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末國家如此艱難,為什麼政府不去戰爭輸出?

明末,經濟發達,但是白銀緊縮(通貨緊縮)。所以導致陝西多年大旱後,政府沒有錢去賑災(確切的說是沒有白銀),最終使得陝西大規模起義。

我有兩個疑惑:

(1)此時政府為什麼不去東南亞去或者周邊國家去搶劫白銀。

(2)招安的起義部隊,為什麼不拉到關外去和滿洲人作戰{搶唄,搶到多少都歸自己的。},此法可以抵禦外族入侵,又可轉化國內矛盾{就算打不贏,也可疲敵}。


幾個基本事實需要說明。

1、白銀輸入大量減少是崇禎末年才有的事情。馬尼拉貿易斷絕和德川鎖國都發生在1639年前後。明末農民大起義起於天啟七年(1627)年的澄城縣。而明廷當時除原有白銀收入外,正因為與後金的戰爭加收遼餉每年620萬兩(實際不能收滿,但總可徵收到四、五百萬兩),地方政府催征和後來己巳之變時的勤王兵潰散正是激發起義的原因。且這兩年半間搜颳了三大殿工程用銀400多萬兩。雖說當時陝北實際上接近生態崩潰,但如無此支出,一時完全可以賑濟。因此與其說是什麼銀根緊縮,不如說是戰爭導致政府財政壓力陡增。

2、明末水師廢弛,萬曆朝西班牙人在呂宋屠殺華人,朝廷只能放個屁了事。崇禎朝福建海防全靠招安海賊鄭芝龍。福建巡撫鄒維璉不能安撫鄭芝龍,打了勝仗也分不到功,反被撤職。福建的分巡道曾櫻被東廠控告貪污,鄭芝龍上書力保,毅宗趕緊放人。現在逼著鄭芝龍去進攻西班牙人,他直接調頭和西班牙人合作劫掠明朝沿海,豈不美哉?

3、就戰鬥力來說,集中招撫起義軍的崇禎11、12年,在數量相近的情況下這些軍隊的實力還很難與明朝調來圍剿的邊軍如秦軍、薊鎮兵(左良玉部)的主力正面對抗,更不要說與後金作戰了,其長處是流動作戰。明軍缺的不是人丁,是有戰鬥力的軍隊。就軍事局面來說。明軍迫於清軍的壓力,不能留下邊軍主力長期監視他們,使得張獻忠、羅汝才部實際上並不聽從調遣。另外毅宗是急於把撫局安定下來的,因此楊嗣昌要求要讓張獻忠部聽熊文燦作戰,毅宗未批准。更談不上把這並不可靠的部隊拉到關外去了,否則直接嘩變給你看。


本題第一句話就有很多問題,明末經濟發達,不代表朝廷也經濟發達,朝廷沒錢賑災,並非沒有白銀,而是沒有糧食,更沒有有效傳輸和分配糧食的能力。實際上賑災本就是非常經濟,投入大量貨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只會加速惡化問題。

這點搞明白了,下面的疑惑就很容易回答了。

第一,明末是什麼時候,實際上如果指崇禎年的話,整個國家層面真正缺錢的只是崇禎最後十來年的事情,嘉靖以來大明國的缺錢本質上並不是稅源不足,而是徵稅不力,支用不暢,最關鍵的,是用銀不利。民間的白銀其實從馬尼拉航線開啟以來始終十分充盈,但白銀對於大明國是有毒的。萬曆年起,北邊用銀如何玩不轉已經是刻骨教訓了,前面很多帖子都論述過這一點了,銀子不是萬能的,尤其是本國完全不能控制銀價(銀錢比)的情況下,搶來也沒什麼用,這和清末經由現代海關有效吸納白銀完全是兩種情況。更不要說此時緬甸銀礦已經大量減產(明代永樂到天順第一次白銀潮開發的就是這裡的銀子),你要搶就要去打荷葡西日四個銀商中的一家,最大可能是西,你讓誰去,靠什麼去?

第二,輸出戰爭~~~不要說嚴格意義上的明末,也就是崇禎朝的軍閥化已經非常嚴重,連制衡軍隊都做不到了,就是萬曆朝看似很輝煌的援朝,也養出了李家軍閥這麼個大毒瘤。因為明代中後期軍制問題已經十分嚴重,用兵難,治兵更難,治兵而不廢弛不跋扈不自持最難。對外輸出戰爭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除非大明全面改革軍制甚至政制,恐怕明中葉,甚至朱高熾以後,這種空間就不大了。冷兵器時代,軍隊嘩變的成本和風險都要比現在低得多,大明後期,各地軍隊嘩變早已是家常便飯,到了明末這種一個星期大明官軍嘩變十四次的時代,這麼高風險的操作,你覺得成功概率多大?(明末和清末雖然都出現了嚴重的軍閥問題,可軍閥來源不同,明末軍閥源頭複雜,草頭將軍極多,軍戶武勛出身的軍閥是不靠譜的典型,招安出身的軍閥更是典型中的典型,相比之下,清末軍閥大多起家於士人歸鄉團練,說實話還靠譜一些)

第三,明末其實招安策使用極多,但是所謂起義軍本就不可信任,南明最後的希望就是兩隻招安部隊,他們對於朱明與其說忠誠,不如說只是面對大清國的壓力下,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邏輯使然,孫李完全架空明廷,鄭家做了隆武朝的太上皇不說,態度多變更是創了記錄,甚至到魯王死也沒有再給自己找個朱皇帝。這種軍隊派出境外?且不說能不能做到「派」,就算服從調遣,一到邊省就鬧的可能性更大,自古依賴招安都是一招壞棋,招安一支軍隊,看它的軍隊就好好幾支,只不過是一時打不下來飲鴆止渴而已,王朝中央軍堅強的時代還好,晚明已經遍地軍閥,招安和肉包子打狗何異。再說你覺得當時東南亞真那麼好打?要知道即使是大明鼎盛時代,朱家在東南亞的戰績也是很糟糕的。至於拉到關外,大明世代軍戶武勛率領的部隊尚且一波一波投降愛新覺羅,你覺得招安軍就這麼靠譜?

題主可能想的是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可要知道,那時候的日本最大的問題是舊士族與新群體的矛盾,而士族是什麼人,武士啊。


首先是戰爭需要錢,沒有足夠的初始資金你的軍隊走不遠。而如果說明政府有足夠進行東南亞遠征的錢糧的話,那作為白銀流入來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不是會有更多的白銀?那是不是要擔心他們來襲擊東南沿海而不是考慮攻打他們在亞洲的殖民地?事實上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也是這樣乾的。

再說以明代的軍力,真的能保證攻下馬尼拉?


去搶劫白銀然後發給農民吃嗎?


明朝即使到了末年,仍然是周圍一大片貧困的海洋中富裕的孤島。富國搶窮國,搶不夠本啊。比如說,你搶滿洲,能搶什麼,也就幾棵人蔘而已,而付出的軍費遠遠超過人蔘的價值。

現代也有類似的案例,越南蓋一個茅草屋,費用也就5美元,美國拿幾十萬美元的炸彈炸,這樣的戰爭,能贏才怪。


中國自桓羅斯之戰以後,其疆域已經達到了農耕土地的上限。

朱元璋所說的不征之國就是這樣的典型,打吧後勤壓力極大,贏了國家也是虧錢,輸了動搖國本。

不然為什麼要西部大開發?長期輸血那就是財政負擔啊!


確實當時的起義軍不一定有跟後金抗衡的實力,跟明朝官軍作戰完全靠人海戰術,參見後來清軍入關後的結果,大順軍和清軍的歷次作戰居然屢戰屢敗,沒有獲得過一場勝利!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由北到南被滿人攆著屁股追著打,幾乎連一絲喘息之機都沒有,直到輾轉夔東才不再充當滿清的重點打擊對象。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們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氣堅持到了抗清長跑的終點,成為了中國大陸上打著明朝旗號的最後一支被消滅的大規模成建制抗清武裝。


明代政府財政收入很低,商人卻很富,財政制度不合理是根本,再加上後金已成氣候,內部天災不斷流寇頻起,根本應付不了。

至於戰爭輸出,海洋方面本身水師就不行,沒實力誰聽你的啊,自己做海盜不挺好?明朝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一支水師吧。

至於拉到遼東跟後金干?那也是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好伐?再說估計他們也沒有那個實力跟後金拼,幻想打死後金除外患,打死反賊除內亂可以省省了,參考後來松錦大戰就知道了。

中原,人是不缺的,只要一個饑荒,馬上災民遍地,來一波又一波。再說有輸出戰爭的那功夫,幹嘛不直接用來剿匪,你能讓那些投降的起義軍到遼東,說明你還有那個實力讓他們聽你的,何必幹這種事?這樣子就是送死吧,

明末這個局面,跟清末倒是有幾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一個外患是近的後金,一個是洋人,後者只需賠錢通商就行了,後金可是虎視眈眈隨時想要你的命的。內憂就是李自成,張獻忠跟太平天國方面了,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基本上與英法列強和好,甚至可以藉助洋人的犀利火器來共同絞殺太平軍,而明朝可是基本上是直接兩線作戰的,實際上應該與後金議和,專註於剿滅農民軍,才有可能穩定統治,只有等到人死的差不多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直接解決了,那才有可能穩定下來。

當然剿滅能否成功也不一定,但沒了後金這個負擔,希望還是有的。


推薦閱讀:

二戰傷亡最大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1989年才結束二戰的它?
在皇室戰爭中,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是否殺光兄弟的後人呢?
中國和俄羅斯軍事強強聯手,直戳日本痛處讓其「手忙腳亂」?
世界擁核國家中,為什麼只有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火槍摧毀了騎士?不太對

TAG:明朝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