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古都,都是因為什麼條件成為首都的?


古都的話,主要講一下四大古都吧。長安,洛陽,南京和北京。我是不懂風水啥的,就單就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來談一下。

長安的話,從西周的鎬京到唐末韓建縮城,長安斷斷續續做了近兩千年首都,號稱「十三朝古都」。首先,首都的設立要考慮地理位置,你作為一個首都不能四周沒有遮蔽,這樣一旦被外敵進攻就無險可守,直接暴斃。所以首先看關中平原的優越地理位置,南邊是秦嶺,北面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西面群山縱橫,想從西面進關中,基本就只能走諸葛亮北征的路線,真的很難走,如果你經常從蘭州到西安或者從西安去四川,你就知道那裡有多少山脈溝壑縱橫,唯一的出口在東面的潼關,潼關有多險可以去百度看看,反正丟潼關的基本都是出去跟人家野戰被幹了才丟的,硬守的話,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再看關中平原內部的地理環境,可以說是沃野千里,宋代小冰期之前,隋唐時期,關中平原可是和如今江南一樣暖和的,商周秦漢時期更是如此,長安附近可是可以種荔枝的,加上古代人口密度沒現在高,在長安過度膨脹之前,可以說可以自給自足了。

再說說長安城的選址,漢長安城被渭、涇、灞、灃等多條河流包圍,隋朝因為漢長安城年久破舊,在龍首原南側修大興城(即唐長安城),龍首原又是此地高點,建城此處可謂居高臨下,四周環河,易守難攻。直到唐末因黃巢起義後長安城破敗,人口流失嚴重,韓建將軍以遠長安城皇城為核心縮建長安,基本上就是現在西安古城牆的範圍,城牆周長縮建為原來1/4,後來宋朝貼以青磚,明朝加以擴建成現在西安城牆的樣子,之後歷經多次修葺,西安城牆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建築。(附上一個西周以來西安城這一片城市的相對位置)

同時,在西安建都還有一點就是平衡國家力量,眾所周知,從漢末戰亂以來,我國的經濟中心就在不斷南移,如果當時的都城隨著經濟中心而移動,則會直接導致西北地區權重過低,必然會被邊緣化並且會導致西北出現分裂傾向,所以在西北建都有助於平衡國家力量。

但是,長安有個重要的問題,關中平原雖然險要,但是反過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險要也就意味著交通不便,雖然隋朝修建大運河建造廣通渠,但是唐代長安城人口急劇膨脹,長安城內就有百萬人口,狹小的關中平原產出的糧食加上從中原運輸的少量糧食已經難以滿足長安的需要了,但是東面河南的洛陽附近卻是大糧倉,洛陽附近的洛口倉,糧食經常吃不完堆積如山,但是因為無法足量運輸,導致唐代一旦關中糧食歉收,唐皇就帶著文武百官跑去洛陽吃飯,搞得和逃荒一樣,但是長安依舊是國都,吃飽了還得回來辦公,到了武則天時代,甚至直接遷都洛陽,改名「神都」,雖然後來唐朝還都長安(文武百官當時都不願意回去,因為長安沒糧食吃啊),但是長安偏居一隅的劣勢已經凸顯出來了。

之後,長安自安史之亂後多次城破,人口也大量流失,最後長安的宮闕都被拆了拿去洛陽建房子了,韓建縮減長安後,長安基本就失去了作為國都的資格了。(據說明朝朱元璋有想過遷都長安,為此還擴建了一下,但是後來朱標早逝朱元璋也就沒這個心情了)

然後說一下洛陽。洛陽自夏以來,直到五代十國之後晉,也有十三個朝代定都洛陽,作為陪都的朝代就更多了。上面說到,當長安人口膨脹,關中平原已經不能承載巨量的人口,糧食問題得不到解決,人口自然會往糧食充足的地方遷移,這時河南的優越性就凸顯出來了,河南所在的華北平原,是漢地最大的平原,自古就有逐鹿中原一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尤其如此,洛陽附近糧食產出充裕,在古代足以養活國都的人口,同時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加上隋朝修建的大運河,洛陽成為大運河的樞紐,到全國各地都頗為方便,南方的糧食物資也能快速運輸到洛陽。同時不同於完全的平原,洛陽北有黃河天塹,東有洛河,四周又有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等八個關口,雖不如關中安全,但是在軍力強大的時代,洛陽作為首都在合適不過了。

但是正因為洛陽富庶且常為國都,每當戰亂,洛陽總是首當其衝,歷史上洛陽被焚毀破壞就有多次,經常是某朝末年兵荒馬亂,洛陽被破壞,裡面雜草叢生,後來有人再來洛陽,發現洛陽已經無法居住了。再加上唐末以來大運河淤積,洛陽作為大運河樞紐的地位也不再,洛陽也就逐漸失去了成為首都的資格。

再講一下南京(南京可是我呆過除了老家最久的城市了),南京自孫權建都改名「建業」,之後的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明初以及民國均定都於此,號稱「六朝古都」(雖然都很短命)。南京作為首都的朝代除了明和民國以外,均不是全國性政權,因此不必考慮平衡全國的總體力量,直接定都於經濟中心即可,明朝定都南京前後沒多久也就遷都了,至於近代民國建都南京那就是後話了,我們這隻談談古代。

南京城又名金陵、石頭城,這兩個別名都源於前333年楚威王於石頭城築金陵邑。地理環境上,南京西北方向均為天塹長江,長江豐水期,河面極寬,若有小霧甚至看不到河對岸,在古代,可謂是無法逾越的鴻溝,金攻打南宋好幾次都被攔在長江以北(苦了江北的揚州,老是被屠城)。

糧食上,自古以來江南就被稱為魚米之鄉,從來沒聽過江南缺糧食,糧食的充足也使得南京人口暴漲,南朝時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也是世界上最早人口百萬的城市。同時由於北方戰亂,大量的北方漢人南遷江南,直到南朝陳,一直保存漢文化之正朔。南宋以南京為留都,元朝稱集慶,成為江南紡織業中心,鉅賈富賈雲集。朱元璋攻佔集慶府後,改名應天府,建立明朝後定為京師。

下圖則為明南京城,依照地形水脈築城牆,城牆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玄武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城牆長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牆。但是此南京城有一個致命問題,即朱棣提出的「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準紫禁城」,因此後又修外郭,長度超過60公里(明代稱180里),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巨大建設(可惜現在外郭已經基本消失不見,遺迹也就是城牆地基了)。

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南京難以作為全國性政權的首都,在古代通信不便的時候,南京距離北方邊界過於遙遠,一旦北疆發生戰事,很難及時通知最高統治機構,可能北方游牧帝國都打進幾百公里了,南京的皇帝才知道北方大舉入侵了,這對於全國政權的統治是一個致命問題。其次,南京建都無法平衡國家權重,南京建都會使得國家人口資源都向江南集中,而西北華北都會逐漸荒蕪破敗,對於一個全國性政權來說是非常不妙的情況,在古代沒有明確國界線的時代,你的國界就是你能掌控的最遠距離,如果北方破敗,人口全都南遷,糧食不足,軍隊也就無法控制北方,相當於自己縮小國土,這對於全國政權來說無異於自斷雙臂,所以南京在古代只能作為偏居一隅的朝代的首都。

最後講一下北京。作為現今的首都,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北京的情況。以下是北京及其周邊的華北地區的地形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北京西面北面都靠山(燕山),東和南方向都面向廣闊的華北平原,這就形成了兩個先決條件:1、靠山意味著有水,水資源充足,同時有山就有隘口,就有險可守,這就可以相對的保證安全。2、面向平原,意味著對國內核心區域有著便利的交通,糧食物資比山間盆地要好運輸的多。有了這兩個先決條件,北京才能成為都城的備選名單。

但是在元朝之前,北京過於靠北,當時中原政權力量不足以在邊境設都,在戰國時代此地為燕國都,因此北京也叫燕京,秦漢全國統一後,此地劃入幽州廣陽郡,後為幽州刺史部駐地和廣陽郡駐所,後雖有變動,當北京在隋唐以前一直作為北方軍事重鎮偏居一隅。唐劃幽州入河北道,此地成為范陽節度使駐地(安祿山當年就當過范陽節度使,後來起兵造反也是在北京稱帝,國號「大燕」)。隨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幽雲十六州的故事,兒皇帝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送給北方契丹人,後來北宋宋太宗在今北京海淀區於遼大戰慘敗,至此宋政權再無力奪回幽雲十六州。而契丹人在北京則建立了陪都,金滅遼後,1153年,金朝皇帝完顏亮建都北京,是為金中都,再就是元大都,明1421年遷都北京,清入關後便入駐北京直至清帝國滅亡,最後就是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成立PRC,定都北京。我們看到北京基本是在宋遼時期才逐漸有了國都的地位,在之後的數百年時間基本都作為全國政權的首都。 那麼北京為什麼能作為都城呢,首先我們之前講了北京有作為都城的先決條件。在宋遼時期,遼在北京設陪都,便於對幽雲十六州的控制,因為幽雲十六州以南無險可守,在幽雲十六州站穩腳跟可以極大威脅南方漢人政權,金朝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同時金朝的北京基本處於金朝全國的核心位置,對於統治全境來說再好不過了。

元朝延續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思維,同時北京設為都城可以更好的管理蒙古地區,不至於使得漠北和東北失去控制。明朝則是考慮到對北方邊境的防禦和控制,與蒙古作戰是明朝的立國之本,和南京正相反,北京坐於北部邊境,一旦發生戰事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但是這樣也使得明朝的都城過於危險,土木堡之變後,要不是于謙,北京就GG了,而且明末由於北京過於偏北,對南方控制偏弱,同時國破之時難以及時南遷,也使得明沒有能像宋一樣在南方和北部少數民族政權分庭抗禮,可以說是雙刃劍了。

本朝定都北京,一個是通訊已經不能作為首都位置的關鍵因素了,同時我國建國初和蘇聯交好,定都北京可以親近蘇聯,不過後來和蘇修鬧翻了,這反到成了一個危險因素,蘇聯的鋼鐵洪流分分鐘就能推到北京。自古我國的大敵都是來自北方(雖然近代航海時代的到來導致外地可以從海上殺來,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啊),定都北方邊境可以有效控制北方領土避免分裂,可要知道當年東北西北可沒多少主體民族,一旦缺乏控制,分分鐘就獨立出去了。

總而言之,古代設立首都一要看地理位置和環境,二要看物資和信息的傳遞是否通暢。如果有一個城市又安全環境又好,出門都是大路分分鐘就能到達帝國各處,那想不成首都都難,你看看西方那幾個首都不都是這樣,巴黎,羅馬啥的。。。


身邊沒帶電腦,簡單回答一下,有空補發。

看了前面幾個回答,和我想的一樣,所以我從別的角度說一下。我們知道,古代的都城無外乎有這麼幾個作用:居中央而統領全國,平衡帝國的經濟政治重心,還有一點就是作為帝國的軍事重心和橋頭堡。我們知道,幾千年來,中原政權的最大威脅一直來自於北方,所以都城的選擇和北方的威脅也一直息息相關。秦漢隋唐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的侵襲一直在中原的西北方向。所以漢武帝於長安反擊而匈奴,唐太宗居長安而降服突厥。五代十國及北宋是都城自西向東遷徙的分水嶺。因為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從西北轉移到了東北,契丹女真蒙元都是在這時期崛起的。都城作為軍事橋頭堡也逐漸自西向東進行了轉移。元清兩朝我就不必贅言了,這兩個朝代定都北京自然是因為北京背靠老巢,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裡要說的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因為金陵是他的發家之地,他的主要支持者——南方世族也都在江南一代,所以暫時定都了南京。不過他本人對南京是不太滿意的,曾經想要遷都長安。可是關中一帶到了明末已經衰落不復漢唐時期,遷都之議後來擱淺了。靖難之役後,朱棣遷都北京我個人看來有三個原因:一、北京是朱棣發家之地,他的根基在北京,個人偏愛北京。二、永樂朝時南方世族勢力很大,朱棣作為篡位得權的皇帝,對於前朝官員是存疑的,遷都北京未嘗沒有打壓南方世族的想法。三、蒙元雖滅,北元猶在。仍然是明朝的最大隱患,遷都北京是為了進一步打擊蒙古。把都城遷到邊地,也能讓後代皇帝更加重視邊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就是如此了。(出門在外沒帶電腦,百忙之中用手機答的題,質量不好請見諒。)


山川形勝

水利便育

交通要衝

人口稠密


洛陽,四面環山,易守難攻,還有河流,地處中原。


歷史我是菜鳥。這個專題我真回答不了。


推薦閱讀:

古都燈會最全美燈圖集先睹為快,大同人看完直呼過癮!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地理 | 古都 | 八大古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