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金兀朮?

戰鬥力是個怎麼樣的存在?

有哪些軼事?

對金國的貢獻有多大?

如何定位?


四太子戰術能力雖有特點但至多二流,然而戰略能力卻能夠躋身准一流行列。占坑慢慢回答。

從戰術能力上說,有種說法四太子是南宋名將的試金石——沒有擊敗過兀朮,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南宋諸大將中在戰鬥中擊敗過兀朮的有吳玠、岳飛、劉錡、韓世忠、王貴、牛皋、王德、楊存中等人,有一流的也有二流的將領。

但是真正能從戰役層面上挫敗兀朮的,就只有吳玠、岳飛、劉錡三人而已了。因為兀朮在戰略上有自己的長處。

我概括起來,就是兀朮的戰術機動能力極為強大,且極有韌性。

南宋分析金人的戰術,概括為「更進迭退,忍耐持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曰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至亂」,而兀朮的特點就是從戰術和戰略層面上都強化放大了這種女真民族的戰術特點。

從戰術上說,從富平、黃天盪到柘皋之戰,兀朮許多次在戰役初期不利的情況下,通過堅持「更進迭退,忍耐持久」而最終翻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這個特點,同樣也能反映在他的戰略層面。

從紹興十年的宋金戰爭來看,兀朮的這個特點被放大到了極致。

紹興十年五月,兀朮清洗朝中政敵後,親率重兵搶先佔領河南地。

六月,兀朮在順昌與原定接收河南的宋軍劉錡部遭遇,受挫後退回開封-歸德一線。

七月,岳飛出師北伐,主力推進至鄭州-潁昌-郾城一線;同時,河東河北義軍接受岳飛指揮,在兀朮的後方四處點火;張俊指揮下的淮西諸軍從戰略上也對兀朮的側翼有著巨大的威脅。

盜個嫖相的圖以作說明(岳飛用兵究竟好在哪裡,憑藉文獻資料能大致了解和比較歷代武將指揮用兵的優劣嗎?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可以說這個時候,從戰略上在河南地圍堵金軍野戰集團的一個口袋已經基本成型。作為統帥的兀朮如果不做出戰略調整,處境將不斷惡化。

兀朮的決定是:戰略層面,利用內線優勢,集中兵力先正面迎擊岳飛軍團,而置側翼的張俊各部於不顧——僅從戰略上說,這個決定沒有錯,事實證明,張俊麾下各部行動緩慢,直到岳飛退兵後都沒有完成對金軍側翼的戰略合圍。

繼續分解到戰役層面,兀朮面對的岳飛軍團作戰序列,採取分進合擊戰略,從北到南大致為王貴(潁昌)、岳飛(郾城)、以及張憲(淮寧)。

兀朮在這裡非常嗅覺敏銳地在漫長的戰線上捕捉到了岳飛的指揮部所在,並集中兵力直撲郾城挑起決戰。假設郾城之戰的結果是兀朮獲勝,那將是教科書式的內線機動、各個擊破的戰例——兀朮在擊敗岳飛後,可以繼續吃掉岳飛麾下各部,然後回師再迎擊側翼的張俊所部。

然而杯催的是,在始終佔據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兀朮在河南戰役期間,不到一個月先後敗於岳飛(郾城)、張憲(臨潁)、王貴(潁昌)、牛皋(可能在朱仙鎮),甚至連岳飛麾下一個偏將楊再興的三百偵騎,在捕捉到了兀朮主力後都敢發動突襲作戰。戰術能力的不足,使得連續以眾擊寡仍然不能取勝的兀朮所部在信心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一般的將領受此打擊,估計就一蹶不振了。

這個時候天大的餡餅掉下來了,趙構下令岳飛班師。

我們可以知道,朱仙鎮之敗後兀朮的主力應該已退回了河北(這裡就不展開論證了)。在正面的岳家軍撤退後,兀朮迅速將原先準備集中決戰的兵力分散開,一面重新渡河南下尾隨追擊岳家軍,一面在淮西挫敗試圖進軍的楊存中部,同時率軍迅速一個個趕到河東、河北被義軍圍攻的城市解圍。

從紹興十年八月到次年二月,僅僅半年時間,兀朮的救火部隊基本平定了後方絕大多數響應岳飛的義軍(上圖所有紫色部分),並且能再次集中兵力南下,挑起了紹興十一年的淮西戰役。

如果沒有兀朮在紹興十年六、七月間的堅持屢敗屢戰,可能大金國連等到十二道金牌的機會都沒有。事實上,可以作為他對照的是猶豫反覆的趙構,在發出十二道金牌後不久又改令岳飛進軍,然而當命令傳到後,行動迅速的四太子不可能給他任何翻盤的機會。

(待續)


給紅茶魔術貓同志背書一下,他的介紹已經比較全面。

為什麼在取得了從淮寧-郾城-穎昌-鄭州-洛陽這一線之後,岳飛還必須督促張俊、劉錡等繼續前進呢?這是因為在這個區域的金軍的活動,已經完全被岳飛部所吸引,例如完顏宗弼連戰役預備隊完顏賽里(宗賢)部都已調至開封,金軍主力已基本在開封集結,預備與岳飛部進行決戰,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如果在岳飛與宗弼進行主力會戰的時候,劉錡乃至張俊能繼續進發,張俊部自亳州、宿州經柳子鎮(這是運河通道)逼近歸德與阿魯補對峙,遣偏師與劉錡西向而進,與岳飛部會師,逼宗弼會戰。這時開封就會成為一個在太行山和宋軍控制的黃河南部諸州中的孤獨的突出部。就算宗弼不與岳飛會戰,而是退走河北,由於河北的要害大名府、興仁府、冀州都丟失了,懷州、衛州一線的主要州軍都有人民武裝活動,他能從哪裡撤,將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

事實上,在外線對內線發動進攻的時候,為避免敵人跳出內線轉為外線,必須在作戰時間和步驟上進行統一,規定不同部隊的作戰時間和實際停止的地域。在各部分抵達利害轉換線之後,方可發動聯合進攻。而在此時機之前,各路作戰集團要一直逼迫敵人不能從我多路進攻的間隙中突破。

我們常說的「齊頭並進」,其實就是攻擊-停止線概念實際運用的表現。到一定時間,必須停留在一定地域(可以有彈性範圍)不得超過。等大家都走到一定的地域了,就可以靈活發揮了,這個地區即為利害轉換線。過了這個區域,敵人的彈性活動地區就很小了,可逼迫敵人與我決戰。

攻擊-停止線作為近代以來逐步發展成熟的作戰指揮方法,是必須有大量的參謀作業作為基礎的,同時還要使用通信手段來保障。但是在古典時代,沒有通信的時候,要執行這種指揮方法,就靠戰前命令。

在史料中常常看到的「失期必斬」、"以逗留得罪」的記載,就是要通過事後控制的方法,來保證不同部隊的指揮官在規定時間要走到規定位置(區域)。如該指揮官在後一個階段還逗留在前一個階段的位置,那就是暴露一個大空檔,會給在內線活動的對手提供一個打通外線的機會。所以古代的軍法中對「失期」和「逗留」的處理特別嚴苛,動則斬人,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要彌補通信太落後的沒辦法的辦法。

同時,為避免敵軍在一定範圍內的偵查,作戰發起方還可以在戰役組織上採取不定期出發的辦法,劃定不同的作戰停止線,最後利害轉換線(區)里調整時差,最終達到會戰的協調。

這些作戰指揮的方法,都是刺激並最終導致參謀指揮體系出現,以及總參謀部或類似總參謀部的組織實體出現的原因。古代人在軍事上,懂得的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很多。

上個圖,提升下13格:

評論提示註:施陶芬貝格上校離開的匆忙,忘記拿他的公文包了,誰先幫他收一下?


宗弼前期作為宗望部傑出的將軍出現,後期逐漸成為熙宗朝核心人物,金軍靈魂人物,政治上也有建樹,類似宗翰的地位。

宗弼成就主要在熙宗朝。

軍事上,面臨金軍人才凋敝的情況,維持與南宋的均勢。

政治上,擊敗完顏昌派系後,重新控制中原,促進紹興合議,穩定地接管劉齊舊地,避免了因內部權力鬥爭造成的危機,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朝政,同時推動了金國漢化進程。

整體看,宗弼是一個政治人物,其軍事才能談不上多麼強大,維持基本盤他已經儘力,但政治決策上對金國是有很大功績的。

大略介紹下宗弼上台前的金國。

首先,金國滅亡北宋純屬偶然,完全沒有心理預期,從而有一系列的錯誤決策。

1.高宗的繼位並不完全合法,但樹立偽齊而不是欽宗,加強了高宗的合法性。

2.追擊高宗,拒絕合議,扶立偽齊,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卻堅決要徹底滅宋,直接造成南宋主和派的低迷。

3.對河東河北的掠奪造成大批量義軍。

其次,金國由於從部落聯盟快速進入封建帝國,派系鬥爭激烈,是環境愈發惡劣。

1.對南宋的戰爭意志因派系變化時強時弱。

2.戰爭計劃按偽齊牽引。

3.相當部分決策者並未意識到南宋已經今非昔比,反而相互傾軋。

4.按完顏昌的腦殘決議,讓出河南陝西,宋休養生息後,至少山東不保,兩河與燕雲都可能不保。

此外,金朝此時名將大量去世,人才凋敝,軍隊因駐紮中原開始腐化,蒙古開始騷擾,契丹蠢蠢欲動。

宗弼在第一次紹興合議後扳倒完顏昌,迅速入侵,收回陝西河南,制止了可能的後果,而後清醒認識到南宋對自身力量對比,主導合議。

紹興和議後的金國,

1.河東河北地區仍有義軍,但中原基本穩定,且宗弼減稅,生產進一步恢復。

2.在金要求下,南宋自毀長城,岳飛一去,劉琦是二線部隊,韓世忠並未佔過宗弼多少便宜,陝西線更是自保有餘,軍事再無壓力,簽軍可以放還,恢復生產。

3.金國漢化繼續加深。

4.回國打擊蒙古騷擾,震懾契丹亡國勢力。

5.撻懶,希尹相繼倒台,集權加深,派系鬥爭開始逐漸放緩。

宗弼的成就不在搜山撿海那裡,而是明確戰略目標,在主要戰場上四處救火,知道適可而止,簽訂和約,而後順應潮流,平息政治鬥爭,推進漢化,維持統治。

這才是對宗弼真正的重要性。


————————12.25修正了關於最高票答案的一些表達————————

一些觀點認為完顏宗弼軍事才能談不上多強大,這可能是因為看起來金朝對宋作戰最大頭的幾次失敗看上去都和他有關係。 但是在事實上宗弼本人的軍事才能在金初諸將中絕對算是拔尖的,但實際上也沒有達到特別突出的高度就是了【私以為這是金初諸開國名將也普遍如此。說到底還是遼和北宋的腐朽成就了金朝前期在軍事上的巨大成功】。雖然他早年從事的都是一些衝鋒陷陣的工作而不是獨掌方面,但這同他在女真貴族當中較淺的資歷有很大的關係【金朝前期的權力架構其實還是血緣部落裡面那一套,誰年紀大誰有資格出來說話】,因此也只能常年在宗望手下當個先鋒打打雜,直到建炎年間完顏宗望去世、金軍再度大舉南下的時候才算是第一次獨當一面的率軍作戰。

再來簡要說說完顏宗弼在「搜山檢海」前後吃到的那些敗仗吧。

首先是完顏宗弼在黃天盪敗給韓世忠,但是這場敗仗不能完全怪到宗弼的頭上來,因為金廷發動這場南侵的前提預設本身就是錯誤的。此時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並不如金朝高層所想的那樣懸殊,而是宋朝尚有餘力以圖自保,金朝上下則顯然對此毫無認識。這才有了金軍在開戰之初凱歌高奏,卻又旋即陷入膠著苦戰之中的情況。

從具體情況上來看,在黃天盪之戰以前宗弼率領的金軍已經在水土不服的江南地區作戰累月,並且大軍窮追南宋朝廷至明州,後勤補給也處於斷絕狀態;加之宗弼回師途中又遭遇南宋各路武裝的騷擾襲擊,實則已經是強弩之末。

同時,黃天盪之戰的意義其實並不突出。《金史》宗弼本傳里僅僅提到了宗弼在黃天盪用火攻破韓世忠水師而得渡江北返一事,在彰勝誨敗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韓世忠此戰所取得的成果可能僅限於延緩了宗弼北返的歷史進程而已。

其次是宗弼敗給吳玠兄弟的和尚原仙人關兩場大仗,王曾瑜先生寫過專文討論,在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有一點仍然需要強調的是到了這一時期宋金之間的力量對比仍然在不斷地縮小,宋軍一線已經有一批善戰的良將在戰火洗禮之中成長了起來;而金軍在一批久經沙場的老兵凋零殆盡之後戰鬥力已經大幅下降了。

此外,這其實也是宋軍在對金作戰思路上發生轉變的體現:在宋軍懂得採取利用地形、憑險據守而不是大兵團決戰的方式來同金軍死磕時,金人作戰勇猛的優勢就被最大限度的抵消掉了。【大兵團決戰之後果請自行參照張魏公領導下的富平之戰】金軍早在靖康年間的太原城下就已經暴露出了其在攻堅作戰上的經驗不足,到了地勢更為險峻的秦嶺地區這種不足勢必會更為致命,遇上一個難纏一點的宋軍將領吃敗仗是意料之中事。

對於皇統初年宗弼率軍南侵同劉錡、岳飛作戰的具體分析, @北溟客 的回答里有很詳盡的分析解讀,可以移步學習。

而相對應的來說,完顏宗弼在政治上稱得上是聰明的,不然他憑著什麼在金熙宗一朝的數次政治清洗里屹立不倒的?

但是往大了說,在戰略層面上,宗弼就顯得不那麼高明了,這主要表現在他對於宋金雙方在不同時期力量對比具體情況認識的不足上。當然他在皇統元年的醒悟是很痛但也很及時的,但僅此而已

答於12.24。

時間比較局促先寫這麼多,乾貨改日來補。


對他僅僅是在評書聽過 也是一大人物,鐵血上找了靠譜點的(應該比較靠譜)供你參考:。《大金國志·兀朮》中說「兀朮生時,穹廬上鬱郁有氣,甚異之」。這一神奇的傳說預示著兀朮非同尋常的一生,歷史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身先士卒,英勇善戰,恐怕是完顏兀朮留給後人的最深刻印象。趙翼《廿二史札記》卷28中說金朝「人皆鷙悍,完顏氏父子兄弟,代以戰鬥為事,每出兵必躬當矢石,為士卒先,故能以少擊眾,十數年間,滅遼取宋,橫行無敵」。這非常準確地指出了以完顏氏父子為代表的女真人強悍勇猛的民族性格,而其中又以兀朮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為人豪盪,膽勇過人。猿臂善射,遇戰酣,出入陣中,部眾憚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正》卷27((3L術),中華書局,1986,383頁)。可見,正是他英勇無畏的氣度,為自己在軍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據《金史·宗弼傳》記載,有一次,尚未成年的兀朮帶領人馬追逐遼軍.在弓箭用盡的情況下,他赤手空拳搶奪遼軍士兵的刀槍,而後「獨殺八人,生獲五人」,由此為自己贏得了「少年勇銳,冠絕古今」的美譽(徐夢華《三朝北盟會編》[丁]炎興下帙115引李大諒《征蒙記》,台灣大華書局,1979,225頁)。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他的勇猛強悍在多次興兵伐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以至宋高宗下達詔書,樞密院也發布檄文,以高價懸賞捉拿兀朮(畢沅《續資治通鑒》卷123,中華書局,l957,3246--3249頁)。 也許正是因為兀朮的驍勇善戰和由他主導的多次伐宋戰爭,使他在宋人心目中留下了好戰的惡名,當時就有「兀朮不死,兵革不休」的說法(脫脫等《宋史·宋汝為傳》,中華書局,l977,12135頁)。在後人的印象里.兀朮就是一個嗜殺成性的戰爭狂人。顯然,人們是把由他主導的多次攻宋戰爭,作為了對其一生進行評價的主要依據。這樣一來,我們完整而客觀把握完顏兀朮在宋金交往中其指導思想的轉變,就顯得尤為必要.因為這是我們全面認識完顏兀朮其人的關鍵所在。實際上,在宋金交往的歷史進程中。完顏兀朮的指導思想經歷了一個由主戰到主和的轉變過程,直至臨終,他還是主張與宋朝保持長期和好。他之所以會改變對宋策略,實與他屢次攻宋的切身遭遇和宋金兩國軍事實力的消長變化密不可分。 在1137年以前的宋金對峙中,由於金明顯地處於優勢,此時的兀朮確實是一位「狂熱」的主戰派。宋金戰爭爆發後,兀朮一直隨皇兄宗望率軍伐宋,並成為積極攻宋、滅宋的急先鋒。例如,ll29年,他率軍南下直逼宋都汴城,迫使宋高宗一路逃亡,疲於奔命,而兀朮率軍緊追不捨,連續攻下江寧、杭州、越州、明州等地,當他聽說宋高宗逃往溫州、欲奔竄福州時,又「遂行海追三百餘里」。在兀朮率軍追擊趙構的征戰過程中,他跨越江河關隘,搜尋于山川大海,可謂無堅不摧(脫脫等《金史·宗弼傳》,中華書局,l975,1752—1753頁)。這次戰役也使兀朮名聲大振。 然而.兀朮在南進和北返途中也遭到了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並遭到沉重打擊。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別敗於張浚和陳思恭之手,還差點被陳思恭俘獲;同年鎮江之戰,他又慘敗於韓世忠旗下,尤其是韓世忠率軍將兀朮圍困在黃天盪達四十八天之久,幾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l9,中華書局,2000,449頁)。這一切都大大地打擊了兀朮的囂張氣焰,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士氣。特別是1130年以後,兀朮在對宋戰爭中屢屢敗北。首先是Il30年南宋名將張浚、劉琦、吳玢等五路兵馬又與兀朮戰於富平.兀朮一開始就陷入宋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雖然通過奮勇拼殺,他最終取得了富平之戰的勝利,但是金軍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可謂名勝實敗;同年他又在靜安敗於岳飛之手。再就是1l31年和尚原之戰,金軍被宋將吳玠打得落花流水,連作為主帥的兀朮也「中流矢二,僅以身免」(《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449頁),以至於他狼狽不堪地「亟剃其須髯遁歸」,才免於被擒(《宋史·張浚傳》,11301頁)。同年,金軍在仙人關再次被吳玢打敗,兀朮「幾為吳玠所殺,賴韓常援而出之,常被南軍射損左目」(《大金國志校證》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頁)。之後,完顏兀朮在與宋軍交鋒中也是敗多勝少,特別是ll40年的順昌之戰,兀朮在與劉錡的交戰中敗得更慘,幾乎全軍覆沒。 伐宋的慘重代價和嚴重挫折,使兀朮開始認識到滅宋的困難和不切實際。面對低落的士氣和一敗再敗的局面,他也產生了畏難情緒。據《大金國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記載,兀朮「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親識,必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幾不免」;當撻攋再次約他南伐時,「兀朮皇恐,推避不肯從之」。接著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議,此時兀朮卻說:「江南卑濕,今士馬困憊,糧儲未豐足,恐無成功。」(《金史·劉豫傳》,1761頁)

可見兀朮自1130年從江南北歸後,滅宋的雄心已消失殆盡。於是他便審時度勢,由主戰而轉向主和,ll39年宋金簽定了第一次和議。直至1148年兀朮臨終時,他還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告誡後人要堅持對宋和好、加強防禦的策略: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列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志,命不可保,遺言於汝等:吾沒後,宋若敗盟,招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人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補,遣天水郡王桓(即宋欽宗)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并力破敵。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者一也。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需歲幣,色色往來,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墮,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具水陸,謀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耶?爾等切記吾囑。(《三朝北盟會編》[丁]炎興下帙ll5引李大諒《征蒙記》,225頁)

作為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軍事家,兀朮的主張是明智而富於遠見的。他覺察到了宋金形勢的微妙變化,特別是宋軍「十三處戰功」的取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449頁),就已昭示了宋金雙方力量已漸趨於平衡。l l40年前後,南宋抗金戰爭的不斷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他在臨終時告誡金朝將帥,要繼續與宋朝保持和好,不要隨意打破這種均勢。可是他又擔心有朝一日宋朝會撕毀和約,大舉北伐。為此他作出了詳細部署:假如宋朝舉兵北來,在力不能敵的情況下,就立被俘的宋欽宗為傀儡皇帝,藉以幫助金人穩定中原地區。因為兀朮深知,如果宋高宗真的置宋欽宗於不管不顧而執意進攻中原,那麼他一定會失去中原百姓的擁戴之心。那時,金軍再以宋欽宗為旗號,一定能夠挫敗南宋的軍事進攻。對兀朮的和議主張,其他史籍也多有載錄,如《大金國志·兀朮》就說「兀朮臨終,以堅守和好之說」。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4也說「宗弼且死,語其徒以本朝軍勢強盛,宜益加和好」。

只有全面了解以上完顏兀朮對宋策略的轉化過程,我們才能客觀地認識這一歷史人物,才不至於始終把他視為頑固的好戰分子,也會對所謂「兀朮不死,兵革不休」的說法有一個辯證的看法。

除了大半生的征戰攻伐外,完顏兀朮還出將入相,力挽狂瀾,多次使金政權化險為夷.變危為安。太宗後期,金朝內部權力之爭即已表面化,宗磐、宗翰等人「皆爭位」;熙宗即位後,宗磐、撻攋等仍覬覦皇位,「人人有自為之心」,兀朮在抓到撻撤「與宋人交通」的證據後,便密奏金帝,一舉剪除了宗磐、撻獺等勢力集團,從而化解了熙宗朝險惡的政治危機。1140年他又幫助熙宗消除了左丞相希尹為首的勢力集團,進一步安定了金國政局(《金史·宗弼傳》,1754—1755頁)。《金史·宗弼傳》最後評價兀朮說:「宗弼蹙宋主于海島,卒定畫淮之約。熙宗舉河南、陝西以與宋人,矯而正之者,宗弼也。宗翰死,宗磐、宗雋、撻獺湛溺富貴,人人有自為之心,宗干獨立,不能如之何,時無宗弼,金之國勢亦日殆哉。世宗嘗有言日:『宗翰之後,惟宗弼一人。』非虛言也。」這裡雖有溢美之嫌,卻比較客觀地概括了兀朮一生的功績,指出了他在維護金朝利益、鞏固金朝政權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們還有必要了解兀朮鮮為人知的另外一些方面。例如,他曾在中原採取了一些有利於民眾的舉措。據《金史·范拱傳》記載,金熙宗派兀朮廢掉偽齊劉豫,任命兀朮為右副元帥,封沈王,領汴京行台尚書省事。兀朮訪求百姓利病,採用漢人范拱之策,減稅三分之一,讓劉豫的將士解甲歸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百姓歡迎。同時,作為金朝一代名將,兀朮還「喜讀書,暇則延接儒士,歌詠投壺,軍民相安」,並「兼監修國史」(《金史-宗弼傳》,1755頁),這又使我們看到了他的古將遺風和兼具文採的一面。其實,在《說岳全傳》中,作為岳飛死敵的兀朮也並沒有被完全描繪成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反而多次寫他「不傷百姓」.「不許取民間一草一木」;抓住宋朝政要,先問「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對陸登、李若水等宋朝忠臣更是大為讚賞。我想,《說岳全傳》之所以有這麼多美化兀朮的情節。很可能是一向講究「尚實」觀念的古典小說作家,也考慮到了兀朮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

可以說,完顏兀朮在統一北方、促進女真族向封建社會轉化過程中所起的歷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時至今日,在東北的白山黑水問,與完顏兀朮有關的傳說非常多,還保留了許多與兀朮有關的歷史遺迹。特別是在當年的金上京阿城地區,人們甚至把大部分金代遺迹都冠以兀朮之名,諸如金兀朮城、金兀朮點將台、金兀朮運糧河、金兀朮斬將台、金兀朮冶鐵遺址等。由此可見,在昔日的女真發祥地,人們對這位曾在金朝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仍充滿了懷念和敬仰之情......


推薦閱讀:

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
日本蒼龍級:常規潛艇最大 噸位接近039B兩倍
朝鮮戰爭的爆髮帶來了什麼影響?
二戰傷亡最大的國家不是中國,而是1989年才結束二戰的它?
曾出動6萬架次卻僅被擊落二三十架的蘇-25 這次為啥栽了?

TAG:歷史 | 戰爭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