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竟承認與華軍事對抗絕非良策,哪些因素決定其無法制服中國?

特朗普上台兩個月,對中國的戰略試探基本告了一段落。可以看到,從南海東海到朝鮮半島,從「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到「薩德」系統,從與日本在東海軍演到與韓國同時展開兩場聯合軍演,指向中國的行動或明或暗,層出不窮。然而就在近日,美國開始向中國示好,美國媒體也認為「美中關係趨穩出現新的跡象」。很顯然,這既不是什麼「陰謀論」,也並非美國「改變了對華態度」,而恰恰是情非得已,「三大格局」博弈決定了美國的走向:中美之間合作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美國竟承認與華軍事對抗絕非良策,哪些因素決定其無法制服中國

一、地緣空間的博弈:美國討不到半點好處!

時空認知是地緣認知的基礎,地緣認知是制定國家戰略前提。東亞地區戰略地緣格局主要由東西兩端的陸權格局以及中間的海洋格局組成。

在西端,主要由一體兩翼的「三個」戰略島組成——以中國為主體的華夏半島、以朝韓為主體的朝鮮半島、以越南緬甸泰國等為主體,廣義的中南半島,核心在於華夏半島。從制海權角度來說,只要裝備性能達到甚至超過航母的性能,華夏半島的戰略意義已不亞於10艘永不沉淪的「超巨型」航空母艦,直接控制東端的第一島鏈。而在西太平洋的東端,則是一條「碎片化」島鏈,也就是常說的「第一島鏈」,被俄、日、美、菲以及中國台灣地區控制。因此,學者通常認為東西島中間夾著的南海、東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黃海等為「亞洲的地中海」。

有學者提出海權3.0時代的揭幕,也就是以《海洋公約法》為法律保障,從而使海洋具有了類似陸地的國土屬性(海權1.0是指阻隔海、障礙海;海權2.0是指通道海、海路之海;海權3.0是指國土海、主權海)。因此,所謂的海洋爭端乃至於海權爭奪,實質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沿海後建國家的「圈地運動」。這既類似於國土擴張時代,又區別於國土擴張時代。共同點在於「國土屬性是實力的延伸」,不同點則在於國土擴張有很強的連續性,而海洋擴張的連續性相對比較小。

所以,東亞地緣空間格局的結論為:一,中國佔據最大的華夏半島,擁有最大的地緣優勢,地緣優勢的取得關鍵靠實力的張力。二,「亞洲地中海」是中國的後院,中國有必要紮緊安全的「籬笆」。三,一些「籬笆」之外的國家覬覦中國利益,試圖強行發起「奪地」運動,損害中國主權利益。四是,美國乘機搗亂並試圖「剪羊毛」,但它的地緣關係與「亞洲地中海」根本就沒有一點聯繫,只能靠強大的海上流動「國土」——艦隊來維持,所以遲早會退出這片海域。五是,歐洲大陸是美國的陸上後院,歐洲的變化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放棄歐洲轉而戰略東移,很顯然是一個錯誤的戰略選擇,長此以往即使滯止了中國崛起,也會導致美國內在衰落。這也就是特朗普上台後戰略重心在歐洲與亞太尤其是中國之間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

美國竟承認與華軍事對抗絕非良策,哪些因素決定其無法制服中國

二、圍堵中國,「技術新月地帶」已經失效!

伴隨著「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美國的目標就是在第一島鏈建立一個「技術新月地帶」。3月16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文章《危險關頭的東北亞:誰的地位最強?》分析認為:美國「技術新月地帶」技術格局也已經形成。這個「技術新月地帶」包括從日本北部的三澤空軍基地延伸到美軍定期使用的新加坡基地的基地網路,部署了最新和最尖端的武器:在日本的F-35隱形戰機、「先進鷹眼」預警機和「宙斯盾」軍艦,新加坡配備無人直升機的瀕海戰鬥艦,在澳大利亞的F-22隱形戰鬥機,等等。

顯然,這個「技術新月地帶」,還伴隨未來「機動艦隊」與常駐的「威懾艦隊」、「全球立體觀測網」,以及60%的海空先進武器裝備等等,這無疑將使美國圍堵中國的力量進一步增強。

但是,為了反制美國依託鏈島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初見成效,實現「彎道超車」也極有可能。正如俄羅斯《軍工信使》所言,即便不考慮航母、遠洋艦艇等作戰因素,解放軍的岸基海防武器,也已經形成了「大海防」格局。

其一,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立體觀測網可能已經建設完畢了,正在發展「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中國海洋報》報道說,「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全球海洋的立體觀測網建設工作。通過這項重大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海洋立體觀測能力有效提升」。並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納入了「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很顯然,西太平洋地區的「立體觀測網」布局已經趨於完成。這種一體化情報、偵察、監視優勢,可以確保中國「立於不敗之地」。

其二,包括鷹擊系列反艦導彈、殲-20、轟-6、S-400、紅旗-9、東風-21D、東風-26等武器在內的陸基武器裝備系統,已經可以控制500~5000公里的海域範圍,構成多層反艦火力網。而以航母為中心的海基作戰武器,其殲-15艦載機以及配備的「鷹擊」反艦導彈,總體使作戰半徑擴展到1200公里。目前,中國能夠控制海洋範圍已經達到了6000公里,而到2~3艘航母編隊成型,則意味著中國遠洋獨立作戰能力的初步形成。

其三,中國奉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尋求以弱勝強、以劣勝優、以被動勝主動、以後發勝先發。按照「裝備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的發展理念,中國肯定還會陸續出現更多的控海手段和方式,從而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近日分析指出,航母作為海戰主力和海上力量籌碼的主宰地位正遇到各方面挑戰,中俄至少有五種方案進行反制。

綜上,兩種對抗的結論是:一,相互透明具有同等的有利性。二,中國佔有地緣優勢,更有利於發揮武器裝備效能;三,中美軍事格局已經到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後期,如果有必要,中國顯然有能力發起戰略反制。反攻是一個長過程,是防禦戰的最精彩最活躍的階段。所謂積極防禦,主要地就是指這種帶決戰性的戰略的反攻。

美國竟承認與華軍事對抗絕非良策,哪些因素決定其無法制服中國

核威懾:中國不會吃這一套!

美國拿核威懾說事已非一天兩天。特朗普還沒有上任,就在推特上發文:「美國必須大大增強和擴大其核能力,直到全世界在核武器問題上不做傻事。」由於朝鮮試射地對地中遠程彈道導彈,又一次帶來「核」話題大熱。美國不僅揚言要準備一場「有限核戰爭」,比過去增加近60億美元每年的武器現代化預算,而且連續以「核戰姿態」試射海基第六代潛射「三叉戟」Ⅱ-D5洲際彈道導彈。蒂勒森訪韓期間甚至直接聲稱,如果東北亞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美方將研究韓國和日本是否應該擁有核武器作為正當防衛手段。

對中國而言,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中國自從擁有核武的第一天起,就公開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地區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建設完善的核力量體系,就是為了懾止他國對中國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核武器。因而,無論從生存能力還是打擊能力,中國核力量都必須要走在世界有核國家前列,否則,有限的核力量就難以發揮作用。中國新型的東風-5C型洲際彈道導彈曝光引起世界震驚,美國宣稱「將重新評估中國核力量」。

就在幾天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明確地表示,中方決定不參加「禁止核武器條約」談判。外電評說,這是中國努力保持核優勢與「以核制核」的威懾的一種選擇。

無疑,對於都擁有先進核武器的雙方來說,任何一方發動核戰爭甚至大規模的衝突,都會使兩個國家陷入萬劫不復。這也就決定了中美軍事衝突的格局可能限制在可控的「海上混合戰爭」等較低層次的狀態,兩國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中美兩國的未來必須合作。兩次世界大戰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已經讓大國變得更加理性與智慧,對抗沒有出路,合作才能共贏——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兩國更是如此。(文/虛谷)



推薦閱讀:

卡爾?文森號航母增援亞太,美國在下一盤什麼棋?這與中國有關!
美軍轟炸機闖東海想碰瓷?有什麼內幕嗎?
《壹周立波秀》的主持人周立波在美國被捕是事實嗎?
看2018中國經濟
在美高課堂演講,性格內向的人該怎麼呢?聽聽TED演講者怎麼說….

TAG:軍事 | 特朗普 | 薩德 | 美國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