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時代開書店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紙媒的時代,人們會在閑暇之餘躺在床上翻開一本書安靜的讀一個小時或更久,而如今我們看到地鐵上有人拿著手機看小說,這樣的閱讀方式也體現了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結構。

房價使我們住在郊外去城中心工作,每天遠距離的移動又產生了大量不情願的閑暇,這種條件下我們甚至沒有空間翻開一本書。

另一方面,電子零售讓我們不用去到實體店面就能買到商品,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使我們一個接著一個的購買「好像是我需要」的商品。

書籍的呈現不再只限於紙面,互聯網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作者。

書籍在出版時就帶有各種各樣的標籤,作者,類別,關鍵詞讓書籍簡化成一組組比特數據,通過光纜湧向我們的數據海嘯。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災難」。


目前中國的出版業與書籍零售業處於「災後重建」階段。

出版業面對電子媒體的方法是在書籍本身做出改變,書籍設計開始探索一種電子媒體無法提供的閱讀體驗,將書籍設計成一種工藝品,提高價格,這是出版業的新方向。

書店不再是買賣書籍的場所,咖啡廳,日常用品被整合進書店裡,力圖創造一種「氛圍」,我們不是買書或其他稀奇古怪的商品,而是這種「氛圍」的消費者。

成都方所書店的設計就是一部巨大的「氛圍發生機」,我們將具體分析它的設計,解釋它如何在大體量空間中經營一家書店。


1.融合

方所書店並不光買書,它包括了衣服,咖啡廳,日用品,書籍是這些不相干的東西的粘合劑,而不是主體。在書店的大義下,我們可以買完衣服喝咖啡,這一系列活動不再是「休閑」,而是「文化」。

方所書店通過改變書在店鋪中的功能,發明了一種新的書店經營法則:書+一切=文化

2.結構

方所書店的空間中有高於一般店面的挑高。設計師將柱子與天花板聯通成一個整體,營造「洞穴」的效果,通風與管線全部露在外面,而不是用吊頂去隱藏它們,這樣做保留了原有的挑高,讓書店空間可以搭建二層。

我們可以從平面圖中看到兩側像棧道一樣的構造,它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摺疊機,為了視覺上讓人儘可能多的看到空間中展示的所有物品,又能儘可能多的陳列書籍。在「空間摺疊機」的中間是以島式陳列的書籍,這裡展示的書籍都是新書,推薦書,港台書。

在書店中閑逛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結構:書店的中央有一條軸線,軸線的一邊是小說類,另一邊是藝術類。

如果用概括一點的話說,這是一條區分了圖片多與圖片少的軸線。

這條軸線將空間摺疊機與其中間的小島一分為二。

3.價格

方所明確的知道書店光靠買書是無法存活的,所以它融合了其他商品,那它書籍的價格又如何呢。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情況:便宜的書沒什麼意思,貴的書里倒是有些挺有趣的,但是你買不起!

我們發現了空間陳列的軸線,但這有什麼意義就不得而知了,要我分析,那就是價格。藝術設計類的書籍本身價格普遍偏高,加之有大批的外文書籍,使這個區域的整體價格高的嚇人,但這個區域的書籍並不是以出售為目的的,而是用來展示的,沒有比一面牆上都是漂亮的外文書籍更能讓人產生一種「文化感」了。

方所書店的外文書價格基本都高出網路定價50到100元,與其說是想拿來買錢,不如說是不想讓人購買,畢竟這種高價書本身的流動性就不強,進一批高價書短期內不可能買完,以它為盈利點更是不可能,那不如將它變成空間設計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的巨型書牆,甚至沒有閱讀的能力,單純與書架結合成一件裝置藝術。

在中央的島式陳列區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些裝幀精美,封面誘人的書籍。

一類是港台書籍,它們的定價高於一般大陸小說,又絕對低於藝術類書籍,它們被放在小島一樣的展台上,以漂亮的封面與可以接受的價格吸引著人們。

另一種是生活類書籍,它與方所中的日用品手拉手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你可能翻看了一個手工想像著在閑暇的午後按照書里的教程做做手工,所以你決定買一本,轉頭髮現在另一座「小島」上,精緻的筆記本立在你面前,「這與我之後的計劃很合適」,你這樣想著,於是有挑選了一款筆記本。但「合適」在哪裡呢,誰也說不清楚。

再來就是藝術畫冊和建築書籍,本身的價格就足夠昂貴,再加上「台版」的標籤,價格更是難以入手。

我想這大概才是方所作為書店的盈利策略。

方所書店的設計,讓我想起了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的「書牆」:只可看書脊。

我們可以觀察到書籍在這個時代的定位:一種裝飾品。書附著在空間中,在抽取與放回的動作中與人互動,像一種有厚度的牆紙;書還是一切事物的粘合劑,只要在有書的空間中,一切活動都是「文化的」,而你也是一個「文化人」。


在戒壇寺小區瞎逛的時候,偶爾注意到這樣一間書店。店面不大,也就四人來寬;開店不久,不過三月;這天略陰沉,第二天下起了雪。

作為一個書籍愛好者,在下雪天的昨日走進了這家書店。

這是家以借書服務為主的二手書店。實話說這個書店的書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由於是二手書,基本就是其他書店倒閉收來的書,這些書大多是原書店都賣不掉的壓倉貨。第二次去的時候,我發現書架上多了很多韓寒的書,聽店員說是杭州有家韓寒贊助的書店倒閉了。

因為同是書籍愛好者,我與店員成為了朋友。坐在店裡,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這個書店是會員制的,以借書為主要買點,借書的人需要辦一張會員卡,交一百元的會員費。或者以原書一半的價格購買舊書。同時這個書店也以原價的30%收購舊書。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系統,這一百元可以永久免費借出這個書店中的任何書籍,但這一百元已經進了卡里,除了借書無他法。

這個書店考慮的是自己的「在地性」,主要服務周邊的居民和上班族。坐在店裡和店員聊天的時候,我發現有個人坐在旁邊的椅子上,看了半個小時的書,之後把那本書買走了。他說自己是旁邊酒店的廚師,這幾天每天休息的時候都會來看書,覺得這本書很好,怕被別人買走了,於是今天決定把書買回去。

他買的是本關於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書,店員問他:「你喜歡手塚治虫?」

他回答:「嗯,我很喜歡。」

店員又問:「《火之鳥》?」

他回答:「嗯,《火之鳥》好看啊。」

聽店員說這家書店開了三個月,會員已有一百八十來個。店長還準備開個分店。

店內的書籍都靠回收舊書,所以內容質量不能算很好,流行小說和人生哲理的書多的嚇人。這也側面反映出這類書基本就是讀完即扔。

在提供方便的借書服務和提升人們的閱讀質量成了一個矛盾。


網路給了我們方便,但也是時候在現實和物質間找個平衡了吧。

馬雲開了「盒馬生鮮」,順豐開過「嘿客」便利店。什麼時候我們會把目光放在賣書的問題上呢。

在未來,書店要麼越來越小,變成賣書的咖啡廳或賣書的雜貨鋪;要麼書越來越少,空間設計的地位上升,怎麼用少量的書展陳更大的空間將成為首要問題。

我們該不該害怕一個只有一個五層書架的咖啡廳取名叫「書店」的時代呢?


推薦閱讀:

一冊傳家寶,尋回久違的年味
《人類簡史》《全球通史》《中國通史》最適合閱讀的先後順序是?
關於書
讀《拿破崙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謎》——從不確定性看遊戲的嘗試

TAG:書籍 | 書店經營 | 室內設計 |