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到底有什麼用?

Part 1

想要回答知識到底有什麼用,我們就要想想知識到底是什麼。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從小聽到大,可是到最後我們發現我們讀完了書,上完了大學,突然發現我的命運改變了,可是和知識沒什麼關係啊。我去到崗位還是重新學,而且大量的人從事非專業的崗位,那怎麼能說是「知識改變命運」,這明明就是門檻改變命運。所以讀書,上大學變成了基本門檻,變成了敲門磚,這和知識的關係不是直接關係。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讀書是為了工作和生存,和知識不是直接相關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理解為什麼理想的象牙塔和實際的大學存在差距,為什麼老師課上說一套,課下說一套。

好,這時候你說不對啊,我在高中的時候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大學裡我是潛心學習無法自拔的啊,你怎麼能說我從小讀到大的書不是知識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什麼是知識」

我們懂得「邊際效益」、「資產和負債」、「放坡係數」之類的概念算是知識嗎?我們會中文,英文算是知識嗎?我們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算是知識嗎?

老實說,這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達成共識,它們都是信息。

我覺得,還得動用王陽明老先生說的「知行合一」

—— 真正的知識應該是那些能夠改變我們行動的信息。

Part 2

有人說大量的讀書能夠增加人的知識。這句話我覺得說對了一大半。我大一大二期間因為做培訓的需要,在兩年期間我讀了100本書,涉及了經濟,人文,社會,心理學,管理學,行為學。幾乎是 一個星期一本書。正當我看著自己做的讀書筆記而自豪的時候,我被一個數字深深的打擊了。

「2011年中國國內書籍發售量達20萬冊」,當時我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差點要哭了,這意味著就算我繼續努力,每天都在書海里埋頭苦幹,一年讀100本書,一個星期讀兩本書,而當我100歲的時候,我讀的書只是市場一年出數量的二十分之一,這尼瑪太可悲了。

所以我開始認識到,讀書是消遣的方式,這和我們刷微博,看電視劇沒什麼區別,都是在接受信息。

而我們怎麼才能讓信息變成知識,就要從知識最開始的樣子思考。我們都知道一開始是沒有知識的,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一些有用的信息被總結出來被稱為知識,而隨著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分工的劇烈分化,就加劇了專業的劃分,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粗淺的認識:我們所謂的專業,比如經濟,管理,歷史,文學等等,其實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標籤,目的是讓社會分工更專業。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到來(或者其他原因吧),現在我們隨處可見「跨界打劫」,「跨專業發展」的現象,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已經開始不按人為劃分的標籤在各個獨立的專業獨立運行。這個粗淺的結論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司空見慣,陳詞濫調。但是然後呢?我們如果只是知道了,那這個結論還是信息,和知識差了不止一個孫悟空。基於這個前提,知識是由元信息發展而成,而這些元信息就是知識的底層邏輯,這就有點像武俠小說里主角打通任督二脈的時候,學什麼都是事半功倍。而這些底層邏輯就能讓我們篩選信息之後迅速的變成知識,即使在不同領域,面對跨行跨業的問題也可以順藤摸瓜,解決問題。

Part 3

說了這麼多,我們回到真實場景來看看有沒有任督二脈可以打通。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舉辦者,這時候你要梳理公司的業務戰略,請問你怎麼分析?

你可能會看自己的資產和負債,再問問手下的員工各業務發展情況,再看看同行業的競爭水平。

可是如果我們問專業的諮詢公司,諮詢顧問可能會和你說:「你公司的現金牛業務正在逐漸變成瘦狗,應該採取收割策略;問題業務儲備太少,所以明星業務的數量匱乏,增長乏力,估計不會成為下一個現金牛,你要對XX產品啟動發展戰略,對XX和XX產品啟動放棄策略。」

對,諮詢公司的人開始裝逼了,向我們拋來一堆專業名字。其實這整個分析都基於一個邏輯矩陣----「波士頓矩陣」。

(圖片摘自:劉潤·5分鐘商學院)

這時候你會說,切~~ 還不是根據理論來分析,這和知識的底層邏輯有什麼關係。

確實,面對這個問題是有理論可以分析的,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領域的場景呢?

如果你是一個基金宣講會的策劃人,現在的問題是你邀請的目標客戶大部分沒有來,請問你怎麼避免下一個活動發生類似的情況?

在不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的前提下,你可能會說活動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到位,活動的內容太多廣告,活動的場所太難找,活動的時間太早或太晚等等。

請問,一時間我們有什麼理論可以分析這個小但是棘手的問題?

其實我們可以根據「波士頓理論」的底層模型 2x2矩陣來分析。

我們可以按時間和意願把邀請客戶分為1,2,3,4種人群

1:有時間沒意願

2:有時間有意願

3:沒時間沒意願

4:沒時間有意願

那麼我們可以根據這4種不同的人群來製作不同策略來達到邀約目標客戶的目的。

比如針對有時間沒意願的人群,我們可以推測出他們沒意願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覺得活動內容沒有乾貨,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對於活動的主要內容需要再三考核;

針對有時間有意願的人群,我們可以積極的和他們進行合作,將他們發展成活動的宣傳人,具體的措施可以是禮品獎勵,積分獎勵,實地拜訪等等;

沒時間有意願的人群,我們可以看是不是我們的活動時間有問題,是否可以調整,如果是客戶的時間有問題,能不能將活動內容整理成文字和大綱送到其手上,以達到商業目的(宣傳或者是銷售目的之類);

而對沒時間又沒意願的人群,我們可以通過活動結束後的反饋讓其改變態度,包括乾貨,參與人的收穫(包括投資回報之類,利用人的失去心理)。

(以上只是針對客戶人群來進行單獨分析)

通過簡單的2X2矩陣模型,可以幫我們把問題分析的有條理,可操作。而不要忘記的是它可以延伸出「波士頓矩陣」這一人力資源諮詢的專業理論。

我們再換一個場景

如果你現在想創業,想弄一個O2O的企業,請問你的經營模式是什麼?

這時候我們可能要用到2X2矩陣的升級版----2xN矩陣。

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O2O? 根據普遍的認識,O2O可以簡單的總結成:「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台。」

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我們用2xN矩陣來看滴滴打車的O2O經營模式

那我們如果想要做一個O2O的商業模式,可以怎麼入手思考呢?

我們可以根據簡單的「產品、推廣、銷售、售後」四個維度來排列組合,重新形成一個新的O2O經營模式。比如:

我們可以發現「波士頓矩陣」,「安索夫矩陣」的底層建築是 NxN矩陣,我們可以通過理解矩陣的底層邏輯演變成自己的矩陣模型,以解決身邊小但棘手的問題。

各種各樣類似這樣的底層邏輯,就是我們的任督二脈。而這些底層邏輯能讓我們的信息變成自己的知識,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

Part 4

所以知識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就像問:手機有什麼用,電腦有什麼用,尺子有什麼用。一個工具本身是沒有用的,只要人會用這個工具才有用,越是理解一個工具的基礎,人就能越大程度的利用好這個工具。

面對信息大爆炸的現在,你說知識有什麼用。

最後,附加題

如果你是一位頂尖大學的會計生,你在競聘一個企業的會計崗位,這時候面試官問你:「1+1等於多少?」 請問,你要怎麼回答。

推薦閱讀:

拍照師
迫害妄想症
最深沉的殘酷

TAG:雜文 | 知識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