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人相處?
自己在成績上屬於比較失敗那種,生活上總是被外公外婆所詬病(意見很大),屬於基本能不交流就不交流那種。往往因為一些小事或者口角而無法完成所要在家做的任務。父母則是屬於偏向於外公婆的立場。家中有小姨的兩個小孩,外公婆對其偏愛尤佳。本人在家中屬於比較弱勢的一方。當然,房子,是外公婆的。提出這個問題僅是因為想看看大家的看法(好吧只是因為剛剛又被譴責一遍),也許會被知乎刪除,抑或者問題被修改。(突然感覺應該放在豆瓣發的,希望各位能提出看法或者意見)。本人會再做進一步的解釋。(處男問,不匿名)
萍水相逢相處幾天,朋友相處幾年,家人朝夕相處幾十年。家人相處正因事太多、時間太長,個中瓜葛,誰也記不清,說不全,聽不完。
與其紛擾,不如尋源。
打我們出生,就開始相處。教養就是在這個階段,教育和撫養。越小越易影響,待經濟獨立,想再教就難了。
在家鄉,咱們雖粗鄙些,但最常見的場景是父母從小要求小孩叫人(稱呼長輩),家裡待客時倒茶添水,有零食時分給其它小朋友。點滴培養禮儀和對他人的尊重。
微博上認識個朋友,倫家外出住的是有健身房和游泳池的酒店,吃的是100平方厘米的碟子里只裝9平方厘米的食物,煩惱的是到底要不要放棄遺產繼承權,選擇的是收這條街最旺的幾家鋪租還是自己創一番事業。這樣的家庭,7歲的小孩上學要走路,回家要洗碗掃地做家務,評上75分喜大普奔,因為這樣父母就會交校車接送費。家庭雖是富貴,但權利和義務的教育可見一斑。然而可惜的是,很多小皇帝和小公主家並不這樣。
然後更可惜的是,我們對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劃分幾乎是全民失敗。別的不敢說,單從廣場舞的大喇叭就可以感受到。
一家人,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徹底把權利和義務分清楚了,似乎就不象一家人。舉個粟子,如果每頓飯都是分別買菜,分別做飯,分別洗碗,那是要分家的節奏。年輕人日常上班忙,於是(退休)父母承擔起整個做飯的工作,年輕人負責給家用。這是分工,大家做自己最有效的工作,以家庭為單位優化資源配置,使每個人都過得比分別活著更好。
既然是分工,交換勞動成果,那就得要公平。每天做的菜是你喜歡吃的多還是父母喜歡吃的多?父母夾魚頭是因為他們喜歡吃還是想把魚肉留給你?周末不忙了是否陪老媽去市場買點她喜歡吃的菜獻醜一頓?要是問,我都給足夠多的家用了,還要做嗎?公平有時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是情感的問題。如果我兒子用錢砸我的話,我鐵定讓他自己到外面租房請保姆,那個交易才叫公平。尊重、禮讓、分享、移情,如此等等,魔鬼和天使都在細節里。
家裡的每一件事情,既可以是融合的紐帶,也可是紛爭的禍端。在於雙方是否有公平意識,以及意識到怎樣才叫公平。教養就是決定性的基礎。否則只會使其中一方一直忍讓直到某天恩斷義絕。
其次是是否願意在恰當的時候做出適當的改變(遷就或自我完善)。
最後,當大家都不想改變的時候,是否選擇包容。什麼是包容?我想,應該和勇氣相似,有勇氣的人並不是無所畏懼,只是懷著恐懼,仍然鎮定前行。所謂和而不同。
家人相處,更講利益,更需智慧。且行且珍惜。
以上。
剛剛在另一樓回答了相似的問題,不知道能不能幫助到樓主,畫一條分割線,自己轉自己的回答,已經聯繫過自己。
------------------------------------------------------------------------------------------------------------作者:匿名用戶鏈接:如何與家人相處融洽? - 匿名用戶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我是一個在海外的留學生,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我體會最大的一點,就是別跟家人太較真。伯父母是文革後第一代大學生,自尊心強。他們出國20年,跟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這一段時間幾乎脫軌,來紐西蘭後都是做體力活,最風光時開過一間小咖啡店,屬於那種見識不多卻又很勤勞的第一代華人移民。伯父伯母感覺有責任教育我,所以對我採取的教育方法是念叨+說教,大到找工作,小到吃飯吃得少。他們又是屬於那種愁孩子,愁孫子的那種長輩,看我做的不好,他們就會愁眉苦臉的唉聲嘆氣,然後把事情跟整個家族的人告知一遍...我伯父的口頭禪就是「哎,現在怎麼辦?」... 但凡只要他們對我說教時,我腦袋裡第一個想法就是「啊!快閉嘴吧。」 我是屬於那種碰到事情能往正面想、能很冷靜的把它們搞定的那種,所以我也曾經很反感他們的性格,認為只有loser才會一直愁眉苦臉。伯父做的很多事情讓我曾經看不起他,之前酗酒,喝多了就摔東西,打伯母,開咖啡店的時候跟伯母吵架把客人直接嚇跑,後來不開店了,有時間就網上打鬥地主,自己孩子生病也不懂照顧,別人對他的不好記了好些年。因為伯父是家裡長子,他覺得家裡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插一手才好。但也許因為他們見識有限,所以做出的很多事情和建議都讓晚輩們覺得啼笑皆非。他之前是那種在外面沒本事,在家裡靠發脾氣來證明自己本事的人。我父親的沉穩和他成為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對伯父的期待值從滿分變成負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是一落千丈。也正是這種心理落差,曾經讓我對他們愈加反感。
【相處第一階段:頂撞】我對他們的說教我會採取頂撞的態度,後來自我反省了一下,這樣不好,畢竟自己住他們家,他們也是真心為我好,只是也許方法用錯了。後來我發現,我對他們太苛刻了,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挑他們的不好呢?其實你轉眼看別的人e.g.你的好朋友,你會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有普通人的缺點,只是他們的這些缺點對你不礙眼罷了。其次,跟家人太較真很耗腦耗神,你會在生活中想起他們做的錯事就咬牙切齒。但你想過沒有,這麼講理,最後傷害的,其實是你自己。我聽過一位牧師對新婚夫婦的建言,很有道理,「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這世界上唯一一個講理的地方,是法院」。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家人之間應該互相包容,原諒和包容能治癒很多不健康的家庭關心。所以,不用處處較真,let it go.
【相處第二階段:peace安靜】於是我對他們的說教就採取了忽略的態度(這有點極端),不管他們說什麼我都默默的看手機、看報紙、告訴他們自己在忙。我曾經就像家裡的空氣人,早上很早起床去學校,一直到晚上他們吃完飯才回來,一天講的話不超過兩句。時間久了,他們也懂了,於是現在就很少念叨。他們對我有不滿的時候,我也忍著,不去頂撞,盡量做好自己就好。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我再也不頂撞他們了,壞處就是,我們的溝通幾乎是0.
【相處第三階段:親密】這是我尚未達到的階段,就是跟他們建立親密關係。家人其實都是真心希望你過得好的,只是很多時候方法用錯了。我不是那種一有事情就巴不得這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的那種,一般都是自己扛著(而且跟伯父母說他們真的很難幫上忙,又不想看到他們愁眉苦臉),但我偶爾會跟他們說我自己的事情,比如找到工作了,這學期成績又很好,旅行很好玩之類的正面的消息。在海外這幾年學得到的一點就是如果這困難能自己解決,那就自己解決,別讓家人擔心。要跟家人建立好的關係的條件就是跟他們多溝通,盡量把好的事情跟他們說。如果確實有什麼困難,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學著自己學會去解決吧。
我從跟他們生活的這幾年學到了很多很多東西,以後我希望我自己做一個讓兒女尊敬的父母,以身作則,而不是天天只會念叨自己的孩子。
以後想到什麼,再慢慢寫吧。希望能幫助到你雖然我也有這個問題,但我還是想說一下。沒別的辦法,真誠的溝通。
看完你對問題的描述,我認為這個問題更像是:如何讓家人更喜歡你。
1.你首先要明白溝通的目的是什麼,對於你來說我認為就是讓家人更加喜歡你,改變家人對你的看法。2.尋找溝通的方法,和什麼樣的人溝通就要掌握怎樣的溝通方法即使是你最親的人也是一樣。溝通自然少不了真誠,這一點不多說,下面你可以從目的入手分析原因去尋找合適的溝通方法:背景:經常被長輩批評。目的:讓長輩更喜歡自己,從而使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更和諧。分析原因,先要問個為什麼,長輩為什麼總是批評自己?下面開始分享原因:
自己做的對還是錯?好不好?是不是因為自己學習不好?做事方、說話式長輩不喜歡?比較懶?。。。。。。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該努力的努力,該改掉的改掉,該做的做好。。。然後分析長輩這方面的原因:是不是長輩比較喜歡學習較好的孩子?長輩脾氣是怎樣的?急性子、慢性子等等。長輩對你的期望是什麼?你是否達到?或有沒有意願向長輩期望的方向發展等。
。。。。。。只有找到正確的原因你才會找到合適的溝通方法。舉個栗子:假如長輩希望你努力學習文科或理科知識將來能考個好大學,而你自己對美術更加感興趣,更希望發展自己美術方面的才能。如果你對他們的期望有意見,又不去和長輩溝通,肯定會影響到你和長輩的關係。這時候你就要靜下心好好想想然後找個合適的時間和長輩們談一談,聽一聽長輩們為什麼對你有這樣的期望。聽完之後如果堅持自己的興趣,那就告訴他們你的目標和今後的打算,比如自己對大學那些專業課不感興趣,自己對美術十分感興趣,如果堅持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可能對自己發展有一定的制約,如果我學美術我會如何如何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然後就可以怎麼怎麼樣等等等等。(這僅僅是個例子,往三思而後行,建議在自己各方面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多聽聽長輩建議,老話說的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總之一句話:和家人溝通一定要"真誠+理解+方法"。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