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蘊和緣起的疑問?

請問一下大家,觀察五蘊的運作和觀察緣起是一回事嗎?還是這兩個是分開觀察,既可以觀察五蘊運作,也可以觀察緣起?還有觀察這些的目的是什麼?由於不太了解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聽懂我的意思,如果表述不清楚請見諒,如果能舉例說明一下觀察五蘊或者緣起的流程就太謝謝了。


佛陀教法的目的是滅苦;貪愛導致苦,所以滅苦本質上是通過觀察過患而滅貪愛;滅貪愛的前提是建立正見,否則要麼會跑偏要麼會被內心的疑問勸退;建立正見的唯一道路就是觀察十二緣起,實證無常、苦、無我;觀察十二緣起首先要搞清楚十二緣起中的十二個定義,然後觀察十二個定義前後「此有故必有,此滅故彼滅」的必然關係。所以,根據經藏中佛陀的表達,應該這樣的觀察:

比丘們!具備十力與具備四無畏,如來自稱最上位,在眾中作獅子吼,轉起梵輪:『這樣是色,這樣是色的集,這樣是色的滅沒;這樣是受,這樣是受的集,這樣是受的滅沒;這樣是想,這樣是想的集,這樣是想的滅沒;這樣是行,這樣是行的集,這樣是行的滅沒;這樣是識,這樣是識的集,這樣是識的滅沒。像這樣,當這個存在了,則有那個;以這個的生起,則那個生起;當這個不存在了,則沒有那個;以這個的滅,則那個被滅,即: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經藏·相應部·因緣相應·十力經第二

正如同你能夠明確的認知到一個逼真的機器人一樣:這是外殼,這是晶元,這是電容,這是電阻,這是感測器,這是動力馬達,這是軟體,這是電力驅動……如果你遍知了構成機器人的一切以及機器人行為的一切原因,你就不會產生「有一個靈魂在機器人中,驅使機器人行動「以及種種錯誤的觀點,而是明確的知道這個機器人是機械著遵循著某種邏輯行動。

同樣的,當你觀察自己,知道五蘊是一切,知道五蘊的集滅,知道某個當下的五蘊現象是因特定原因而集,因特定原因滅而滅,因特定原因不存在而不存在,你就會知道,一切無常、苦、非我;而當你這麼看時,你就會體會到」貪愛滅則苦滅「的滅諦,並且斷除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之後的劇情就是開始遵循八正道滅苦,直到涅槃。

順便,我沒跟任何人辯正過緣起的含義。


(一)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五蘊,什麼是緣起,八正道以正見為先導,缺乏正見,後面的步驟都會有問題。

(二)然後辨識五蘊(正思維):這個是不是色,為什麼是色,為什麼不是色,為什麼不是受想行識。(再次強調正見為先導,然後需要禪、定、七覺支的幫助,因為禪、定能夠去除蓋,蓋會遮蔽心對五蘊的辨識能力,蓋以有食、無食為緣而生、滅,所以不給五蓋餵食對禪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然後思維緣起,如實了知緣起

以上只是略說,要樹立正見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好估計的,不能靠他人強行灌輸,其中的彎路不可計數。

有兩個經需要熟記,把這兩經的內容搞明白,非常有必要:

長阿含9經?

agama.buddhason.org

長阿含10經?

agama.buddhason.org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菩薩念言。吾與大眾。遊行諸國人間。憒鬧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群眾。閑靜之處以求道真。尋獲志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

復作是念。眾生可愍。常處闇冥 受身危脆。有生 有老 有病 有死。眾苦所集。死此生彼 從彼生此。緣此苦陰 流轉無窮。我當何時曉了苦陰 滅生老死。

復作是念。生死何從 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

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

生從有起。有是生緣。

有從取起。取是有緣。

取從愛起。愛是取緣。

愛從受起。受是愛緣。

受從觸起。觸是受緣。

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

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

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

識從行起。行是識緣。

行從痴起。痴是行緣。

是為緣痴有行。

緣行有識。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六入。

緣六入有觸。

緣觸有受。

緣受有愛。

緣愛有取。

緣取有有。

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此苦盛陰緣生而有。是為苦集。

菩薩思惟苦集陰時。生智 生眼 生覺 生明 生通 生慧 生證。

於時菩薩復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

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

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

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

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

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

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

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

痴無故行無。痴滅故行滅。

是為痴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識滅故名色滅。

名色滅故六入滅。

六入滅故觸滅。

觸滅故受滅。

受滅故愛滅。

愛滅故取滅。

取滅故有滅。

有滅故生滅。

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

菩薩思惟苦陰滅時。生智 生眼 生覺 生明 生通 生慧 生證。

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時頌曰

此言眾中說 汝等當善聽

過去菩薩觀 本所未聞法

老死從何緣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觀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緣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從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轉更增有

是故如來說 取是有因緣

如眾穢惡聚 風吹惡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愛而廣普

愛由於受生 起苦羅網本

以染著因緣 苦樂共相應

受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觸生

觸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 觸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緣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緣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從識生

識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識

如是思惟已 知識從行生

行本由何緣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從痴生

如是因緣者 名為實義因

智慧方便觀 能見因緣根

苦非賢聖造 亦非無緣有

是故變易苦 智者所斷除

若無明滅盡 是時則無行

若無有行者 則亦無有識

若識永滅者 亦無有名色

名色既已滅 即無有諸入

若諸入永滅 則亦無有觸

若觸永滅者 則亦無有受

若受永滅者 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 則亦無有取

若取永滅者 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 則亦無有生

若生永滅者 無老病苦陰

一切都永盡 智者之所說

十二緣甚深 難見難識知

唯佛能善覺 因是有是無

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凈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得決定證

能解眾結縛 斷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諦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游虛空 東西隨風游

菩薩斷眾結 如風靡輕衣

毗婆屍閑靜 觀察於諸法

老死何緣有 從何而得滅

彼作是觀已 生清凈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滅老死滅


緣起的含義在佛經各各不同,互有交疊,之前曾與孫嘉鴻師友有過辨正,所以於此僅以最廣的界定,

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界定,分享一下個人知見:五蘊為佛智觀察輪迴有情生命現象為破人我實執,即人我執而提出安立的因緣法,故被攝於廣義的緣起法,世間有為法皆為緣起法。

通常應該按照佛說的順序,先修觀五蘊無我空幻,以破除人我執,因為這是人自身最接近日用的部分,再逐漸增上到有為萬法的緣起無實幻觀,但是每個人的信心福德心量精進智慧見解以及宿世熏修的不同,會有種種不盡相同道路,譬如宿世如果有熏修過五蘊的,今世可能主要就直接進入大乘特別道路比如禪宗,直接進入大般若空性實相,而一併斷除人我執。

此中觀察名之為般若慧觀,即如理作意的觀察思維修,一般需要在定靜的非常專註細微的心態中去觀察思維,即以一定的禪定為基礎,目的是依靠如理作意的文字般若觀察思維,斷除一切實執,為開悟本有佛性做前行準備。僅僅一家之見,如有助益,乃君之所悟,非關本人。


不管觀察什麼都只是一個指引,指引人能覺知到輪迴的實相從而達到「滅苦」。而這個實相有三面:我執!苦!無常!【別他媽再把「無我」跟苦、無常並提了,傻逼才這麼做】

並且每個人切入實相的角度不一樣(不知道別人怎麼做,我是從「我執」切入的,再到「苦」,然後「無常」)

最重要這種切入不是靠思惟!不是靠你背了多少遍雜阿含和相應部!是他媽要體驗得出的!【經文是佛陀的教法我不否認,但沒有體驗或是自認為有體驗的甩經黨死一邊去!】


緣起是佛教的獨特學說,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集起」,一個是「滅盡」。正確理解緣起的,不會有常見、斷見、邊見、我疑、十四無記。

集起是一個可變的「函數」,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未賦值的動態的「六處」,一個是賦值的靜態的「五蘊」。例如,人有六種感官:六處,某一時刻只能一個感官運作,眼睛正看見,這其中可分解為五蘊。

如何觀察緣起的集起呢?

眼睛看見畫面…色蘊識蘊,畫面中有一個小狗…想蘊,小狗很可愛…受蘊行蘊,我也想養一隻…渴愛,這是眼處的集起。

眼睛看見是一回事,「我知道」眼睛看見是另一回事。「我知道」這個,這就是「觀察集起」。

(其實集起中最關鍵的是六處的意根/意處,這是佛陀的獨創,我應該用意處來解釋集起,但我沒能力解釋它。)

如何觀察緣起的滅盡呢?

按照我的理解,這種「對集起的知道(遍知時)」本身就可以導向滅盡/證悟道果。

(這個「知道」,用佛教術語來說就是「念」。)


觀照當下。

觀照你的生,觀照你的死。

觀照你的愛情,觀照你的親情。

關照你的朋友,觀照你的事業。

他們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

你當下就明了,原來生死本不是一種真實的東東,你的心念當下體會到了,佛法的不生不滅,就如大千世界何處不是如來佛國,你的心中種種傷痛、苦楚、不平、怨恨、希望、恐懼,自然一瞬間得以消失、彌補,你的心中不再有種種分裂的裂紋,你自然感知大千世界的鳥語花香,即使是氫彈爆炸與你的頭頂,氫彈也如蓮花一樣美麗。

這樣,業力沒有了,輪迴沒有了。

你還要留下著作,幹嘛?你還要思維天地萬物芸芸眾生,幹嘛?

那你在當下,不就處在佛國凈土,涅槃境界嗎?

那你,不知還有啥東東可以執著,需要念念不忘呀!

蔡恩澤

我之前說的對佛法的領悟不是坦然赴死,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人是要放下然後獲得性空,不是強意執著放下,忘卻生命。

如果求生之欲,諸多慾望,都要徹底消去,那麼世界就只餘下空無與死寂了,又有何意呀?如過如此,佛陀為什麼還要傳法,智者為什麼還要留下著作。

所以,萬欲具消的身心只是修行的過程,目的是能在這樣空然與寂靜中,思維天地萬物、人生一切,產生體悟總結與真知。

爵士貓(作者)回復蔡恩澤

一、一切法無相,當好好地觀照觀照。一切法都是緣起,當下就是無相,能得第一義諦大空。

第二、一切法無體,沒有體性。一切法空無自性,沒有自體性。就是沒有永恆的意思,空無自性的意思。一切法無體,好好地觀照觀照,能得第一義諦。

第三、一切法不可修相,修成即壞。

用句大實話,真正的佛法第一大意就是,生與死,本就是一種假設。

生不生而生,生只是一種因緣的存在,生的對立面不是死亡,生的對立面是因緣是否具備。

死而不死,死只是一種因緣的轉化,死亡的對立面不是生存,死亡的對立面是因緣重新的組合。

所謂的空性,不是生的對立,不是死亡的對立。空性,只是說明生與死,都是一種緣起法的空性。

如果你明了生--死非對立,生與死本就是一種假設。

你自然就不會執著於或生,或死,這一種剎那有,剎那無之法相、名相的轉換。

你當下就明了,原來生死本不是一種真實的東東,你的心念當下體會到了,佛法的不生不滅,就如大千世界何處不是如來佛國,你的心中種種傷痛、苦楚、不平、怨恨、希望、恐懼,自然一瞬間得以消失、彌補,你的心中不再有種種分裂的裂紋,你自然感知大千世界的鳥語花香,即使是氫彈爆炸與你的頭頂,氫彈也如蓮花一樣美麗。

這樣,業力沒有了,輪迴沒有了。

你還要留下著作,幹嘛?你還要思維天地萬物芸芸眾生,幹嘛?

那你在當下,不就處在佛國凈土,涅槃境界嗎?


能觀緣起,已經是佛了。


《心經》里不是告訴大家了嗎?照見五蘊皆空。其實五蘊是了不可得的,是緣起法,緣起性空。是虛妄相。知道是虛假的還研究他幹什麼?要離假,趨向真如啊。怎麼離假趨真?念佛!念佛是念自性覺。一念彌陀一念覺,念念彌陀念念覺。

不能再顛倒了,死死盯上因緣法上,哪輩子能解脫啊?!


問:觀察五蘊的運作和觀察緣起是一回事嗎?

答:否。五蘊屬於緣起法之一。

問:還是這兩個是分開觀察,既可以觀察五蘊運作,也可以觀察緣起?

答:是。先觀五蘊,再觀【無四生】,然後總觀【自性空、名言有】,慢慢熟悉,通達。

問:還有觀察這些的目的是什麼?

答:觀察五蘊與我的關係,是破我執。觀察緣起,是破法執。

這些是【西藏黃教格魯派的顯教的最高理論觀察修】,我也是半桶水。

正好,我在第三次,學習《宗義寶鬘》。這次我是三本講解一起對照。

我就把【雪歌仁波切】的【宗義寶鬘講記】中,與你的提問中,有關觀察五蘊的片段,摘錄上來。

這些,網路都有,可以自己去學習全文。

學習,不能老是【靠他人的攙扶】,一定要獨立自主!

你想觀察緣起,如果是想觀察【屬於佛教的、所有緣起法的總結】,那就要好好學習《宗義寶鬘》《廣論 毗缽舍那》。當然,前提是,你得有【紮實的基礎知識】。

........................................................................................................................................

  雪歌仁波切 宗義寶鬘講解第 22頁

  解釋補特伽羅。

「補特伽羅的事例,僅是五蘊的聚合體而已;此聚合體亦即施設補特伽羅所依之事物。「一切所貴部」中的某些支派主張:五蘊的五個部分都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法藏部」主張:唯獨「心」是補特伽羅的事例」。

  應成派說,補特伽羅我是不存在的,沒有所謂的補特伽羅我,可是,毗婆沙宗卻認為有補特伽羅我,而且是諦實存在的。如《入中論》言,以七相觀察去觀察車子,則可了解車不是支分,也不是聚合,如果車是聚合,由眾多支分聚合就是車子的話,表車子非是諦實存在的,這是應成派的見解,所以應成派才說,補特伽羅僅僅是五蘊的聚合而已,可是補特伽羅不是五蘊的聚合體; 若補特伽羅就是五蘊的聚合體,則表補特伽羅是諦實存在。

  因毗婆沙宗主張補特伽羅我是諦實存在的,所以,此宗言補特伽羅是五蘊的聚合體即無過失。

  但應成派並不主張補特伽羅是諦實存在的,所以,不可以說五蘊的聚合體就是補特伽羅,原因即在此。

  「一切所貴部」又稱「正量部」,其中某些支派主張:五蘊的五個部份都是補特伽羅的事例或事依。

  對補特伽羅,我們必須去認知什麼呢?就是我們心中都存在著一個「我」,計我之思,心中所想的此「我」即補特伽羅。在我們心中會生起「我」這個念頭,想法,既然有生起「我」這個念頭,想法,就應該去加以尋找,了解「我」是如何存在,如果「我」是有的話,應該可以指得出來,也就是心中若存在有「我」的念頭,就應去找,此念頭的對象,找到,即補特伽羅,所以要尋此「我」在那裡?尋找之前就必須先將「我」分類,再加以思惟,例如,可以從認為我是由色蘊產生的,加以思惟,及受、想、行、識等蘊去了解「我」如何存在,找「我」存在於那裡?

  當心中尚在生起「我」的念頭前,先生起有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念頭,再起此為「我」的思惟,用五蘊作分類,去了解何為「我」?如與先前解釋&<心經&>時,所作之解釋相同,即在認識我執之心時,我執之心是對對境「我」執著,這是要斷除的,現在要說的是在想何為「我」時,這個「我」可分幾類思惟生起?如心中想到某人或一條狗時,心中現起的是某人或狗的形狀,之後就會出現這是人或狗的念頭,就這樣認知到「我」,像這樣對「我」的認知可分五類,從色受想行等五蘊認識「我」。

  宗義寶鬘講解第 23頁

  從色蘊去思惟,這是「我」,之後再從受蘊思惟時,也應當是「我」,想、行、識蘊都是我,只要有一蘊為「我」,其它四者理應也是「我」,若有一蘊非我,則余蘊亦不是「我」,所以「正量部」很勇敢的說「我」有五個,有五個我。

  五蘊僅僅是補特伽羅的施設處而已,心是依於五蘊而安立此為補特伽羅的,故當我們的心要安立補特伽羅時,時而依於色蘊,時而依於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而安立,時而依於五蘊中的某一蘊而安立為補特伽羅,如看到某物時,因為其外形的緣故,而施設其為人或狗,這是依於外形「色蘊」而作的安立。

  依於外形說這是人、是狗,是依色蘊而安立的; 當我們說某人是病人時,這是依於某人的受蘊所作的安立,而說他是病人,同樣的,會說他是地獄者,餓鬼者,也是依於他們所受的苦,他們的受蘊來安立的; 我們也會依別人的見解而安立此人是內道或外道,這種是依於想而作的安立; 而說此人是農夫或商人,那是因對方的所作所為而作的安立,依此所作的安立即稱依行蘊而安立此人是商人或農人;另外,我們也會說,此世之我是依於前世而來,又會到來世去,未來則會成佛,這是依於識蘊所說。

  補特伽羅是依著其事依或事例而安立的,若五蘊是補特伽羅的事依,則我們應可在五蘊上一一指出五蘊的那一蘊是補特伽羅,所以「一切所貴部」,才會說:五蘊的五個部分都是補特伽羅, 是五蘊既是補特伽羅的事依,則可在五蘊上一一指出補特伽羅來。

  「法藏部」亦稱「守護部」他們說:唯「心」是補特伽羅的事例、事依。心即五蘊中的識蘊;。也就是我們心中都會生起一個「我」的思惟,「我」是從無始前而來,也會邁到無始劫以後去,此「我」只是識蘊而已,非色蘊,因色蘊不堅固,無法從過去跑到未來 這也就是為何「法藏部」,會主張唯獨心是補特伽羅的事依。事依即下定義處。

...........................................................

補充一下,如果你先把《入菩薩行論 智慧品》學一下,就會容易些。我是就這麼學習的,不知道你的緣起如何!


推薦閱讀:

TAG:佛經 | 佛法 | 佛法實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