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研究(六):展望

更正: 上一章節「最早的鳥&混亂的樹」中,最後兩張系統發育樹的文章作者是Alan Turner, 錯寫成了Turn.(下次見面會被打嗎,他應該不上知乎(`へ′*)ノ)

------------------------------------正文開始---------------------------------------------

前前後後拖了快2個月,總算是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結束了,當然,研究還是會繼續,我也非常期望在未來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加到這個小小的科普系列文章當中。作為一個古生物專業的博士生,很高興自己的專業在最近20年發生了如此大的進步,有如此多的成果,也湧現出了更多等待解決的問題。

最近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若干早期的假說到基本達成共識,從中華龍鳥的化石到現在大量的帶羽毛的恐龍和早期鳥類,這既要歸功於在我國遼西等地發現的大量珍貴化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鳥類學家,發育生物學家等等大量研究人員做出的工作。但是,通過前面的幾個章節,大家應該能看出,可以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鳥類的起源的問題也將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其熱點地位。未來,關於恐龍的研究將遠遠不只是對化石的形態描述,各種新興的技術將會被應用到這個領域。例更多的信息也將會從塵封已久的化石中被發現,儘管我們不期望從化石中找到有意義的DNA序列,但是可能存在的蛋白質碎片,色素分子,細胞層次的微觀結構都已經指示了新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分析極為龐大的數據,這對於理清各個類群之間的演化關係有重要意義;同時,古生物學在未來也將和現代生物學結合,近幾年火熱的「evo-devo」概念就是一個例子,現代的分子生物學及相關學科讓我們有機會從基因層面理解生物演化的過程,同時,基因編輯和克隆技術也讓我們有可能去更精確地復原已經滅絕的生物。最後,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科普內容來讓大家知曉發生在科學界的變化。這裡放兩篇比較新鮮的論文(預印本),供大家參考

通過色素分子恢復恐龍蛋顏色預印本:

Dinosaur origin of egg color: oviraptors laid blue-green eggs?

peerj.com圖標

高通量測序重建小灌木恐鳥(部分)核基因組預印本,我完全沒有覺得可以復活恐龍的意思,那些帖子都是標題黨→_→

First nuclear genome assembly of an extinct moa species, the little bush moa (Anomalopteryx didiformis)?

www.biorxiv.org

有同學可能會問,古生物學科有什麼用?這也是我常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我現在學的這個學科到底有什麼用呢?對我來說,目前古生物學最大的用處可能是讓我能在曼哈頓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算了……生存下去,一會兒收工去看看超市有沒有打折的肉。

一個小目標,俯瞰中央公園的房子,月租9萬5千美元,4個卧室可以每個每晚睡2小時

說實話,如果我在這裡說一些「理解我們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感受時光的力量」之類的是似而非虛無縹緲的句子,沒有太大意義。總的來說,古生物學,特別是我研究的恐龍,對於現實生活的影響很小,小的對大多數人可以忽略。但是就像日常生活里中高中數學就基本夠用,更深奧的數學對大多數人現實生活的影響很小一樣,研究一個學科和這個學科的直接用途沒有直接的聯繫。達爾文出版《進化論》之後,大家還不知道基因是什麼,連達爾文自己也講不清楚自己的理論基礎,但是正是古生物學的研究,特別是像始祖鳥這樣的過渡性物種的發現使「演化」的概念的慢慢深入人心,今天,古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結合起來使我們可以更好的認識地球上存在的繁多物種和他們的歷史。其實,一個人是否相信進化論對他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進化論,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都很難發展起來,我們的醫療,飲食,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都會停留在18世紀的水平。知乎上類似問題下有幾個很不錯的回答,放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研究古生物學,除了求真,對於現代或未來科學發展有沒有更加實用的意義??

www.zhihu.com圖標

國內現在的科普展出水平在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攏,出版物也從只適合兒童閱讀慢慢向全年齡段轉變,我希望這只是一個開始,如果有一天,關於恐龍的問題不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霸王龍穿越到現在能否吊打坦克?」之類的,大家願意去關注生物演化中的變化,嘗試去了解比較複雜的自然現象,我們的科普就算到達比較高的水平了。我不是專業的科普人士,儘管我個人非常願意在研究工作之餘向大家科普一些關於恐龍的內容,但是真正成體系的科普事業需要有專業的人來做,不能只靠專業人士的業餘時間和愛好者。

我工作的地方相對特殊,在博物館,從而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遊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每年的參觀人數大約500萬,在中央公園對面的大都會博物館則超過600萬人,而紐約僅僅曼哈頓島上就有32個博物館(這才是宇宙中心啊,比五道口什麼的強多了→_→)。近年來,國內的博物館有了不少的進步,我們的故宮,國博,西安的兵馬俑,上海的當代藝術都是很值得一看的,但是捫心自問,如果不在一線城市還能享受到這麼優質的展覽嗎?在你的家鄉有幾個博物館,藝術館,一年有幾次展覽?

中國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眾多,自然環境多樣,還有很多特有的物種,為什麼我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干不過美國的、英國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幾十個朝代的更迭,我們可以拿出來展出的東西不比任何國家少,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去做這件事。當然,不可迴避的,我們國家博物館事業的相對落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歷史原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博物館中的大量藏品也是通過血腥的掠奪得來的 。在我看來,博物館可以成為一個科普,研究,文化交流的綜合體,起到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作用,每一個博物館都應該是一扇窗,讓人可以看到不同的時空。

再次感謝大家的點贊收藏和評論,不僅讓文章內容更加充實、科學、可讀,也讓我認識到了很多自己的疏漏之處。同時,也感謝我的兩位導師(估計都不在知乎)提供給我的研究機會,讓我有機會接觸到為數眾多的化石。如果大家有關於恐龍或者古生物學的問題可以邀請我回答或者給我私信,我盡量找時間解答。最後,感謝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歡迎大家常來玩。

以上,

2018年3月8日 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推薦閱讀:

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研究(一)

TAG:恐龍 | 鳥類學 | 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