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江南憤青:下一步互聯網金融的三個可能方向(下)

第四個問題我們講講我什麼國內互聯網金融做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

這個我去年在出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電商模式的商業金融基本壽終正寢文章里說過純粹追求客戶數量和規模的商業模式基本上結束了。這個就是過去三年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講過很多次,我們很多投資機構,都喜歡從規模、客戶數下手,總覺得擁有更多的規模,更多的客戶群,現實價值就更大,其實從金融角度看,壓根就是被證明是偽命題,這個問題也不單單是金融問題,他的本質其實是現實一個流量的認知問題,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流量是越多越好,說得流量得天下,其實現實是這樣的么?當年開心網,人人網都是流量無比巨大的公司啊,現在得了天下么?死哪裡去都不知道。流量的第一個要素其實是轉化。轉化率才是核心,獲得足夠多的流量卻無法有效轉化,也毫無意義。更何況現在又出現的新的問題。更是顛覆了這個邏輯。是什麼呢?

流量為王,過去在PC端主導的市場里,這個邏輯是對的,為什麼呢,因為大流量公司,可以找到流量變現的方式,譬如一個明星,他擁有很多的粉絲,他就可以從廣告變現,譬如門戶網站,擁有大流量就也可以從廣告、遊戲入手,最終結果就是我免費討好我的流量群體,然後從流量以外獲得收入,所謂羊毛出在狗身上的邏輯下,不斷做大流量的道理是對的。

但是在移動化的情況下,這個邏輯在不斷發生改變,當然金融是因為自身特性的原因跟移動化關係不大但是結果是相同的,就是大流量公司越來越少,碎片化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真正大流量公司就那麼幾家,其他公司再也無法實現大流量了,那麼他們很難實現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情況,為什麼啊,因為狗他不認賬啊?你就那麼點破流量,憑啥我要給你付錢?那麼這些公司就開始面臨很大的流量變現的難題,如果無法從用戶身上實現盈利,那麼你會發現流量越大,實際上只會虧損越大,不能變現的流量壓根就是垃圾啊,沒啥用處。所以,移動互聯網怎麼看流量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是看你跟用戶之間的變現方式是否夠直接有效。

那麼我們來看金融的變現方式,理論上金融是很好的強變現行業,但是現實情況,很悲哀的就是強變現的用戶往往非常的少,都不可能形成極大的規模。

邏輯很簡單,絕大部分人都不是有錢人,你看上去圈了很多用戶,但是最終發現都是逐利層的屌絲,屌絲我說過,是世界上,最沒有忠誠度的群體,有奶就是娘,他們風塵僕僕趕來的目的是為了能在你身上賺錢,如果你不能讓他們賺錢了,第一時間就把你拋棄,你本來是想在他們身上變現的,結果他們把你變現了,你最終演變結果就是辛辛苦苦的識別風險,尋找資產,最後都是餵飽了一批壓根覺得理所當然沒有粘性和轉化可能的屌絲群體。

他們壓根不可能有所謂的付費意識,然後你想從別的地方來變現,用戶流量有不可能多的跟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的客戶數一樣,壓根找不到什麼遊戲、廣告這種傳統的變現方式,這種情況下,規模和用戶數,本質都是成本而不是收益啊。

於是,用戶身上無法變現而又在別的地方找不到變現的時候,那麼再多的流量其實就變得毫無意義。當然很多人也會說,總歸還有點轉化率吧,一百個篩一個也是好的,其實我不這麼看。

第一轉化成本太高,壓根沒必要,還不如直接精準定位好了。第二個就是所謂移動化的世界裡,碎片化的世界裡,產品決定了用戶,而不是用戶決定產品。什麼樣子的產品,最終吸引什麼樣的客戶。這點必須清晰認知到,過去PC端追求大流量客戶,所以提出人性化體驗的角度,是對的。但是相對個性化精準化定位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有效辨別精準客戶的重要性就凸顯了。不能被用戶逼著去做所謂人性化的事情,否則就是你忘記了你是誰,你要做什麼。

我們很多所謂人性化的用戶體念,其實是很扯淡的邏輯,因為用戶的需求是多變的,而且很難被證明是對的,你如果什麼都是聽用戶的,那你永遠被帶到溝里去,從金融角度看用戶需求,無非就是希望貸款不用利息,理財收益一年翻倍,你按照這個邏輯去設計產品,你就直接找死去吧,壓根不可能滿足的體念體驗。

所以,真正你要做的事情其實是找到適合你的用戶群體,定好你的理念,然後設計好你的產品,然後篩選你的用戶,讓不適合你的用戶趕緊離得遠點。因為,你不可能被所有的用戶喜歡,你唯一能做到就是篩選你的用戶。通過設定一系列的門檻,有效篩選。這個是連騙子都知道的基本道理啊。

很多人接到電話,一聽聲音就知道是騙子,就會罵,這麼傻逼的騙子,一聽就知道是騙子了。問題是你不知道騙子就是用這種拙劣的辦法在篩選客戶啊,你能立刻把他給篩選出來就意味著你不是他的目標客戶啊,如果聽不出來的人,那麼久基本意味著上鉤的可能性很大,他都知道簡單直接有效的篩選客戶,你怎麼能不知道呢?

我反正從騙子身上深刻的學習到這一點,我這幾年收穫無數所謂粉絲,我八個微信號,都滿了。一堆人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我,說一直在看我的文章,給他們很多啟發思考,我說別說那麼多沒用的,直接加入我江南1535茶館吧,不貴,1535做個小股東,然後很多人就沒然後了,為什麼?因為,嘴上說好都是很容易的,但是付出成本說好就是很難的。

那麼問題是,我需要一堆嘴上說好的客戶呢?他們帶來什麼價值?不但擠占你大量的無效時間,折騰你的精力,除此之外,一點收穫也沒有,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我為什麼不好好對那些已經加入至少已經證明對我好的股東更好呢?

錢本身並不是什麼重要的東西,我也不差這點錢,但是他幫我有效篩選了那些是有價值的朋友,那些是無效的朋友,他是非常有效的門檻設置。碎片化時代的網紅,已經壓根不需要跟以前的明星一樣走廣告變現的道路,你做好你自己,總有喜歡你的人。就是如此簡單有效直接。據說加入李笑來同學的群,年費好幾千。嗯。很好的模式。

所以,從金融角度看,我們過去的大量的理財類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滿足用戶端的需求,最終結果就是違背了金融常識,篩選了一批風險容忍度最差的群體,這個群體無法承受風險,且很難有轉化價值,最終使得這個行業沒有辦法有迴旋餘地,這個應該是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最大的問題。

從我個人感覺角度來看,金融還是要去做有錢人的朋友,做時間的朋友,不是嫌貧愛富,而是現實發現, 越是沒錢的群體,越缺乏可變現的可能,使得付費習慣以及收益要求非常苛刻難以被滿足,所以如何篩選有價值的客戶,其實是未來互聯網金融非常重要的一個命題。

我曾經說過,我們自己願意投資那些設定門檻的金融模式,因為只有門檻設定,你才能篩到你要的客戶,你的產品就要主動設置很多門檻,屏蔽一堆無效浪費你精力的客戶群體,而不是什麼客戶你都想要的。

我們自己的理解,越容易付費的客戶越有價值,越能承受風險的客戶越有價值,越不關心細節的客戶越有價值,本質其實都表現為這些客戶有賺錢的能力,而沒有時間來跟你浪費,所以傾向於簡單,傾向於用錢解決,而且他們深刻知道什麼事情都有風險,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可以享受收益而不承擔風險,做這些人的朋友,你變現的能力大大加強。

金融註定不是一個一家獨大的行業,因為規模太大,他擁有極大的高客單價的特性,你想像,一萬用戶,流量大不大,跟互聯網比起來,這個流量基本上屁都不是,但是,但是,如果每個人給你十萬塊錢,你就是十億的規模,五十萬就是五十億的規模,基本秒殺絕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的營業收入了,這個特性最終使得互聯網金融一定不會是高流量公司,核心的本質你的商業模式必須是能在客戶身上進行流量變現,否則就是扯淡。

另外一個角度看,規模在金融業里是有風險的,規模越大風險越高。所以假設金融業是周期性的行業,一定意味著形勢好的時候要不斷的擴規模,形勢不好的時候要不斷地去規模。所以單獨強調商業規模、金融規模,到最後一定會崩,這個邏輯非常明顯。所以金融業不能拚命強調規模。但是我們過去很多的人都是什麼出身的?都是電商出身的。電商是極為強調規模的行業,所以把這個邏輯放到金融里了。所以遇到很多人說幾個月突破多少規模,我就感覺出事遲早的事情。

第五個問題,我感覺下一步互聯網金融的方向在哪裡。

第一個就是資產端 的方向,最近很熱,前幾年我投過好幾個資產的公司,所謂資產業務,是非常約定俗成的概念,資產是指借款人,是大家向我借錢,這種意義上叫資產,資產是能夠生息的。

類似於微貸網,趣分期,找到大量向你借錢的用戶,我們叫資產端的商業模式。前年我們認為資產端是一個風口,為什麼呢?因為流量用錢一定可以砸出來,但是資產能力卻不是,如何尋找到一個好的資產,然後深挖,一定會出現機會,而且流量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市場一定出現資產荒,就是大量平台有錢之後,你就不知道錢該去哪裡了。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把錢放我這裡很安全,又證明給你很有安全,這個是有價值的。所以很多通道和流量發現必須走資產端,不走資產端就沒有核心競爭力。所以為什麼12年我很不看好流量模式P2P的原因是把最核心、最關鍵的資產外包給人家,他做通道,價值就會變得非常有限,一定毫無價值。

所以資產端今年特別火。像鏈家拿了幾百億估值,以房產為核心,收了大量房產的資產。大量資產公司不斷地開始自己生產資產,賣給那些有錢的人,有好的資產可以拿到很便宜的錢,根本不需要向老百姓要錢。所以我覺得資產端的生意今年會變得越來越多,而且估值很高。

但是怎麼看資產端?資產端不是前幾年那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門檻很低,他其實是門檻很高的行業,至少要具備一些基礎的能力才行,表現為三個能力,其實我們做了十幾年的金融都不敢說自己具備資產端的能力。

第一個是有規模化獲客的能力,因為只有規模化獲客成本才能最低,尤其是小額信貸,消費金融更是如此,獲客才是最大的成本,而不是風控,所以這個時候,場景化的優勢久很明顯了,更便利的場景更容易降低運營成本,而不是風險了。

這個時候一般就兩個業態,一類就是在線,在線基本上已經被大的流量公司給規模化了,借錢肯定是在哪裡發生交易在哪裡借錢,不可能在這裡發生交易在別的地方借錢,哪裡更方便一定是在哪裡借錢。線上流量高,否則線上沒有這個機會。所以線上一般人創業壓根沒機會。

在國外的各種消費分期一般也由廠商發起是有道理的,因為交易最直接,當然利潤也相對較高也是原因。剩下的機會就是線下,線下也很有意思,線下的規模化獲客能力往往取決於成本,而不是取決於能力,我覺得這個觀點很多人可能不認同,但是我很相信。

大家談能力,一定是同一成本之上談能力,大家成本不一樣來談能力,根本不可能。最近樂視在融資,同樣是一台電視機,長虹做得比樂視差嗎?我不相信,都差不多。

但是問題是長虹的成本要三千塊,樂視成本三千五,但是樂視可以賣兩千五、兩千,最近還在充一千送一千,還送你一台電視,長虹能不能這樣賣?不可能,這樣賣就死了。樂視越這樣賣,資本市場越喜歡他,因為他花的是股民的錢、資本的錢,這個時候發現他是沒有成本的,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銷售。

小米也是,拿了幾百億美金來,所以可以不賺錢跟你打,而別人不可以。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去想,在市場上打到最後,一定是打成本,不是打能力。我們中國紅杉是最早投打車軟體的,搖搖招車,騰訊說要投搖搖招車,搖搖招車不讓他投,然後騰訊投了滴滴,什麼是好的用戶體驗?給錢。搖搖招車再牛都打不過滴滴打車,和能力無關,和成本有關。

線下模式誰能融到大錢就可以成功。現在的創業就是創業要有燒不完的錢是很道理的。 誰能拿到更多的錢,往往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你錢不夠多,那麼意味著在一些低門檻競爭領域裡面久很難成功。其實必須認識到,現在的創業和以前不一樣,以前人少,大家有規則、講規矩,現在什麼人都進來了,有很多人靠運氣就可以把你搞死,當然很多人可以拿錢打死你,這個時候發現你不拿錢就死了。所以說規模化更多還是跟成本掛鉤,線下多商業模式模式要多融資。

第二個可能具備機會多能力是什麼呢?是產業整合的能力,今年在資產端很多人都跟我說,什麼供應鏈,什麼大宗商品融資等等,我都說扯淡,我只要看你背景就知道你有沒有機會,你一個屌絲,什麼都不是,什麼背景都沒有,你說你能做產業鏈的整合,誰跟你整合?憑什麼跟你整合,你是誰?所以產業的整合取決於你是誰,而不是你要幹什麼。

第三個可能的機會是技術優化的能力,你證明給我看你有很好的技術,能獲得更好的客戶,風險還更低,這個可能性的機會是油的,但是在我來看都不太可能,至少目前難度很大。

具備上述任何一個能力的資產端都是有機會的,但是隨著這個市場越來越熱,我感覺機會越來越小,而且潛在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我覺得要謹慎了,而且悲觀點來看,我覺得信貸業的資產風險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爆發。

另外一個方向是什麼呢?我個人感覺流量端的機會也是現實存在的,也就是財富管理的機會,我以前一直說中國看上去很多年的財富管理行業,事實上從來不存在過,過去的財富管理本質都是理財產品的銷售,並非是管理。

兩個是根本性區別在那裡呢?銷售是標準化的行為,而管理是個性化行為。

同一個產品能不能買,其實壓根不取決於產品本身,而是取決於你是誰,我曾經在朋友圈跌破三千點的時候說,如果你現在是空倉,那就儘管買入吧,如果你現在是滿倉,那就砍倉吧,為什麼同一個點位,結果選擇是不一樣的呢?其實本質是因為你們的財富是不一樣的。

還有很多人問我說,杭州的房子能不能買,我說壓根不是房子能不能買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買的問題,你如果手上流動性充沛,有的是錢,那就買唄,無所謂。但是如果你壓根就沒什麼錢買了這個房子以後可能就手頭很拮据了,那最好就別買。

所謂財富管理壓根不是產品本身好不好,同樣的產品對於不同的你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個就需要根據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財富配置建議,而過去的中國,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剛性兌付的,所以其實哪怕你們不一樣,你們都可以儘管放心的買入,反正都有人賠你,而你不需要考慮風險的問題,這個就使得什麼人都可以標準化的考慮買不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風險定價能力的喪失使得市場壓根不存在所謂財富管理行業,說到底都是賣白菜的,比價格誰高誰低而已。

上個月在阿里前橙會有個演講,提到財富管理行業的機會的時候,有個人就噴我說我觀點自我矛盾,一方面我說資產端沒有機會,另外一方面還在說財富管理行業有機會,既然資產都沒有什麼好東西了,你財富管理有啥東西好配置呢?說我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我很不客氣的說,金融白痴都是這麼理解問題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吧,現金其實一直在大型金融機構都是最主要的配置性資產,誰說現金不是資產呢?企業資產負債表裡第一欄其實就是現金存款。

現金是最大的資產,所謂財富管理行業就是讓你的財富在不同的資產類目里進行有效配置的專業機構,所以在資產大面積沒有機會的時候,不配置任何現金以外的資產,本身就是財富管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市場普遍資產荒的情況下,那就大比例持有現金頭寸。所以表明了,市場很大程度上對財富管理的理解是屬於空白地帶,恰恰說明這個行業典型的屬於剛起步的階段,財富管理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不保本不保息,而在一個充斥著剛兌的市場里,要做財富管理,第一很難,第二所有的機構同時起步。

未來隨著違約不斷發生,那麼就意味著錢越來越需要被管理起來,中國過去一直是家長制模式,政府替大家考慮很多問題,出問題你去鬧事他就會給你解決,以後你會發現誰都無法幫助你,除了你自己,為什麼呢,因為政府也兜不住了,所以我堅信財富管理行業的機會不斷湧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提醒政府監管意識到互聯網在風險定價的改變。所以也要意識到互聯網的確在財富管理行業里是給了很多以前無法覆蓋到的人群一些機會的,而且對於風險效率是有所提升的。

從理財角度來看,我們的合格金融機構或者相對正規的資產管理機構一方面本身機構數量就較少,另外一方面受限於我國的相應法律,他們給予投資人的進入門檻都比較高,重點聚集在高收入人群,使得中國極為廣泛的中產階級壓根無投資途徑,只能擠入到低門檻的民間借貸領域,也就是說你資產管理門檻不放開,你就會發現很難改變這種格局。

我們目前在五萬到一百萬左右的投資金額裡面,你會發現基本上屬於無可投資的境地,嚴格的一百萬門檻堵塞了中國將近80%的投資人群,乃至將近100%的中產階級基本上都被覆蓋在這個投資可能性之外。

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就是湊成一百萬,去投資高門檻的投資領域,你的本意是希望讓高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進入這個領域,結果擠進了一堆更沒有風險承受力的人,還有一個無法選擇的結果就是乾脆投資相對低門檻的領域,而目前低門檻的領域原先只有民間高利貸,如今多了一個P2P,這個角度來看,大家選擇P2P,其實本質還是屬於金融壓抑下的現實無奈選擇而已。

從道德層面上來看,你讓很多正規的金融機構的門檻只能設定在高凈值人群,可以讓他們有錢賺資本收益,那麼那些有些小錢,理論上也可以獲得一定資本收益的人,結果就活該只能放在跑不贏市場的儲蓄上了?這個就是很扯淡的事情了,這個其實是不公平的。

當然,這裡監管層都會說,一百萬以上的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更強,所以必須設定這個門檻,這個是借鑒了美國的先進國際經驗之類的話來應對,但是事實上,這裡有兩個基本邏輯要去闡述和理解。

第一,中美國情是否一致?你不能因為說美國人喜歡吃漢堡,非要逼的中國人也都去吃漢堡。第二,美國真的是否是這樣的呢?我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美國的所謂合格投資人,其實並非是簡單的金額門檻約束,這個其實很多判例都有,美國的所謂私募的合格一般設定為三個條件,第一個成熟,也就是理解風險。第二個是富有,即有能力承受損失。第三個是關係,投資人和發行方具備一定的聯繫。金額從來不是在核心三個門檻之內。

我們簡單的狹義的把金額做成門檻,壓根從頭到尾就是學了個皮毛,而忽視了所謂風險的實質是什麼。風險認定這個東西,前提是可以承受,而不是不發生。金額跟是否可承受沒有必然關係,跟不發生風險也沒有任何關係。確切說,金額壓根就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憑什麼是一百萬?為什麼不是五十萬,不是十萬,不是三百萬?

邏輯基礎在哪裡?風險從來不是金額門檻設定的。

最簡單的邏輯就是,我總共只有一百萬塊錢,我去投資一百萬的風險高,還是我只有二十萬,我去投資五萬塊錢的風險高?風險是以資產佔比來衡量的,而不是絕對數額來承受的,壓制的金融監管,一定催生出不平等的套利機會,這個其實更可怕。真正要考量的其實是門檻下降以後帶來的市場資金相對較多,投資數量增長市場流動性增加之後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投資人門檻設定的問題。所有的風險應該堆積在資產端,而非理財端。

從現實的國情來看,中美的兩套生活體系姑且不去說,美國是個典型的高消費高負債國家,絕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其實是消費,而不是投資,投資本身就是美國有錢閑人做的事情,而且美國是個機構化主導很嚴重的國家,針對閑錢不多的人,美國的共同基金數量龐大,門檻很低,能支撐足夠數量的投資人。

但是,中國不是在大發展的年代裡,大量的人喜歡做投資,而且中國有極為龐大的儲蓄率,這種情況下,投資一定是絕大多數人的現實選擇,但是我們的投資機構門檻受限的情況下,不流向非法理財,那才是見鬼了。

讓市場正規的金融機構容納更多的資金,肯定比不正規的草台班子的民間掮客進行理財,肯定是靠譜的多的現實選擇。我自己覺得我們要學美國,至少具備很多現實條件才可以,例如投資機構門檻放開,信息充分披露,法制完善,個人投資意願度大比例下降,充分有效的金融資本市場建設,足夠的風險教育完畢等等,我們才有可能學習美國,否則我覺得基礎壓根不同,無法學習,甚至無法類比。

我們再繼續論證下去,互聯網出現之後的風險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監管層也是有必要意識到這點的突破的。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其實門檻下降難度還是很大的,你要去借個一個億的錢,你哪怕向一百個人借,都要差不多一個人一百萬了,涉及到的流程很漫長,時間也很漫長,所以一般的選擇就是儘可能的壓縮人數,提高金額,最終出現的結果其實是金額很大,但是人數不多,動輒上億的融資背後其實就基本意味著人數在二三百人左右,那麼,每個人的借款額都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這個時候,出現社會維穩的問題就會非常的大。因為這個損失,誰都無法可以選擇忽視它。是不可接受的。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出現之後,其實門檻下降是變得非常的容易的,他出現的情況是,一個億的借款交易額可能是有將近幾千人構成的,也就是每個人可能也就是幾千幾萬塊錢,表現的特徵是人數多,而金額小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風險特徵隨著人數多到一定階段,其實本質是發生改變的,因為金額隨著人數多而相對較小的時候,整個系統可承受的風險是降低的。

這裡你們就可以看到為什麼其實現在很多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都堆積在線下,而非線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在線的互聯網金融,人數可以拓展到極致,從而讓金額看上去很大,但是相對的金額是下降的,投資人自己有意識也有能力利用互聯網,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金融公司,前提是因為技術使得投資的門檻也變得很容易,過去你缺乏技術,只能碰到一個感覺還不錯的公司,就一筆給了一百萬的投資,現在你可以很輕鬆的給一百個公司每人一萬塊錢,技術的有效突破,使得單一的投資人的絕對金額其實都會下降下來。

因此最終你發現,其實風險並沒有得到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平台在E租寶和大大集團之前,倒閉了很多了,但是真出現很大的問題了么?並沒有,為什麼?因為不值得,總共投資幾千塊錢幾萬塊錢要去串聯鬧事的成本,甚至還不夠買張飛機票的,何必呢?這種真正建立在小額分散的技術上的金融模式其實是值得鼓勵的,而不是一刀切的給他砍了。

真正需要做到事情,是避免大金額交易,同時建立極為完善的風險提示和披露制度。確保它延在這條路上前進,而不是走錯了方向,這點非常重要。監管層在今年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時候,我個人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好的不堅持,矯枉過正,因噎廢食,這個就非常的可怕了。

所以我目前說,互聯網金融風險更多還是線下模式的依賴人頭拉客戶的大金額模式,這些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並非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他們更多還是民間高利貸的翻版,是極為可怕的金融風險聚集,這個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大規模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今年會有比較大的困難的原因。

講了這麼多,我的意思是,我感覺我們的監管有一些問題的,不太接地氣,我們前期學了蘇聯,後期學了美國,唯獨沒有學學自己。我們在金融監管上向來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搞不好,所以到處學人家,結果卻完全忽視我們很多地方的國情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沒有能像在經濟領域一樣,有決心,有信心去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般的理論自信。我們不敢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體系,這個是非常的可怕的,因為,不夠自信,所以一碰到點問題,就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系統的穩定堅強的面對困境的勇氣,這個是不好的。

我總覺得,只要是對的事情,就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決心,要有敢做歷史罪人的勇氣。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問題,永遠都是倒逼式的解決方式,那就一輩子都在解決麻煩,還天天被人罵,缺乏高瞻遠矚的高度。

所謂好的監管,一定是順勢而為,應對市場現狀做符合市場現狀的事情,而不是當成看不見,聽不到,說自己才能聽得懂的話,做自己才看到懂的事情,壓根不管市場發生了什麼問題,出一個壓根沒有監管對象的監管意見的事情來,我覺得那不是監管,那只是撇清責任,我有時候想國務院搞個金融協調部門還真挺需要的,畢竟金融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每個人到領導那裡彙報的時候,都說自己很重要,自己是對的,自己很委屈,自己很辛苦,領導也不知道聽誰的啊,而且畢竟術業有專攻,很容易被忽悠啊。

這裡順帶著提下我前個月寫的一篇文章,叫凡是線下的財富管理行業基本都是騙子,結果來了一批人罵我很多人加我好友,然後罵我一句傻逼就把我拉黑,讓我很無語,很多屌絲從來都是自己的掘墓人,被人騙了錢還幫人數錢,其實任何時候任何人都記住一個真理就是這個世界上,凡是固定承諾你收益回報率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理解為是騙子了,因為誰都無法給你承諾收益,你看為什麼每個發債公司都需要評級,也就是告訴你不是所有的債券的收益都是能確保的,評級就是說明達成收益的可能性。

所以,事實就是沒人可以給你確保兜底,哪怕存在銀行都是有風險的,那麼就意味著每筆投資的風險你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具體大家可以去看我的那篇文章,我相信線下財富管理公司具備三個特徵都可以理解為非法集資,第一就是承諾固定收益。第二資金去向不明,大多數都自己去做投資的。第三高成本運作,到處打廣告,廣告打的越高大上,騙子的可能性越大。因為這些都是成本。這裡就不細說了。

第三個方向是在前兩個方向,資產端或者流量端交易都被滿足了以後,才會出現的 所謂P2P的機會,我們目前尚未具備出現真正意義P2P的現實環境基礎,短期內都很難,最近爭議很大的借貸寶是一個真正意義的P2P,他本身就是解決一個熟人借貸的問題,中國人借錢都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別人跟你借錢,你不好意思借給他了,借條打還是不打?到期了催還是不催?都是個問題,借貸寶的本意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你用借貸寶,借錢給你的朋友,欠條不用打了,到期之後,如果朋友不還,借貸寶幫你去催。

你會發現越有錢越有這個需求,因為跟他借錢的人多啊。現在很多人找我借錢,感到很為難的那些人,我一般都丟到借貸寶去了,到期不還,讓借貸寶去催去,如果不願意用借貸寶說明打心裡就不準備還錢,那我幹什麼借他呢?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工具,之所以引發很大的爭議,主要是很多線下做高利貸的人利用了借貸寶用來發放小額貸款,而且很多人自己貪心,在借貸寶上借錢然後拿去放貸。還不出來需要繳納高額的逾期利息,所以鬧出很大的動靜。

這裡一方面是借貸寶需要完善借貸機制,盡量避免不合格的借款人上線借錢,以及避免不能承擔風險的人出藉資金,都需要建設一些基礎的風險控制模型,需要不斷的完善。另外一方面,借錢的人一定要記住,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借錢可以不還,如果你沒有還款能力,借錢一定要謹慎,別借錢的時候無所謂,要還錢了就開始發現來不及了,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法律都不會支持欠債不還的。出藉資金的人更要記住,千萬別擴槓桿,借錢本來就是高風險的事情,更何況去借錢來做,那就更高風險了,都是成年人自己給自己負責。就是如此簡單道理而已。

對於借貸寶以外的P2P,我想起我很多年前的一句話,P2P這個事情,我能說的其實就是六個字,慢慢做活下去。其實這六個字,任何做金融的都適應,這個行業從來不是比快的行業,關鍵是活的長。所以且行且珍惜吧。

第六個問題,最後在講講我自己對投資創業的理解。

我是個典型被認為是投機分子的人,因為我從來不認為投資創業成功是依賴能力,所以許多人都感到對我很不屑,因為他們都覺得他們能力很好,但是事實上,從結果來看,我從來沒認為能力有用過,我覺得自己這幾年賺了一些錢,壓根也跟我能力無關,都是運氣好碰到了好的風口而已,我從來堅信賺錢的機會從來都是時代給予的,並不是你自己的努力結果。

我寫過一篇扯淡賺大錢的邏輯裡面提過,賺錢這種東西,從來都跟能力無關,真正讓你賺錢的是順勢而為,至於怎麼順勢,大多數人其實是祖墳埋的好的結果,少數人是因為思考深度夠深的結果。基本就是如此。

我經常舉例的就是02年左右離開中國去美國讀書的人和留在中國的人,這過去的十年里,留在中國的人都賺了很多錢,尤其是結婚越早發財越早,為什麼呢,因為買房子早啊,02年房子多少錢啊,三四千的房子,現在呢?三四萬,算上一般四倍槓桿,至少是四五十倍的漲幅啊。所以牛逼的人都出國了賺辛苦錢了,然後回國發現那些學渣垃圾都留在國內賺了他們一輩子在美國買不起的房子的錢了,就是這麼個結果啊。

80年代很多人把二環的房子賣了,到義大利洗盤子,終於洗了幾年,回北京買了五環外的一個衛生間。所以在大潮來的時候真正決定掙「大錢」的不一定是能力,有時候跟你本身是無關的,而是看你站在什麼位置上,在什麼年代幹什麼年代的事就能賺錢。

我過去在銀行做信貸科長,碰到很多企業主跟我說,他們多牛逼,賺了多少錢,但是他們都辯論不過我,就跟我說陳宇,你賺的錢比我多的時候再跟我辯論吧,現在我賺的錢比他多的時候去找他,發現找不到他了。因為他們覺得他們賺錢來自於他們能力,卻壓根沒有想過這些都是時代給予的機會,時代過去了,他們的年代也就過去了。就是如此簡單。

過去三十年,中國就三個周期,第一個周期是前二十年,勞動致富的年代,誰能勤奮誰賺更多的錢;中間十年,2000-2010年,是資產升值的年代,過去十年只要買房就可以了,很多企業主賺了很多錢,為什麼福布斯排名前的都是房地產老闆、煤礦老闆,不是他真的在賺錢,而是資產在升值,不是本身賺了多少錢。

第三個周期是2010年到2016年這五年,這五年是資本致富的年代,你只要被資本看得上,隨便幾個小屁孩搞一個互聯網公司,就有資本給你砸錢。劉強東在6年前還是在談話節目觀眾席下看著嘉賓侃侃而談的人,現在全把那些人秒殺了,為什麼?因為被資本看上了。

王石用30年造了全球最好的房地產公司又怎麼樣,一個保險公司用三年就把人家搞殘了。在行業不斷變革的年代,行業的發展態勢不理想,自己做得再好有什麼用,也只是一個沒落行業里的佼佼者,最後也是沉淪的結果,所以不要糾結細節,真正讓你賺錢的是順勢而為,什麼樣的周期賺什麼樣的錢,只要你在對的周期做對的事情都能賺錢。

2014年7月份股市起來,根本不用幹事情,你只要隨便買5塊錢的股票,等到2015年1月去看,基本上3-4倍漲幅,所以大勢來的時候做什麼都賺錢,大勢走的時候呢?私募一哥,私募一姐,那個不虧錢啊?你是神仙也虧啊,所以牛市各個都是神,熊市各個都是 神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就想,能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重要。

如果要指望你們靠能力去賺大錢,只有一個前提就是,你真的就是特別能幹,能力超過人家一百倍以上,其實這樣的人能有幾個呢?絕大部分人能力都差不多的,過去幾年我看到不少年輕人脫穎而出壓根不是他們比別人能幹到那裡去,只是占對了位置而已,成為了時代需要的人,從而即使能力不是最優秀的也比別人更容易出來。

所以如果指望能力賺錢的行業,跟人家充分競爭的領域,我是從來不建議大家去做投資和創業的,因為這樣的行業機會,只能賺穩定利潤而已。賺不了大錢,沒啥意思。

投資和創業很大程度上是反人性的,只有在大家都不看到機會,風險很高的時候,你才會有溢價的機會,而且才會用風險屏蔽掉絕大部分的比你優秀很能幹的人,因為他們的機會成本可能比你高,不敢介入太高風險的領域,所以即使比你能幹,也不會來做這個事情,於是你就有機會去做了。而且也是因為風險高投資人也看不上,你去做投資的時候,就有很高的議價能力,可以獲得很低估值,從而具備極高的風險回報,所以投資創業,切入一個好的行業其實比你能幹優秀要重要很多很多。至於是投資還是投機,對我來說從來不重要。

投資和創業本質都是為了賺錢,我最煩的就是明明是為了賺錢,非要說是為了情懷,很沒意思。

今天扯的有點多了,不瞎扯了,很多東西,都是我以前的文章里都寫過的內容,無非趁這個機會想到就隨便扯一些給大家聽,希望別介意,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30天連獲4億美元融資,51信用卡是如何做到的?
整理了一些關於消費金融的資料
從E租寶,到錢寶網,兩個500億,互聯網金融該怎麼管?
怎麼招到金融高管?
互聯網金融:每一次強監管,都是巨頭的盛宴

TAG:互聯網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