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過去留在我們身上的痕迹

寫在前面的話:

肥叔是一個接近走完半生的普通人。這半生的經歷,讓肥叔發現,國內在心理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異常情緒的求助上,是非常落後的。不少人,在極端的情緒的控制下,將人生,走進了自己布置的死胡同,甚至有些人,為自己的情緒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肥叔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在自己成長的同時,輸出一些能夠協助他人面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文字。只希望,你在覺得肥叔的文字有用的時候,幫忙點個贊或者做個轉發,將肥叔的文字擴散那麼一點點,讓更多的人能夠閱讀到,肥叔就心滿意足了。


引子:

去故地出差,微信聯繫上年少時的摯友,幾句寒暄後,決定出來一聚。

飯桌上,兩個年少便已相識的中年大叔,口裡談的,已經完全沒有了青年人的話題,房價,車子,孩子,身體健康,標準的中老年飯局。

酒過三巡,朋友聊到了和內心世界相關的話題。

「雖然感覺人是老了,可特么心裡還是以前小時候那樣,害怕別人拒絕,有點破事兒要和老闆溝通,心裡七上八下的,說話的聲調都特和平時不一樣」

朋友的話里,似乎有一些懊惱和沮喪。

「是呢,我們的內心,很多時候,比我們的年齡,成長的來了慢了很多」

我附和。

「都是原生家庭的傷害,小的時候死命的管我,這個不讓我做那個不讓我弄,只要和父母說話,給我都是拒絕和憤怒,看電視時間長一點,成績少了幾分,直接就是一頓揍,一點無法讓我感覺到和人溝通的溫暖,我這種人際交往恐懼,就是他們害的」

朋友的父母是出名的管得嚴,當年他在父母的監獄式管理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我想引導朋友多從正面看待這個世界,多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我們自己的人生,然而話到了嘴邊,卻變成了------

「來來來,這個腰花很新鮮,口感不錯,多來點」

我知道,人,都是具有認知穩定性的,不僅無法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接受新的世界觀,還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當一個人想做一件事的時候,他能從這個世界找到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任何其他人的相反意見,要麼會被忽略,要麼會被當做敵人,被對立起來。

只有痛苦到無以復加的時候,人才會開始重新向內審視自己,只有這個時候,人才有機會接納不同的認知,才有機會改變現有的世界觀。

我不想和好友變成敵人,也不想陪他繼續固化他的這種「歸罪父母的世界觀」。於是,我轉移了話題。

回到下榻處,靜思一夜,還是決定做些什麼,於是便有了這篇文章,希望也在玩知乎的朋友,某一天,能看到我的文字。

也希望,閱讀到我問題的朋友,能從我的文字中,感受到些許的幫助。


從早年間豆瓣名為「父母皆禍害」小組,到近幾年武志紅攜討伐原生家庭的作品突然躥紅,再到近些日子,網路上頻繁出現的對「原生家庭傷害」的討伐。這些年,討論自己長大的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越來越流行了起來。

對這種討伐,從最初的無感,到後來產生認同,再到後來對這種討伐頗有微詞。肥叔這兩年的認知狀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也許是肥叔這幾年人生經歷的關係吧,肥叔特別想從一些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過的視角來說一說,這種討伐原生家庭傷害的事兒。


原生家庭原本就應該是對我們沒有傷害的地方么?

在討伐原生家庭傷害的人群里,有不少人有這樣的認知。

我們成長的家庭,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應該是一個包容我們的缺點,包容我們的軟弱,能接納我們一切的地方。

只要我們的父母,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沒有像「別人的父母那樣愛自己的孩子」,自己就是不幸的,就是父母虧欠了自己,就是父母的錯。

就像很多父母當年對孩子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的情形一樣,很多人,都認為,別人的家庭,是充滿愛的,是充滿溫暖的,別的孩子,在家裡是沒有自己這麼「慘」的。

這裡肥叔問出這麼一個問題,既然我們的這種「被虧欠感」,是源於我們「被虧欠了」。那麼我們認為的「被虧欠了」是真實的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來問,家庭真的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完全包容我們,而沒有衝突的地方么?

答案其實不是。

讓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一下這個事情

1、社會心理學的社會化過程。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是社會化,社會化是說: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和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的過程,也是學會遵守行為規範,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適應社會心理和行為方式,以及學會生活技能的過程。

個體社會化的載體比較常見的有:

家庭。

學校。

大眾傳媒。

參照群體。

簡單來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做了兩件事情,發展了一個自然人天生並不具備的能力,抑制了這個自然人,不利於學習這些能力,不利於和他人相處的慾望。

慾望的抑制本身就是充滿不適感的,而家庭作為社會化的第一個環節,是不適感發生最早的地方。

2、進化心理學中,從基因繁衍的角度,來看家庭中每個人的行為傾向。

進化心理學,是一種從人類繁衍和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在這個學科里,科學家們認為,繁衍至今的人類,都成功的解決了生存和繁衍中曾經遇到過的困難。而我們的基因,在學會解決這些困難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各種解決生存和繁衍所需要面對的問題的能力。

其中,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追求自己的基因生存和繁衍最大化的,而不是任何一個別人的基因生存和繁衍最大化。(PS、人類也是存在利他基因的,但是利他基因存在的本身,是因為利他基因有利於促進和自己相似的基因的繁衍,而並非完全是為了其他的個體)

在這個價值導向中,一個家庭,天生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衝突的。

我們把家庭關係分為父母之間,子女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來看一下衝突是怎麼分布在一個家庭中的。

父親和母親之間:

父親可以產生大量的精子,且生育這件事情,對父親來說的成本,僅僅是一次性行為,因此父親基因的最高效的繁衍方式,是和更多的異性性交產生後代。然而這種傾向和母親的繁衍策略是有衝突的。

母親一生產生卵子的數量有限,而且十月懷胎和生孩子的過程中面臨著危險,所以母親最佳的繁衍基因的策略,是尋找能夠並且願意在這次繁衍中,投入最大的異性,以保證繁衍過程的安全和後代成長所需的資源。所以母親在沒有其他的更好的伴侶的時候,主要方向是防止自己的老公將資源投入到其他的異性身上去。所以很多女人都希望男方把錢交給女方管理,而佔有父親所有的資源。然而這個策略,和父親的繁衍策略,也是有衝突的。

父親和母親的基因是完全不相同的個體,所以兩者在家庭中的衝突是最大的。家庭的爭吵和暴力,最多的是發生在父親和母親之間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

父母和孩子基因相同是50%,在獨子的情況下,父母只會把部分的資源(時間,金錢,精力等)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父母在繁衍的同時還要保障自己生存的舒適度,而孩子本身的生存舒適度度最大化,卻是要求父母要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在有多個子女的時候,這個問題更加明顯,不僅在父母和孩子的生存所需的資源之間有衝突,父母在每個孩子身上分配資源的策略,和孩子自己的需求,也有衝突。

父母都希望只在孩子身上分配必要的資源,保障孩子的成長,以讓孩子獲得繼續繁衍後代的能力,獲得將父母自己基因遺傳下去的機會,當有兩個孩子的時候,如果父母將所有資源都投入一個孩子身上,那麼父母就損失了一份基因繁衍的機會,所以,父母會選擇,從第一個孩子身上切分出來一定的資源,保障第二個孩子的生存,這樣,父母就獲得了最大的基因繁衍的機會,而對孩子來說,基本的生存保障,往往是不夠的,孩子還要追去生存的舒適度,所以孩子追求的是父母最大的資源投入。

孩子和孩子之間:

這個時候,衝突就更加明顯了,在資源有限,並且孩子之間互相協作不能獲得更多資源的情況下,孩子首先選擇是,從父母和對方身上,爭奪更多的資源,以首先保障自己的所需,在自己的所需被滿足後,才會考慮兄弟姐妹和自己基因的相似性,去讓兄姐妹獲得最大的生存資源。

家庭,天生就是存在衝突,存在傷害的地方,家庭並不是會完全包容我們的港灣,這才是這個世界真實的面目。

以為原生家庭不應該對我們有傷害,僅僅是我們不全面的認知。

更準確來說,家庭只是部分滿足我們所需的地方。

而不是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

父母做到了部分包容我們,其實就已經不虧欠我們了。


公眾號:百家心理

不定期更新心理學知識的科普文章。

關注後發送「九型人格」可以獲得九型人格測試。

發送「心理健康自評」可以獲得SCL90心理自評測試。

發送「書籍」可以獲得肥叔推薦的心理學書籍。

推薦閱讀:

「奇蹟男孩」治癒效果媲美「尋夢環遊記」,飽受欺凌卻教會你愛和善良
有哪些事兒讓你覺得活著真好?
沒做過老大,但知道老大不易
怎麼看獨居老人拾荒只拾不賣的現象?應該如何關懷獨居老人?
佩服!沒時間陪孩子的媽媽寫下100封長信!每一封都堪稱家教教科書

TAG:原生家庭 | 家庭關係 | 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