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可以從「日記體小說」開始嘗試
文/ Zhifeng
寫書是很多人的夢想,不少人學習寫作,最大的動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出版自己寫的書。
可是,大部分的夢想者都有心理障礙,覺得寫書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困難重重,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做起。
其實,寫書並不難。流傳於世的好書,不少是作者無心插柳的結果,而且,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即便缺少文思和才氣,也可以通過觀察和積累,寫出一本好看耐讀的書。
嘗試寫書,可以從「結集成書」開始。對於大人來說,就是把自己在博客、微信等自媒體上發表過的文章,按一定的主題進行組織,然後編輯成一本「書」;對於小朋友來說,平時多寫日記,等到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就可以出一本「日記書」了。
經典童書是怎麼寫出來的?
小朋友們或許會猜想,那些如雷貫耳的經典童書,比如《格林童話》、《愛麗絲漫遊奇境》、《金銀島》等等,一定是作者冥思苦想,花費了很多年的時間,嘔心瀝血才創作出來的。果真如此嗎?
據有關史料,《格林童話》不是格林兄弟親自創作的,而是他們根據收集到的民間童話進行整理而成的。那麼,這兩百多篇童話,是不是格林兄弟風餐露宿,從一個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漁民和獵人那兒聽來的呢?
也不是。格林兄弟一次也沒有去過鄉下,他們哥倆把一些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請到家裡,邊喝咖啡邊把她們講的故事記錄下來,有時候,格林兄弟還直接從書上摘錄現成的故事。
深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漢聲中國童話》,也是把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的人創作的各種童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收集整理到一起後出版的一套叢書。很多書都是這樣「寫」出來的,雖然「寫」書的人不是原創者,但是能編出好看的書,這樣的工作也很有價值。
上面這種方法雖然「不勞而獲」,但畢竟是編者有意而為的結果。還有很多的經典童書屬於「無心之作」,是講故事的「副產品」。爸爸媽媽給自己孩子講故事,講完以後覺得不錯,就把故事記下來,修修改改之後,就變成了一本書。
劉易斯卡洛爾是英國的一位數學教授,他有點兒口吃,喜歡孩子,喜歡給小女孩講故事。有一次,他遇到了他們學校院長的女兒愛麗絲,並成為了朋友,之後,在一次帶愛麗絲遊船的時候,卡洛兒給孩子們講了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愛麗絲地下奇遇」的故事,不久,卡洛兒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送給愛麗絲。幾年以後,這個遊船上講給小朋友的故事就變成了一本名叫《愛麗絲漫遊奇境》的書,並被公認為是現代童話的奠基之作。
《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森為了給自己的一個繼子講故事,創作了這部深受孩子喜愛的冒險小說。《綠野仙蹤》的作者則是在丈母娘的鼓勵下,把自己平時給孩子們講的故事記錄下來,出版了《鵝媽媽散文故事》、《綠野仙蹤》等傳世名作。《l柳林風聲》的作者格雷厄姆有一個殘疾的獨生子,深受父母寵愛,每天晚上,格雷厄姆都要給兒子講蟾蜍、鼴鼠和河鼠的故事,一講就是好幾年,後來,這些故事就變成了《柳林風聲》的藍本。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總之,有意栽花也好,無心插柳也好,很多經典的來源於日常生活,一點兒不神秘,寫作出版過程也比較順利,不像後來人們傳說的那麼艱難曲折。
還有哪些「輕鬆」寫書的方法?
給別人講的故事記錄下來,就能成為一本書。小朋友可能會想,能這麼「輕鬆」地寫一本書真好,還有沒有類似的方法呢?
有的,方法很多。寫書最「輕鬆」的方法之一是寫日記,堅持記日記,日積月累,然後把一篇篇日記整理到一起編輯出版,就成為了一部「日記體小說」。
我女兒小樂最近剛讀完《馬燕日記》,在這之前,她還讀過《下鄉養兒》、《愛的教育》、《安妮日記》等日記體小說。這些都屬於日記體小說,或是以日記為基礎的紀實文學。
著名的《安妮日記》是德籍猶太人安妮佛蘭克寫的日記,是她在二戰期間藏身密室時的生活記錄。雖然這部書是戰後由他父親出版的,但安妮在記日記的時候就知道,這些日記早晚有一天會以一本書的形式出版發行。
不少人寫日記像安妮一樣,目標就是為了將來出書積累素材,不過,也有很多人原來並不一定打算髮表自己的日記,但寫著寫著,這些人變成了名人,大家都有興趣讀他們的日記,於是在他們生前或死後,他們的日記被編輯成書。這一類日記可以稱為「名人日記」,比如《曾國藩日記》、《顧准日記》、《魯迅日記》、《胡適日記》等等,數量很多,體裁和內容和前面的「日記體小說」不太一樣。
和寫日記出書的「輕鬆度」有的一比的,還有「書信選」或「書信體小說」,就是把自己和別人寫的信搜集起來,或以書信的形式創作虛構類作品,然後編輯成書。著名的書信體小說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新愛洛綺絲》、《查令十字街84號》、《蘇菲的世界》等。
說起歌德,我想起來還有一種比記日記和寫信更「輕鬆」的出書方法:聊天。《歌德談話錄》記載的是德國大文豪歌德和他秘書愛克曼的對話,內容包括歌德對文學、藝術、科學、政治等方方面面的思考見解,由愛克曼記錄整理。
下面圖片中身穿白衣的老人就是歌德,我們可以腦補一下歌德寫作的場景:他一邊慢慢踱步,一邊自言自語或是和愛克曼對話,桌邊坐著的愛克曼把他倆的對話內容記錄下來。
類似這樣的形式還有「口述」,就是邊上放一台錄音機,邊說邊錄,然後請一位助手把錄音機里的內容列印成文字,整理後出版發行,很多美國總統的回憶錄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當然,通過「口述」來寫書,還有很多種題材和形式,最近流行的「口述歷史」書,就是作家上門,攤開紙筆,邊提問邊記錄,從老人口中了解一段歷史,然後據此編輯成書的一種方式。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也越來越快強調「輕寫作」,比如短小輕薄的「微小說」、在微博微信上連載的「小說連載」,書的形式從傳統的紙書發展到電子書、有聲書。現在有不少的「書」,就是把平日在微信、博客、微博上發表的文章甚至「帖子」,彙編到一起,然後整理出版,我們前段時間就介紹過一本這樣的「博客書」:《未來世界的倖存者》。
為什麼和怎樣讓孩子「寫書」?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蘆葦。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是,人做事情需要「意義感」,至少是有了意義,做事情才會有基本的目標和動力。
實踐能為學習創造一種「意義感」,增加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讓孩子參加鋼琴演出、畫展或比賽,孩子會提高練琴學畫的興趣動力;暑假裡請孩子幫父母買菜、燒飯,孩子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價值;出國旅遊,孩子明白了外語的重要性,回家後學英語的熱情大大提高......同樣的道理,寫書是激發閱讀和寫作熱情的「強大武器」,這對於還在讀書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
當然,寫作並不像上面所講的那麼簡單輕鬆。寫一本真正的書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而且一本書要有閱讀價值,需要作者常年的積累,厚積薄發。
按心理學的分析,把一項大目標進行拆解,變成一個個階段性、局部性的「小目標」,有利於人們跨出第一步,並通過實現一個個「小目標」,最終完成「大目標」。
小朋友嘗試寫「書」,可以採用這樣的策略,從「日記書」開始。
日記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文體,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寫日記,小朋友上學後,基本上在二年級認字後,就可以記錄簡單的日記了。日記的內容一般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身邊的事物,孩子寫起來比較容易,篇幅可長可短,對於寫作時間的要求也很低。
對孩子來說,「日記書」的最大好處是沒心理負擔,平時堅持記日記,等到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後,按時間或主題,把日記匯總整理,輕輕鬆鬆就變成了一本「書」。這樣的寫書過程對於孩子來說是可以實現的,而這樣的「書」,不管在成人眼中其成色有幾分,在孩子眼裡,分量一定是沉甸甸的,畢竟是自己辛苦勞動的成果。
小朋友寫日記,可以先從自己的日常生活開始,然後逐步擴大觀察的範圍、增加生活的豐富度。除了把所有日記一股腦匯總到一起外,最後還可以按某類「主題」來選擇素材、結集成書,比如校園主題、旅遊主題、家庭主題、人物主題等等。如果孩子真的對寫作有興趣,可以在日記的基礎上嘗試虛構,這樣的「日記書」就帶有了一定的文學性,能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素材匯總後,可以請爸媽幫忙編輯一下,然後列印成「書」。可以列印到普通的紙上,然後裁剪裝訂成一本「書」,如果怕麻煩,也可以請複印店幫忙,現在很多複印店提供列印成書的服務,只要提供文字資料就可以了。當然,書也可以是電子形式的,比如PDF文檔,或是微信、博客、遊記版的電子書,製作題圖和目錄,把每個章節的文章(日記)鏈接到目錄上即可。電子書方便分享,小朋友的成就感會更大。
寫書並不難,對於孩子來說,首先要破除對於寫作的畏難情緒,對於寫作進行「祛魅」,消解附加在書和寫作上的神秘感和各種「高大上」。
像很多名人日記,原書的素材就是平時的日記,很普通,有的是短短一句話,也有的有感而發,無所顧忌,甚至語言粗俗。胡適的日記里經常出現,「8月5日,打牌」這樣的內容,季羨林大師也好不到哪兒去,在《清華園日記》一書中,季大師這樣寫道:
總之,一本書歸根結底來源於生活。日記是生活最原始的記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能寫日記書,或許就為以後創作真正有價值的書打下了基礎。小朋友可以勇敢嘗試一下。
推薦閱讀:
※108個關鍵詞16——賭博
※關於《我將永生》與房昊先生在「陷入同一天,記憶不循環,人會發瘋嗎?」下的回答內容相似的一些說明
※作者防騙要領——網站坑蒙拐騙手段揭秘
※《狗屎里的鴨骨頭》
※什麼是你堅持寫作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