好了,鄰居也都答應了,如果她真的回去的話,他們會告訴我女兒我去外地打工了。

後來課間的時候輔導員叫來他女兒,她爸爸就這樣看著她好久好久,問: 「錢夠花吧?你在學校要好好讀書。」然後抓住女兒的手,過了一會就說「趕快走吧,要上課了。」

女兒就走了,最後一面就那麼結束了,爸爸和輔導員道謝之後也走了,買了和來時候一樣的火車站票,搖搖晃晃幾個小時回去了。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明天和意外誰先來沒有人知道,明天總會來,只是如果意外先來了…別等了,趁現在,趁活著,去見你心心念念的那個人。

我們總說來日方長,但事實是日子過一天少一天,別找機會了,過年了早點回家。

  • 回家是給親人最好的禮物,不要讓父母的等待,成為忙碌一年的最大遺憾。

三、深藏的愛,立刻就表達

有人說中國自古便是內斂的民族,甚至對於男女間刻骨銘心,欲罷不能的愛慕之情也不外露,其他感情那更是「羞於啟齒」。

特別對於男性,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描述過:

我們的社會和家庭文化盛產中國式好人,其中以男人居多。他們不能正常表達自己的情緒,愛恨情仇的能力被剝奪,愛只能停在胸口前一厘米的位置,整個人變得軟塌塌的。

這樣的父親很多。

在日本留學的朋友尚BB最近要回國過年,他跟我說,他在跟媽媽視頻的時候,知道了他爸最近超活躍,瘋狂買東西,嘴裡還念:「這個兒子喜歡,那個兒子喜歡。」

在家都坐不住,別人說其實不用這麼操心,他爸就懟:「過年怎麼能將就?」但最後還補了一句:「生個兒子幹嘛,一天天也不回家,就知道要錢。還不如生個女兒,每天在身邊待著。」

他爸平時少言寡語,從來也很少說關心他的話,更不要提想兒子的話了,正如龍應台那句「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另一方面,作為子女,也在成長中有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的世界,微信朋友圈屏蔽父母,為數不多回家的時候,也經常坐在沙發上看手機、看電視。

如果不是他媽媽提到,可能父子之間那層惦念永遠無法直達。

還有很多家庭,父子之間可能直接或間接存在矛盾,這種情況下,只有把深藏的愛意表達出來,才會有最終握手言和的機會。

在電影《千里走單騎》中,由高倉健飾演的父親高田,是一位性格倔強、沉默寡言的父親。

他和兒子的關係一直很緊張,並不理解兒子為何會迷上儺戲,而兒子健一也一直無法原諒父親,甚至在自己病危,父親前來探望時,健一都選擇了拒絕。

這本是他們最後的一次溝通機會。

當然,你可以問如果愛必須用語言來表達的話,那麼啞巴如何相愛? 可既然有張嘴的機會,為何不表達出你最真實的愛,而要等人去猜呢?

  • 猜測是一種效率不高的溝通手段,想表達的愛,就應該即刻說出來,如果習慣去等待,習慣深藏愛,到頭來,等來的也許總會是不值得的未來。

四、享受最即刻的生活

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里到:

每個人心中有多麼長的一個清單,清單里寫著多麼美好的事。可它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麼勇氣的問題總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鬱的、不得已的,總被叫做生活本身。

不要被那麼多不得已牽絆,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不用總去掂量自己有什麼捨不得,不要相信時光會把最好的留在最後。

  • 享受最即刻的生活,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好像每一天都是最特殊的日子一樣,而且生活,本該如此。

願你懂得,好東西,等不起,且希望這不是一瞬間的閃念,而是一輩子的執念。

  • 擁有最好的物,當下享受;想見的人,現在就見;深藏的愛,立刻就表達,不念前塵,過好餘生,活得像朋友圈裡那樣好。

作者簡介:筱繭,富書籤約作者,90後,本職在大褲衩搬磚,業餘公號狗,2018想成為一個有寫作力的斜杠青年,做個有趣有料有格調的人,給你解氣解悶解乏,簡書@筱繭_。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我們在藝術中尋找什麼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上)
論年度執行計劃的重要性
實現自我黑客級增長的三個工具
自律,才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TAG:享受生活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