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杜甫詩是詩史?
03-16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在於具有史的認識價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軍陳陶斜大敗,繼又敗於青坂,杜甫有《悲陳陶》、《悲青坂》;收復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看來勝利在即,杜甫寫了《洗兵馬》;後來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員而沿途徵兵,杜甫有「三吏」、「三別」。杜甫的有些詩,還可補史之失載,如《三絕句》中寫到的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寫時事,不始於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從如此廣闊的視野並如此頻繁地寫時事。他的詩,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證史,可以補史之不足。杜詩的「詩史」性質,主要的還不在於它提供了史的事實,而是它提供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玄宗沉湎聲色的情景。杜甫寫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是從一個人、一個家庭寫起的,寫他們的遭遇。寫他們的內心的悲酸。如《無家別》寫道故鄉荒涼,老母病死,歸來無家,而只得再次從軍,令人不忍卒讀。他把戰火中的人的內心世界,一一展開,令人千載之下,為之動情。他的有些詩,雖不是直接寫時事,只寫一己的感慨,但卻與戰亂災難息息相關,從他的感愴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杜詩的詩史性質,決定了它寫作方法的變化,盛唐詩創造玲瓏興象以抒情,杜詩則用敘事手法寫時事。可以說,大量使用敘述手法,以五、七言古體寫時事,即事名篇,把敘事手法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是杜甫的創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