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歷史地理學?
03-16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係、對外關係、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藥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繫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提高記憶也可練習精英特速讀記憶法或參加訓練,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
七、聯想記憶法
圖示法的特徵是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圖示法的板書設計可以多樣化。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複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係,既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又能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九、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實行改革擴大了奴隸制統治的基礎;同年,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中國在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1000年。
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把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較,認識到農民鬥爭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還有可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作比較,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等等。
十、重複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複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覆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複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 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複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 、分析問題的能力。
看到有人對歷史地理感興趣,真是很感動,也覺得很難得。去年這個時候上了侯仁之先生弟子鄧輝老師的《歷史地理學導論》,而侯仁之先生也是在兩年前這個時候去世的,雖然自己的興趣點不在歷史地理,但總是對喜歡歷史地理的人懷有敬意。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依照課上的進展過程,簡單說說:了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過程、思想方法。了解歷史地理學,幾個重要的學派首先要把握住:Darby學派;索爾領導的Berkeley學派;國內主要是侯仁之、史念海、譚其驤三位老先生領導的,依次對應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也幾乎是大師消失最晚的一門學科了。對於Darby學派,其主要貢獻是繪製了全英的歷史地理圖,這是一項短期收益很小,但是卻學術意義很大、耗時耗力的事兒,代表著作是《Domesday Book》,現在可以簡單了解一下,有機會可以深入了解;;對於Berkeley學派,也稱為景觀學派,主要貢獻是文化景觀理論,可以關注一下《景觀的形態》等等。在中國方面,侯仁之先生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歷史地理學四論》都是開卷有益的。此外,諸如《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作為概論性的教材,也值得一看。對於史料、歷史研究的方法要熟悉、要實地操作。這部分不得不說的就是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各個朝代、各個區劃的歷史、當代地圖的比對,對於研究歷史地理真的是不可不夯實的根基。我覺得,如果不看《中國歷史地圖集》,根本沒有辦法研究中國歷史地理。這部分說到的史料,就是要實地去摸、去查一手文獻;去了解二十四史的《地理志》都是什麼情況你;去了解如《史記》中關於地名的注釋一共有幾個版本,誰的最好等等。這部分是網路檢索沒法代替的。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熟悉、了解歷史地理的常識。有了前一部分的根基,在閱讀歷史文獻的時候,起碼就我個人而言,看古人縱論天下,腦海中能在地圖中反映出具體的方位、地點、原因,這種感覺特別好。舉個例子: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巴蜀、益州、荊州,已經被大家說爛了。如果比較了解歷史地理的人,對比一下《出師表》和《隆中對》,再落實到具體的古代道路、河流、山脈,就會一方面感嘆諸葛亮在古代信息如此閉塞的條件下居然能夠對中國地理、形式如此了解;而再到了《出師表》,其實天下大勢早已不在蜀漢了(出川成為最大的問題);再如項羽建都彭城,乃是四戰之地,又劃鴻溝而治,把關中白白讓給劉邦,不亡國才怪。其實說了這麼多例子,都是在說有了基本的歷史地理常識,很多歷史,一下子就生動起來,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記憶。那麼需要了解哪些基本常識呢?個人認為:古代重點城池在地圖上的位置(荊、宛、洛、薊、關中、鄴等等等等);山川、河流、運河分布(靈渠、京杭大運河(注意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邗溝、秦嶺、崤山等等)、道路(這個太重要了);基本經濟區劃分(最早是關中,得關中者得天下,後來是中原,再後來是江南、北京);道路重點說說:其實古代基本道路都是秦漢奠定的基礎,哪怕是現在大多數的高速公路甚至也是,這一點特別有趣;需要了解的諸如漢中-四川交通,有劍閣道、米倉道、洋巴道,其中劉禪被偷襲,就是劍閣道;再如陝西-關中交通,共有子午道、漟洛道、褒斜道、陳倉道,在圖上也就能理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意義了。4. 開展對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記得當時我們小組做的是歷史上鮮卑的遷徙,做下來真的很震撼。既有主流鮮卑,如慕容、拓跋蕩氣迴腸的歷史興衰;更有禿髮、乞伏鮮卑等小支鮮卑的廝殺興亡;更能夠理解地理、自然因素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其實歷史地理可以做的題目很多,隨便一個民族的遷徙,就能夠做的很有趣、很深刻。最後補一下古代歷史地理文獻:區域地理著作:《山海經》《禹貢》(導山、導水)《史記》《水經注》正史地理志:《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遼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等等。全國總志:《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廣記》《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寰宇通志》《大清一統志》地方志:《吳越春秋》《華陽國志》《蠻書》《吳郡志》典志體:《通典》遊記類:《穆天子傳》《大唐西域記》《徐霞客遊記》
推薦閱讀: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係、對外關係、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藥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繫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提高記憶也可練習精英特速讀記憶法或參加訓練,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
七、聯想記憶法
對容易混淆的歷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學時則可採取聯想的方法,幫助學生加以區別。例如阿拉伯帝國在我國史書上稱大食。三個哈里發國家分別稱為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學們死記硬背,常常弄錯 。我在上這段歷史時這樣敘述:巴格達哈里發國家地處沙漠附近,沙漠地區氣候炎熱,人們被太陽曬的墨黑, 因此稱為黑衣大食;開羅哈里發國家地處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莊稼蔥綠,所以稱之為綠衣大食; 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地處大西洋東岸,遠眺大海,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故稱白衣大食。這樣三個國家的 地理環境和國家名稱一聯繫,學生很容易地就記牢了。
圖示法的特徵是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圖示法的板書設計可以多樣化。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複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係,既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又能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九、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實行改革擴大了奴隸制統治的基礎;同年,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中國在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1000年。
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把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較,認識到農民鬥爭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還有可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作比較,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等等。
十、重複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複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覆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複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 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複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 、分析問題的能力。
看到有人對歷史地理感興趣,真是很感動,也覺得很難得。去年這個時候上了侯仁之先生弟子鄧輝老師的《歷史地理學導論》,而侯仁之先生也是在兩年前這個時候去世的,雖然自己的興趣點不在歷史地理,但總是對喜歡歷史地理的人懷有敬意。作為一個門外漢,我依照課上的進展過程,簡單說說:了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過程、思想方法。了解歷史地理學,幾個重要的學派首先要把握住:Darby學派;索爾領導的Berkeley學派;國內主要是侯仁之、史念海、譚其驤三位老先生領導的,依次對應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也幾乎是大師消失最晚的一門學科了。對於Darby學派,其主要貢獻是繪製了全英的歷史地理圖,這是一項短期收益很小,但是卻學術意義很大、耗時耗力的事兒,代表著作是《Domesday Book》,現在可以簡單了解一下,有機會可以深入了解;;對於Berkeley學派,也稱為景觀學派,主要貢獻是文化景觀理論,可以關注一下《景觀的形態》等等。在中國方面,侯仁之先生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歷史地理學四論》都是開卷有益的。此外,諸如《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作為概論性的教材,也值得一看。對於史料、歷史研究的方法要熟悉、要實地操作。這部分不得不說的就是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各個朝代、各個區劃的歷史、當代地圖的比對,對於研究歷史地理真的是不可不夯實的根基。我覺得,如果不看《中國歷史地圖集》,根本沒有辦法研究中國歷史地理。這部分說到的史料,就是要實地去摸、去查一手文獻;去了解二十四史的《地理志》都是什麼情況你;去了解如《史記》中關於地名的注釋一共有幾個版本,誰的最好等等。這部分是網路檢索沒法代替的。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熟悉、了解歷史地理的常識。有了前一部分的根基,在閱讀歷史文獻的時候,起碼就我個人而言,看古人縱論天下,腦海中能在地圖中反映出具體的方位、地點、原因,這種感覺特別好。舉個例子: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巴蜀、益州、荊州,已經被大家說爛了。如果比較了解歷史地理的人,對比一下《出師表》和《隆中對》,再落實到具體的古代道路、河流、山脈,就會一方面感嘆諸葛亮在古代信息如此閉塞的條件下居然能夠對中國地理、形式如此了解;而再到了《出師表》,其實天下大勢早已不在蜀漢了(出川成為最大的問題);再如項羽建都彭城,乃是四戰之地,又劃鴻溝而治,把關中白白讓給劉邦,不亡國才怪。其實說了這麼多例子,都是在說有了基本的歷史地理常識,很多歷史,一下子就生動起來,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記憶。那麼需要了解哪些基本常識呢?個人認為:古代重點城池在地圖上的位置(荊、宛、洛、薊、關中、鄴等等等等);山川、河流、運河分布(靈渠、京杭大運河(注意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邗溝、秦嶺、崤山等等)、道路(這個太重要了);基本經濟區劃分(最早是關中,得關中者得天下,後來是中原,再後來是江南、北京);道路重點說說:其實古代基本道路都是秦漢奠定的基礎,哪怕是現在大多數的高速公路甚至也是,這一點特別有趣;需要了解的諸如漢中-四川交通,有劍閣道、米倉道、洋巴道,其中劉禪被偷襲,就是劍閣道;再如陝西-關中交通,共有子午道、漟洛道、褒斜道、陳倉道,在圖上也就能理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意義了。4. 開展對具體歷史問題的研究記得當時我們小組做的是歷史上鮮卑的遷徙,做下來真的很震撼。既有主流鮮卑,如慕容、拓跋蕩氣迴腸的歷史興衰;更有禿髮、乞伏鮮卑等小支鮮卑的廝殺興亡;更能夠理解地理、自然因素是如何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其實歷史地理可以做的題目很多,隨便一個民族的遷徙,就能夠做的很有趣、很深刻。最後補一下古代歷史地理文獻:區域地理著作:《山海經》《禹貢》(導山、導水)《史記》《水經注》正史地理志:《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遼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等等。全國總志:《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廣記》《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寰宇通志》《大清一統志》地方志:《吳越春秋》《華陽國志》《蠻書》《吳郡志》典志體:《通典》遊記類:《穆天子傳》《大唐西域記》《徐霞客遊記》
推薦閱讀:
※希特勒的演講在技巧上有什麼突出特點?
※包公包拯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可可西里申遺成功:是好事嗎?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5)
※你知道毛澤東當年是要讓人歡呼他「萬歲」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