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教不如佛教興盛?

首先我們來看看佛教,公元前六到五世紀,也就是大概咱們中國的春秋和戰國那一段時間,這時候的印度正值奴隸制度比較發到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這一階段努力與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相當嚴重的時候,這時候奴隸主需要一種能控制奴隸的精神力量,而奴隸字眼也需要一種精神寄託,於是這種背景下,希望解救人們於水火的迦毗羅衛王悉達多建立佛教。

為什麼道教不如佛教興盛從這個角度看佛教的思想的對象就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兩者,也就是這個就是說,佛教,可能更容易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畢竟,悉達多是一國之君,即使他已悟道,但是思想中會有一些偏向統治階級的思想,即使不會偏

為什麼道教不如佛教興盛向,也一定不會有很明顯偏向被統治階級的地方。於是,主張「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教,憑藉這個無論是誰,我都會幫助你,我都會拯救你的思想很受大多數人的歡迎,畢竟誰不希望神會幫助自己呢?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道教,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也就是公元一到二世紀,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雖然道家和道教根本是兩個概念,但是從這點上就可知對於道教其中的思想還是有老莊學說的成分,或者準確的說是老莊學說衍化的理論,老莊學說很主張「清靜無為」,我們不難想像,要做到清凈,就是需要我們提高自己內心對世俗事務事物的淡薄,從這一點來說適合佛教很像的,然而「無為」卻要求不要刻意想改變什麼,一切順應自然,這麼說白了,其實就是有點凡事任其自由,自己也不管事,隨他去吧。

為什麼道教不如佛教興盛

這樣看來,我們或許就能看出點端倪來,佛教主張「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道教主張「清凈無為」,這一點上的不同可以說是影響兩教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佛教,它針對的是整個人群,也就是說對於一般的勞苦大眾來說,佛教對他們的吸引里可是相當大的,如果說有人說可以保佑你脫貧致富,生活幸福,那麼對一般人來說,這個可以說是我們的追求,那我們肯定會追隨啊!但是道教我們只能說,他的針對人群,主要是讀書人中的少數人,這類人的思想水平比較高,對於什麼名利的看得很輕,那麼對於他們,道教清凈無為的思想自然是在適合不過了,(現在從某種程度上說,我覺得中國道教與佛教關係有點模糊,有的地方不光供奉佛祖菩薩羅漢還供奉三清十二真君四大天王之類的,這種我們就先忽略這部分吧)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功成名就後要麼告老還鄉,要麼去深山,然後身著道袍,終了此生。但是在一個國家裡,主要人群還是勞苦大眾,而又能達到清凈無為的思想水平的畢竟還很少。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佛教主要目的是服務眾生,順便服務自己,而道教的目的正與之相反。這也就無怪乎相對於保守的道教影響力不如佛教了。


道教的影響力大於佛教。財神,是道教的神,中國全民信財神。其他如太上老君、福祿壽三星、張天師、八仙、關公、門神、灶神、媽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四海龍王、雷公電母、土地公等都是道教的神仙。佛教,說來說去也就那幾個菩薩。道教的神仙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老百姓家家戶戶接財神、貼門神、祭灶神,佛教的菩薩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這篇文章關於靈魂的觀點?
有些佛教普及書里的因果真的可信嗎?
不信耶穌罪無法被赦免,那麼根本就不知道耶穌存在的中國古人們怎麼辦?
極度迷戀克蘇魯,甚至想成為它的狂熱信徒,是怎麼回事?
佛經中接近釋迦牟尼本意的著作,有哪些翻譯得較好的?

TAG:宗教 | 道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