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特級教師王白雲專訪 | 古詩文教學的根本在於未來社會對未來公民提出的素養要求

此次專訪王白雲老師之前,雖有一面之緣,認識也僅局限在「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這個名頭之下,稍有了解也是聽旁人說起,「才情」、「仙氣」、「幽默」成為我聽到頻次最高的形容詞。上級的認可,同行的讚許,學生的愛戴,我不禁愈發期待與王老師的這次專訪,究竟是怎樣一位有趣的老師呢?

飄著零星小雨的早上,我如約來到復旦附中。在門衛室旁等候的片刻,三五成群的學生走過,門衛叔叔笑著跟他們打著招呼,「加油,考個好大學!」

這樣的場景讓人不禁回憶起自己站在高考大門前的那一刻,當時的自己是怎樣的心情呢……還未細想,我就被門衛告知可以進去了。

來到語文組辦公室,只一位年輕教師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當我表明來意,她指向辦公室里最裡面的那個位子。很難想像一個有那麼多光環的學科專家就這樣坐在一個格子間的小角落裡,而桌子上冒著熱氣的茶杯則證實著這一切。很快,王老師回來了,說去接我沒想到錯過了。簡單的自我介紹之後,採訪正式開始。

1. 死記硬背的功夫是要有的

上海「四大名校」之一的復旦附中,早以其人文內涵聞名滬上。而當我走進校園,便會從角角落落感受到這樣的人文氣息,看到立在教學樓門口的詩詞板,再想到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嶄露頭角的武亦姝,不禁想探尋其中的奧秘。相比我興沖沖的樣子,王白雲老師似乎淡然的多。

「復旦附中一向人文內涵豐富,而這個內涵很大程度和比例上體現在對古詩文的重視上。不管是學生活動還是選修課,學校和教師都有意突出古詩文這塊內容。」王白雲老師自己編寫的專題教材,「17本專題教材中,除了西方哲學、外國小說等幾個專題之外,絕大部分都是古詩文。」

其實,近年來,國家層面也在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前不久,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就在語文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對於古詩文學習的各項要求。

(新課標中提高古詩文學習要求)

對此,王白雲老師怎麼看?

她認為:第一,內容及古詩文時間跨度的拉長,體現觀念上的重視。這對於語文教育,有正本清源的意義;第二,課內閱讀比例要佔到二分之一,背誦的篇目也從14篇增加到了72篇,體現了量的加大,這符合古詩文學習和語文教育的需求;第三,以專題形式設置,意味著對學習方式的調整。

「這三點改變都是具有拓展性甚至突破性的。」

而對於「72篇」這個數字,王老師也闡述了自己的意見——

王老師表示,「首先,增加背誦的量我認為是對的。」

14篇,對於一個人的古詩文學習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如果沒有一定量的存儲和積累,就不能指望有所生成或者未來創作的空間。王老師將這比作「釀酒」,「沒有米粒只有酵母是不行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積累一定量的物質資料放在腦子裡。」

對一個學生思考和文化理解來說,背誦古詩文就是他能夠存儲在自己腦子裡的資料,和放在U盤裡的存儲不同,自身的存儲才有可能形成個人的感悟和創造力。

至於為什麼是72篇而不是50篇或者100篇,王老師說,積累當然是越多越好,但考慮到學生是要綜合發展的,其實就是一個無限里求有限的過程。

「這個有限一定是基於幾個標準:1.現實教學中可以達到;2.可以滿足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理解和發展的學習需求;3.不會特別增加額外的負擔。」

2. 不同層級有不同的滋養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武亦姝也帶著她的母校復旦附中走入全國人民的視野中,在這樣的熱鬧之中,王白雲老師卻冷靜地反思了起來。「連主持人董卿也說:對於古詩文,背是第一步,理解是第二步,心靈滋養是第三步。」可是詩詞大會的比拼形式,熱鬧之餘,似乎更像是一場「標準化考試。」

我想,是不是因為實現滋養本身就比較困難,所以考核滋養的效果就更難呢?

王老師當即糾正我的想法,「能否做得到和是否應該做的到,實然和應然是兩回事。教育是一個發展性的工作,對學生要有理想和目標上的期待,不能因為他們暫時沒做到就放棄目標。目標是要在的。」

說回滋養本身,王老師也說,不同層級可以有不同層級的滋養,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全面可局部,但是沒有是不應該的。

學生學過了「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後看到了花開得很熱烈、富有生機的樣子,即便不是紅杏,他會想到這一句,就對這個「鬧」字有了自己的感覺,這是審美的滋養。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臨危不懼、沉著勇敢,是對於學生性格的滋養。

秦王跟趙王對陣,秦王雖然粗俗無禮,但是他卻擁有一個極好的「班子」,御史、侍衛各司其職,反觀趙國這邊卻只有藺相如一人——一個人是很容易被打敗的,機制才足夠強大。這是對學生思想的滋養。

所以,只要選材合理,能夠與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契合,就會有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面的滋養,感性的、理性的、局部的、全局的,滋養就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訪談中我才得知,王老師最早教過大專,後來雖大多是在復旦附中教高中,也抱著實驗性、感受性的心態對小學和初中的課堂有所涉獵。

這樣的經歷,讓王老師能夠較為貼切地感受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特點的不同。

比如,小學生的思維是以想像和聯想為主,所以小學教古詩文側重點就是要讓小學生想像。中國是一個農本社會,古人喜歡在山水間流連,所以古詩文中有大量優質的山水詩,值得學習的詩篇也非常多。小朋友正好需要學習與自然對話,所以小學階段更多的就是要激活、培養想像力和與自然、詩文對話的能力。

初中按照心理學則主要是邏輯和分類,就可以由學生分析詩文中內在的思維方式、藝術特質等。

高中階段就主要是思辨了。有的人這樣主張,有的人那樣主張,中國詩文中這樣的爭辯是很多的。比如說,王安石寫「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就寫一首詩諷刺他說「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覺得王安石錯了,其實是他自己錯了。李清照又在《詞論》里評價王安石的詞就是「句式長短不一的詩」。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

「當然,我們並不是急於要學生做出一個判斷,但可以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判斷力,同時閱讀更多的文本,打開知識區間,形成知識結構。」王老師說,「思辨不是斷然說反話。」讀過一首詩後再去讀同一類的、對立面的、評論的、作者傳記等,綜合各方意見,都是高中時段最有力的條件。

「圍繞一個合理判斷,尋找資料形成探索,這也是新課程標準里講到的專題學習的意義所在。」

3. 熱潮中的根本在於素養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發布,《中國詩詞大會》餘熱不減,就連2018年狗年春晚中馮鞏等人表演的相聲節目《我愛詩詞》也緊扣這一主題,古詩詞成為近幾年關注度最高的語文熱潮。

而對於這樣的熱潮,王老師又有著怎樣的思考?

「在我的觀念里,語文學科中有多種文化元素存在,各種潮流風起雲湧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麼,要在根本上下功夫。」

學習古詩文的根本是什麼——追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流?學習中國思維特質?從學習古文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王老師說,都是。古詩文既是一個根本,讓學習者追溯文化源流、了解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又是一個載體,從中學到不同的思維特質,孔子的積極進取、注重規則、克己復禮,老子從無為到有為的過程等等。最後,逐漸養成自己的判斷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未來社會對未來公民要求的種種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古詩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古詩文還是體現語文教學專業性的重要部分。學生會有很多機會去接觸現代漢語,在耳濡目染中就可以有所習得,可以自己了解、理解甚至內化。「但文言文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語言,有時候甚至像一門外語,所以在這方面下功夫才是語文學科對於未來公民應該做出的貢獻。」王老師這樣說道。

回憶起自己在復旦附中語文教師和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科研室主任兩個身份之間的轉換,王老師坦言,最初的視野還是局限在學科和班主任工作上,後來在科研室做了很多教育研究課題,打開了視野,回歸本心,發現可以從教育的角度重新反思語文教育。於是,王老師回到了復旦附中,帶著教育學帶給她的思考,對自己過去的語文研究和思路重新梳理。

「語文教學現在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我希望能夠置身其中去改善。這是我的願望。」

走出教學樓的時候,天空已經放晴,抬起頭的時候,回想起王老師說自己從教研室主任回到復旦附中教書的原因,「我就是很喜歡學生啊!」臉上的神情知足、坦然。

我們已經走過高考的大門,而仍站在門那邊的他們,在校園裡談笑著,看到我還會笑著說聲「老師好。」歲月總會改變一些什麼,但我看到的王老師,似乎一直記得「當初想要摘星星的心情」。

推薦閱讀:

學好語文的方法有哪些?
怎麼寫家長會過後作文400字?
作文《我最熟悉的一個人》要怎麼寫?
借問旭明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TAG:人物訪談 | 教育 | 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