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終點》是怎樣一部電影?
因為生活的填充,我們甚至會忘記自己的孤獨。
凌晨六點看完了《旅行終點》,關閉播放器之後,就在寢室的吊床上想了很久,因為自己的「庸碌無為」,早已經墮入孤獨這個陷阱了,不過竟然還很沉醉,有時候,你會覺得很奇怪,儘管不被世俗認可,那就是:負面的東西雖然讓自己很糟心,但是它至少真實,它沒有遮掩,讓人覺得自己還活在真實的生活中,沒有逃離地球的氧氣。
這部2015年的冷門電影,甚少有人了解,這次推薦給大家,並不是希望你也陷入孤獨不能自拔,而是這種貫穿整部電影的談話,能讓你至少在生命的某個狀態中體會一些自動過濾的東西。
電影講述了《滾石雜誌》的記者大衛-萊普斯基(傑西-艾森伯格)採訪突然爆紅的作家大衛-華萊士(傑森-席格爾),兩人在為期數天的採訪談話中發生的事情,從開始的適應階段,到慢慢的熟稔相處愉快,再到產生矛盾,最後彼此交心,這種一般劇情演變的過程用在單線條的電影中,甚是有用,它至少剝離此類電影的枯燥和單調,畢竟主要部分就是兩個人談生活、家庭、文學等等,不免會讓人覺得有過於「蒼白裝逼」之嫌。
但是本片並沒有讓你的眼睛離開屏幕的打算,力求每次談話都能有所感悟。比如有次萊普斯基問華萊士的愛好時,他們討論起了看電視,華萊士覺得看電視和自慰一樣,都是會讓人精神愉快、或者肉體愉快的行為,但是他們都是不真實的,他覺得那會分離真實生活的愉悅和虛擬愉悅的感受。
這倒說的相當懇切,不僅是看電視和自慰了,如今的生活中有多少東西是我們憑藉虛擬營造的歡樂來取悅自己,它們試圖將我們和生活分離,成為獨自待在虛假盒子中的馬戲團觀眾,欣賞一場場滑稽無聊的視覺假象,而作家貌似對此感受更深。
而當兩人的採訪逐漸開展,我們慢慢感受到華萊士的孤獨和空虛,這種空虛不是因為缺乏物質,而是「精神危機」,最後他的自殺也像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他自己覺得和別人不可能走的太近,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註定是一個人的沉思,甚至如果過於親近別人,都是對他人情感的利用,所以他34歲還沒有結婚,一個人帶著兩條狗獨居在伊利諾伊州的冰雪世界。
甚至當他在萊普斯基臨走的時候,也說道:「我確信,你不會想成為我!」萊普斯基當然回答不會,但是我覺得那是基於他同樣身為作家的驕傲,而不是內心的實話,我們從片頭就可以看出端倪。電影開始的時候,是萊普斯基的新書讀書會,但是到場的人相當稀少,而且在場的人也都是無精打采,自己的好友也都在酒吧里,沒有為自己的讀書會捧場,相比於後來華萊士的新書籤售會,判若兩然。
他其實想獲得和華萊士一樣的聲名,只是他沒有直接說出,但是從他那句:「那麼多人看過你的書覺得很棒,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愉快的事嗎?」我們看到了他的艷羨,但是華萊士的孤獨氣質,或者說他的悲觀態度決定了他即使對這件美好的事情也報以悲觀,就如同他說的:
等過幾年我們再討論這個,我的經歷告訴我,現實不是這樣,越多人稱讚你,你就越害怕,自己有所欺騙,你能理解嗎?得到很多人關注的同時,就會很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如果負面的評價傷害了你,它們對你的潛在影響就會增加,小兒科就升級為中級預警了,其實,一部分的我是渴望很多人的關注,並認為這是很棒的,我想讓大家都認識我,我想這也是我們兩個的共同點之一。
先前他也說過,其實他害怕這種過多的關注,糟糕的不是他不喜歡這種大量的關注,而是他害怕失去這種關注,當一個人享受並且習慣這種集體的瞻仰,一旦他失去這種瞻仰,他會感覺莫大的落差,這就是他的感受。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讓我們知道生活的真實和無奈,它是一種接近蒼白的孤獨感,如同萊普斯基最後拉開華萊士書房窗帘的那一幕,伊利諾伊州冬日的雪景反射著空洞的白光,讓萊普斯基的剪影像是從華萊士思想中走出的人物。
當我們看過這部負能量爆表的電影就會發現,其實不管是華萊士,還是萊普斯基,他們都代表著一種生存狀態,他們是孤獨的一族,比如對於婚姻,萊普斯基覺得它很難找到能夠和自己步調一致的人過一輩子,而華萊士更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的侶伴。
所以對於他們,或者是類似於他們中的我們,你可以躲避,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負能量的東西,它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不管是華萊士12年後的自殺,還是片頭貌似萊普斯基獨居式的生活場景,都是一種寓言。
推薦閱讀:
※《西遊記女兒國》降妖除魔不稀奇,明了女兒心才奇妙
※一向狂傲的馮小剛竟然鞠躬道歉,電影《芳華》突然撤檔到底是因為什麼?
※《白日焰火》是怎樣一部影片?
※《香水》:連續殺害美少女只為提取她們的體香做成香水
※說出你看到的印象最深的10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