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商 | 隨便聊聊

Sayings:

下午聊天的時候想到的,不知道對不對,反正我是這麼覺得的。

微商的第一屬性是社交電商

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微商的,我一直覺得微商才是社交電商的啟蒙產物,當然,在微商大興其道之前已經有不少用扣扣空間做生意的了。

微商的實質就是利用線上社交圈來做生意,而不是線下門店,也不是線上門店的方式。

其實我也碰過一次微商,是我那半個女朋友賣的水果,我順便發了個朋友圈,然後有人要了兩箱,這已經是最大的成果了,之後就沒有做過了。

原因嗎…

社交電商消耗的是什麼?

第一個,社交流量。

大部分不會運營的人,都是很隨意的發一下朋友圈,空間;在大部分朋友看來,這就是廣告,是沒用的流量信息,浪費時間,也浪費注意力,久而久之對這種人的信息選擇性屏蔽。

好友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最大程度的轉化好友流量,那麼就不斷的需要開拓新的流量,促成新的成交才能提升自己的利潤。

即使是淘寶,京東也需要通過廣告來引入更多的外界流量來提升自己的銷售額。

電商永遠是一個消耗流量的生意。

第二個,信任。

所有的成交背後都基於信任,這是毫無疑問的。無論你有沒有達成成交,只要你在朋友圈發布了廣告,頻繁多次以後,你的信任度就會在朋友心中下降。

這是心理因素,不論你產品有多好,你的信任度整體是下降的。

這也是為什麼會引入點評,好評,差評的規則,為了消除顧慮,增加信任,產生購買。

所以,事實上在你開始做微商的時候其實在心底已經給自己這個賬號下了定義:我這個賬號的大部分好友是沒有價值的,他們的價值在於給我貢獻利潤(或者是說重要的只有那麼少數人,他們不會因為你做微商產生偏見;至於某個拼團砍價,想來說你這個朋友的價值只能幫我砍砍價這麼多了,次數多了,價懶得幫你砍了,最後再去找他幫忙,還會有可能幫你嗎?)。

想起來之前看到的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呢,用一分少一分。

在朋友圈發廣告就是消耗這份情分和信任。

從微商來談商業模式

大部分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一種邏輯:流量轉化成銷量。

但凡是商業,都是消耗流量的東西;淘寶消耗流量,足夠大的流量才能帶來更多的銷量,京東也一樣,所以這兩家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依舊投放廣告來獲取更多流量;實體店也沒差,沒有足夠多的到店客流量是沒有辦法產生更多的訂單的。

回到微商,也是同樣的道理,固定的朋友圈是沒有太大的價值的。

所以興起了社交電商的說法,比如公眾號+電商,網紅+電商等等,這裡邊的邏輯是什麼?

公眾號或者網紅可以帶來固定(穩定)或者更多的流量,來進行流量變現,而不是傳統的網店,實體店,今天的客戶來了,明天就去別家店消費了(其實實體店還不一樣,固定的實體店起碼圈住了方圓幾里地的客戶群)。

微商最大的差就在用戶基數太小,轉化率再低,這個銷量就上不去,要是選擇了低頻產品,更完蛋。

這個邏輯就很簡單:固定流量*轉化率=收益。

在這個公式里,轉化率儘管變化,但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變化,由此可以視為一個固定值,那麼我們可以改變的值就是流量,因為公眾號和網紅可以提供穩定的流量,所以可以確保收益,這個公式應用到朋友圈的微商,你的好友幾百,比起網紅和公眾號的粉絲少了幾個數量級,乘以這個轉化率呢?收益又有多高?

這個時候引入產品的邏輯:頻率*單價收益=整體收益。

頻率就是消費頻次的多少,單價收益就是賣出一件商品的單個收益。

以這兩個數據建模,坐標系。

頻次低*單價收益低=白乾。

低頻次*單價高收益=收益。

高頻次*單價低收益=收益。

高頻次*單價高收益=高收益。

這就是選擇門檻,選擇的好了,你才有錢賺,選擇的差了,白乾一場(還有消費人群的選擇沒有考慮到,不過沒關係,加好友嘛,是件可以主動選擇的事情)。

權衡一下做微商的利弊,你開心就好。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留得朋友在,朋友總有賺錢機會找上你。

我想給你看看我餘生的漂亮。

對於更多人來說,你這一輩子的圈子也就那麼些人了,還不如通過做微商多認識一些人。

推薦閱讀:

只賺錢不燒錢的共享KTV類似的商業模式未來還有多少能賺大錢?
揭秘什麼樣的項目和商業模式在還沒有上線就獲得上千萬的融資的秘密!
用情懷和歸屬感維繫的粉絲經濟,你願意買單嗎?
2.06-幾種業務模式下的基本供應鏈模式構想
中華財寶:珠寶行業發展模式亟待創新轉型

TAG:微商 | 市場營銷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